《小相框》說課稿
《小相框》是四年級勞動與技術下冊中的一課。今天我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說說我的設計和想法。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相框》是四年級下冊中的一課,屬于紙工制作,請學生給相片做一個框,起到美化的作用。所運用到的技能有畫圖、剪刻、拼貼、彎卷、折疊等,這些是學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并且常常在使用的技術,因此,在制作上沒有太大的難度。關鍵在于學生如何運用已有技能,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小相框。
2.學情分析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生活在溫暖的家庭中,受到長輩們的呵護,常常出門游玩,會有許多照片。給相片做一個小相框,既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又能夠起到美化的作用,讓相片更有紀念意義,學生們一定十分樂意。做《小相框》所要運用到是畫圖、剪刻、拼貼、彎卷、折疊等技能,學生們經(jīng)常在使用,并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困難。本節(jié)課在此基礎上通過操作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由于沒有了學習新技術的干擾,學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進行思考創(chuàng)新、設計制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3.教學目標
根據(jù)以上兩個情況,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伲J識小相框的作用,掌握小相框的基本制作方法。
、冢岣邔W生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yǎng)自我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郏囵B(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增強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情感和審美情趣,展現(xiàn)學生的獨特個性。
4.重點、難點
由于小相框的制作不包含新的操作技術,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見過許多相框、相架,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分析相框的制作方法和如何設計小相框上。而如何設計出式樣新穎、外形美觀的小相框是本課的難點。
二、 說教法
教學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師不僅要運用適當?shù)募夹g去刺激鼓勵指導學生的思考和自動學習,亦應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內(nèi)容,甚至教學的環(huán)境等,來決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運用了情景教學法、點撥引導法、再穿插示范講解法、激情勵趣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三、 說學法
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他們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自由想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學會“怎么學”。我利用了觀察分析法、模仿學習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互助法等方法。
四、 說教學過程
。ㄒ唬┫群唵沃v一下整個教學流程
1.欣賞激情,導入新課
這節(jié)課我采用的是激情導入的方法。運用課件展示一幅幅小相框的圖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想想把自己親手做的相框放在家中,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呀。
2.點撥引導,分析構成
學生平時接觸過各種相框、相架,對相框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來討論分析一下相框的構成,分組研究它的制作方法和要點。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研究結果,用課件出示重點,演示制作過程。這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制作方法,示范演示來得更加印象深刻。
3.研究設計,實踐操作
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在紙上進行設計,教師事先在紙上畫好設計樣圖,明確設計要求。這樣學生既可以自主創(chuàng)造,又不會因為無本可依而手忙腳亂。設計完后,學生交流改進,然后根據(jù)設計圖進行實踐操作,養(yǎng)成良好的制作習慣。
4.欣賞評價,課外延伸
學生制作完后相互參觀,找找作品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帶動審美能力的提升。每位學生選出最喜歡的作品后,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其它相框圖片。繼續(xù)開拓學生的思維,想想平時還見過什么樣的相框,簡單了解其他的一些制作相框的方法,并有興趣到課外去做一做。
(二.)再說說重點環(huán)節(jié)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lián)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革命產(chǎn)業(yè)化,人們更需要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因此,提倡合作學習尤為重要。讓學生通過共同完成制作的任務,體驗合作的精神,展現(xiàn)自我的風采。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學會了配合與交流,在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激活同學們的思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集體凝聚力,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我在教學的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安排了學生合作探究,分析構成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分三步進行。
1.學生產(chǎn)生了制作相框的興趣后,教師給學生預設問題“小相框由哪幾部分組成?” 教師啟發(fā)他們看看、想想、說說、拆拆范作,讓學生通過分析與討論作品,對整體構成、色彩的設計與搭配等方面有初步了解,為進一步的研究墊下基礎。
傳統(tǒng)的紙工教學模式往往是在欣賞了作品后,教師講解作品的構成,學生常常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知識是被“告知”的,而不是自己“找到”的,缺乏與作品的互動,更缺乏與其他同學的互動。而在合作探究中,他們個個是主人,人人有發(fā)言權,讓學習一開始就讓孩子自己掌握。
2.學生明白了作品結構后,教師乘熱打鐵,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部件該怎么做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你們小組有什么好辦法教大家。”教師用簡練、明確的語言傳達任務,并在恰當?shù)臅r候?qū)W生進行點撥,給他們提供一些方向,比如“部件之間的大小關系、顏色搭配、外形式樣等”。教師不是著急地交代這些要點,而是讓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研究獲得。
我以前在教類似的環(huán)節(jié)時,經(jīng)常采取我在上面示范,學生坐在下面看的方式,這種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很難引起共鳴。我發(fā)現(xiàn)真正仔細聽的學生很少,真正看懂的學生就更少之又少了,許多學生沒有參與感,只有到了動手操作時才略微有些主動性,可由于前面的“置身事外”,操作起來就困難重重,結果打擊了積極性,草草了事。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有了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大家都是同齡人,沒有顧慮,更能大膽地各抒己見,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當然小組成員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是多方面的,有知識上的、有能力上的、還有情感上的。但這并不可怕,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正如季亞琴科所說的那樣:“學生之間的互教互學,是深刻的,是牢固地掌握知識的可靠手段,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生給別人帶去的益處越多,他從別人那里得到的益處也愈多,他本人就能得到更有力的發(fā)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長,都有自己的思想經(jīng)驗,小組合作探究把學生個體的差異轉(zhuǎn)變成為一種教學資源。教師巧妙地把這種差異因素構成的矛盾轉(zhuǎn)化為動能,促進學生的情感發(fā)展,使他們更具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能改善學生對學習,對學校,對同學的態(tài)度。
3.在小組充分討論研究之后,教師請學生來匯報結果,并事先估計學生的答案,做好課件,在學生回答時展示給同學看,提高他們的成功感。教師請學生“評一評哪組同學的研究結果對你有啟發(fā)、有幫助?”
由于評價是小組為單位的,所以同學們的責任感,榮譽感特強,積極性也就越高。以往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學生認知的發(fā)展,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及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合作探究為學生找回了這份情感和樂趣,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要,強化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為下一步的設計操作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