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動情的一首中秋望月古詩散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边@首七絕,寄托的是一種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情懷。題中的“十五夜”,結(jié)合全詩來看,當指中秋之夜。在唐代詠中秋的詩詞中,此篇頗為著名。
吟誦此詩,頓感“詩中有畫”。在歷代畫家所作的唐人詩意畫中,明《唐詩畫譜》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畫面背景幽遠: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的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棵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其中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酣,而旁邊一戴幞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凝神傾聽他們交談。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tǒng)一,實為傳神佳作。
中秋節(jié)的形成歷史悠久。“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jié)倍思親人。古人多有望月感嘆而抒寫中秋情懷的.詩作,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人王建望月興嘆,但與他人的寫法迥然不同。相比之下,他的這首詩頗有創(chuàng)意,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這里,詩人明寫賞月環(huán)境,暗寫人物情態(tài),精煉而含蓄。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慢慢進入了睡眠狀態(tài)。詩人寫中庭月色,僅用“地白”二字,就將積水空明、澄靜素潔的感懷躍然紙上,使人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幽遠清美的意境之中。月明之夜,“樹棲鴉”其實難以看見,這里應為聽覺所致。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雖然無一字提到人,但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濕桂花”:夜深人靜,秋露潤濕了庭中桂花。如果打開想象的翅膀,更會飛至月中的桂樹。此句乃是全篇畫龍點睛之筆。萬籟俱寂,桂香襲人;圓月中天,絲絲寒意。詩人望月生情,凝想入神,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無聲”二字,既細膩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由桂花樹聯(lián)想到樹下的白兔,揮斧的吳剛和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詩句帶給我們的是無比豐潤幽美的意境。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難道惟有詩人獨自凝神注望?其實,此刻普天之下,有無數(shù)人賞月思親,心馳神往!于是,水到渠成,詩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里,詩人采取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望月凝思聯(lián)想到天下人的望月感懷,意境高遠,含蓄深邃。前兩句是含“月”不露,第三句“今夜月明人盡望”,方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同是望月,那感秋懷人之情,卻因人而異。詩人悵然于親人離散,故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其“秋思”必然是最深沉濃摯的。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誰家”,似虛而實,詩人并非“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深諧詩歌含蓄之美。這里,詩人并沒有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自己明明是在思遠懷人,卻偏偏要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當時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一個“落”字,新穎貼切,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真切的動感——那飄逸的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灑落人間。這種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望遠思親的摯情表現(xiàn)得格外婉轉(zhuǎn)感人。
【最動情的中秋望月古詩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中秋望月04-04
中秋望月散文12-01
最動情的表白愛情散文12-15
中秋望月有感散文06-12
散文:又逢中秋望月時06-12
中秋節(jié)詩句古詩望月懷遠09-16
望月思鄉(xiāng)古詩09-23
望月思鄉(xiāng)的古詩06-02
有關望月的古詩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