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觀后感
《活著》是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的劇情電影,由張藝謀執(zhí)導,葛優(yōu)、鞏俐主演。這是一部被譽為“張藝謀最好的電影作品”的電影,電影生動的描述了中國從內戰(zhàn)時期到文革結束這段特殊時期的歷史,大時代背景下男主的命運多舛一生坎坷。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岁P于活著觀后感,僅供瀏覽。
活著觀后感1
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fā)現(xiàn)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片名為《活著》,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后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zhàn)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動蕩、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在實現(xiàn),一貧如洗。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說,人只有先活著,才能去實現(xiàn)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著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著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yōu)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著。當他發(fā)現(xiàn)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著,只要活著,只為能夠活著。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后得到內心的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钪且环N證明,是一種歷練。
活著觀后感2
小小的一本書,卻有直擊人心的力量。用最簡單樸質的文字,鐫刻了生命的沉痛與恒久。觸碰著余華筆尖留下的每一個字符,我開始用虔誠的眼去反觀自己的生命。
《活著》這部蜚聲國際的大作,沉淀在薄薄的紙張里。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兩撥千斤的鏗鏘。我是個熱愛文字的人,但其實我也很難說清楚什么是我心中的文學。這已經是個太寬泛的話題,沒有人道破也沒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說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聲就夠了,這已經構建了一個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平臺。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話: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
還記得魯迅那個經典的鐵屋子的比喻。醒著的人總比睡著的人痛苦,因為他要經歷一種真實狀態(tài)下的無能為力,看著死亡帶走太多的同胞甚至也步步進逼自己,可是連呼喊的聲音也都沙啞了。俯仰間只是一種千里凋敝的景象和如同死亡的在沉睡中的同胞們。人是有惻隱之心的,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該不該喚醒哪些還朦朧的人們。是讓他們在安靜中走進死亡還是讓他們眼睜睜看著死亡帶走自己卻無路可逃?
真亦假時假亦真,難道生亦死時死亦生嗎?我頓時感到語塞。因為沉痛背后隱藏著太多強大又難以啟齒的力量。當然那是個特殊的年代,在一個戰(zhàn)火紛飛,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承載著還有多少足以支撐一個人的力量?這一點從當今的書店里便能瞥見一般——書店里的書是越來越多了,好的文學卻是越來越少了。
當然,在這個歷史巨輪向前奔騰時,頂禮膜拜的歌頌自不匱乏,但是屬于這個時代的憤怒咒罵也早已不絕于耳。其中以李熬為甚。比起當年的魯迅,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墒悄菓嵟慕辛R聲里有多少情感的真諦在其中?當年的吶喊,當年的憤怒是聲聲入耳飽含,其中的是深深的感情,對祖國的,對同胞的。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撕心裂肺中,魯迅先生一刻也沒有放棄那些還在時代中混混噩噩的人們。可是今天卻是一個以犧牲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來實現(xiàn)少數(shù)人利益的年代。人吃飽了喝足了變富了是不是也注定也要庸俗化一點呢?
好的文學是注定要引人深思的;蛲椿虮蛳。但大多是凄涼的。因為悲劇總是更能給人深刻的啟迪。在今天這個喜劇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時代。悲劇似乎注定要承載更多的東西。
你有多久沒有被感動過了?或者換句話說你有多久沒有流過眼淚了?當然感動不是簡單的眼淚就可以衡量的東西,真正的感動可以是無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欲哭無淚,更因為感動本身是豐富的。你可以笑著笑著就哭出聲來。郭敬明曾說過他想寫個故事讓我們讀著笑著卻哭了。他寫不出來,因為那些美麗浮華的文字背后獨獨少了深刻。
記得余華在他《活著》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
試過在看完一本書后那個夜晚徹夜未眠嗎?如果有,起碼表示那本書讓你感動了。《活著》中的那位老人和老牛的對話此刻想起仍舊很心酸。我很不明白為什么一個人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后還可以坦然的生坦然死?為什么福貴沒有在苦難再一次壓來之前就先倒下?為什么那個在黃昏中老牛與老人的背影可以讓我溫暖那么久?為什么越是苦難的人越要在苦難中活著?為什么?很多的疑惑盤旋在心頭,無法釋懷。難道苦難本身就是承受就是無奈?那生活的公平又如何體現(xiàn)?那么多的奮斗都抵不了一場意外?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蘆葦,即便他是根會思想的蘆葦那又如何呢?不僅僅也是平添許多無奈的喘息?《活著》我看了兩遍。每一遍都讓我淚如雨下。在深的夜里看著這樣一本書,描述生活,描述苦難下生活的人,最后便成了描述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tài)。如果活著本身就為了活著,是不是有些太過殘忍。可是又有誰規(guī)定過生活不能殘忍呢?如果它殘忍你就得在殘忍中活著。
活著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zhàn)勝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發(fā)生和沒有發(fā)生的意外。余華在書的最后寫著:“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相互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fā),讓一根頭發(fā)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
圓滅圓生!圓本身為圓,它該在何處生又該在何處滅?如果說這個過程本身是一種輪回,就簡單了很多。
一時之間,竟囫圇地碼下了這么字,算是總結《活著》,也算是向余華致敬!
活著觀后感3
一部20xx年曾在富士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含淚活著》,三年后被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學生在網絡上找了出來。這個因就業(yè)而苦惱的年輕人看完之后備受感動,懷著“這么好的作品不應該埋沒,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的想法,他開始游說電影公司,并最終獲得了三千萬日元資助。20xx年11月28日,《含淚活著》在東京上映,不少觀眾都留言表示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勵,稱“影片給在經濟低迷的冷風中前行的日本人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流傳至國內后,這部首度將鏡頭對準“非法滯留的中國人”的中日合拍紀錄片,片中那位為了改變家人命運,在日本充當勞工供女兒美國留學的父親,感動了中國觀眾,以至于字幕組在片頭就貼心提醒,“敬告,請各位準備一沓紙巾!
《含淚活著》是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結篇,由株式會社大富社長張麗玲于20xx年推出,也是她的封山之作。全片制作歷時10年,輾轉美國、日本、中國三地,在近2個半小時的內容中,記錄了中國人丁尚彪求學未果,為了改變女兒的命運,扛著“黑人”身份苦苦打拼15載的日本漂流生活。
影片大概分四次拍攝,尤以兩番小聚最為感人。女兒如愿考入紐約州立大學,在東京轉機時終可與八年未見的父親碰面?上儆谶@對父女的時間只有24小時,而且由于非法滯留無法進出機場,父親不得不在機場前一站就下車,呆立在站臺目送女兒遠去。
五年后,妻子前去美國探親,這一幕再次上演。不同的是,為了賺女兒的學費,老丁每天兼三份工,他第二次站在車窗外已頭發(fā)稀疏,牙齒松動,他默默啜泣,仿佛可以感覺到他牙齒在漏風,令人不忍卒看。
除了愛與溫情,主人公丁尚彪的堅忍更能讓人動容。他為家人獻出了最珍貴的壯年,卻從未怨天尤人,絕口不提一句后悔的堅忍。
離開日本前,丁尚彪故地重游,回到了最初求學的那個偏遠山坳。鏡頭前他一臉平靜,小聲地對著遠方念叨,“當初真是毫無選擇,沒辦法,只能走下去”,但最后一句話卻是,“人生,還是高興的!痹谧詺⑷藬(shù)是交通意外死亡人數(shù)5倍的日本,人們時常在生活的重壓下難以喘息,一個非法滯留的中國人卻活了下來并心懷感激。
在東京新宿區(qū)的一家電影院《含淚活著》的影片海報旁貼滿了觀眾的觀后感:“人生就應咬緊牙關,含淚前行,這是為歡笑做出的準備。如此世代相傳。”“深感擁有目標能夠使人變得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