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中學(xué)王俊鳴
在閱讀中,要確切地理解語句的意義,除了根據(jù)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以文解文”,有時還要根據(jù)事之常理,“以理解文”。這雖是一種參照的思路,但也有其重要的價值。下面舉例來說。
例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般把“美我”解釋成“以我為美”,說“美”是“意動”用法。下面與此相關(guān)的一句是: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這里的“以”,一般解為“以為,認為”,句譯為“認為 (我)比徐公美!
這樣的解釋是有悖于事理的。如果說鄒忌之妻偏愛他,從內(nèi)心里“認為”他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謂),是可以的;而其妾“畏”之,其客欲“求”之,“美”之,實在是不得已或別有用心,怎么可以說“認為”他美呢?鄒忌心如明鏡,也不會(實際上也沒有)自我陶醉至此。
其實,這個“美”字只是一般動詞用法!懊馈弊鰹橐话銊釉~,并不罕見。如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薄豆攘簜髻夜辍罚骸褒R師、宋師、曹師城邢。是向之師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齊侯之功也!眴栴}是,這里的“美”還不好直釋為“贊美”,因為這里的話題很具體,就是說長得漂亮不漂亮。所以,合理的解釋應(yīng)是“說漂亮”或“說長得美”,“美我”,即“說我長得美”。與此相關(guān)的那個“以”字,自然也不解釋為“以為”“認為”,而只解為“說”。王引之 《經(jīng)傳釋詞》曾引此句,釋“以”為“謂”,是很有道理的。
例2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泵癫蛔愣芍握,自古及今末之嘗聞。(賈誼 《論積貯疏》)
對于管子的話,一般這樣解釋:糧倉充實(百姓生活富裕了),就懂得禮節(jié)。我們承認物質(zhì)可以轉(zhuǎn)化為精神,但這樣的“轉(zhuǎn)化”也未免過于簡單,過于機械了,無論從道理上說還是從實踐中看,這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這里的關(guān)鍵對“知”字的理解!爸,可釋作“為”,而“為”作動詞,在古漢語中意義相當(dāng)廣泛。如 《易系辭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蓖跄顚O說:“知猶為也,為亦作也”,“乾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chuàng)始萬物!薄秴问洗呵镩L見》:“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备哒T注:“知,猶為也!弊g成現(xiàn)在的話,就是:“主持”,“執(zhí)掌”!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的“知”,也應(yīng)講成“為”,講成“作”:老百姓吃飽穿暖了,才有可能遵守禮儀,講究節(jié)操。這樣理解,有三個層次不同于一般的解釋。一是“禮節(jié)”不同于今日之“禮節(jié)”,這是兩個詞,“禮”即禮儀,“節(jié)”是節(jié)操、氣節(jié);二是“知”
不是“懂得”,而是“為”、“作”,即遵守、講究;三是“倉廩實”只是“知禮節(jié)”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足條件。想一想當(dāng)時的社會(從管子時代到賈誼的時代),老百姓“不知禮節(jié)”,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禮節(jié)”嗎?他們饑寒交迫,不得已去做一些茍且之事,甚或揭竿而起,實在是無法去“遵”那個“禮”“守”那個“節(jié)”呀。
例3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歸有光 《項脊軒志》)
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對“借”字不注,而“教參”則句譯為“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百妊觥,注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皣[歌”,注曰:“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里發(fā)出長而清越的聲音!薄摆と回W,注曰“靜靜地獨自端坐著”。這可算是語文教材中最匪夷所思的幾處注解。
歸有光當(dāng)時何人也?學(xué)童也。項脊軒何地也?書房也。所讀何書也?絕非珍本秘本也。歸家何家也?書香門第也。一個書香門第的學(xué)童,讀的不過是啟蒙應(yīng)試的書籍,何需去“借”?即使要“借”,何能“滿架”?這樣從“理”字上稍加思索,即可知其不通。而還有不少人曲為之辯,如有人著文說:“所謂借書滿架,也是散人閑趣,未必都是借來的。陸游的‘乞借春陰護海棠’,若寫作‘我教春陰護海棠’,就幾乎不成詩句了!标懹螌懙氖恰霸姟,用的是比擬手法,固然可以那么寫,而 《項脊軒志》的這個“借”是寫實,況且,說歸有光(一個小小的學(xué)童)“散人閑趣”,不也太浪漫了嗎?更不可思議的是,(家長)辛辛苦苦給他“借”來了滿架的書,他卻毫無學(xué)習(xí)的心思,一會兒“悠然自得”,一會兒“豪放自若”。果真如此,那么歸有光仕途不利 (35歲才中舉人,60歲才中進士)也是咎由自取了。
其實,“借”是個通假字!犊滴踝值洹飞暇陀凶ⅲ骸耙舴e義同!薄敖琛,就是“積”,就是碼放、積聚,句譯出來就是:書架上堆滿了書。而“偃仰”,是說頭之低昂,身之俯仰;“嘯歌”是說吟誦詩文;連起來講,這四個字是描寫他非!巴度搿钡匾髡b詩文的情景!百妊觥蓖案┭觥,不必再說!皣[歌”,也作“嘯詠”、“歌嘯",意義與“歌詠”、“吟詠”大體一致,一般是指對詩的吟誦--也可以說是“吟唱”,因為古人誦詩就是歌唱。如明唐順之《書<秦風(fēng)兼葭>三章后》:“臨流歌嘯,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薄妒酚浰挝⒆邮兰摇罚骸盎觽,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 《麥秀》之詩以歌詠之!边@都是明顯的用例!耙髡b”既久,再靜下來思索一番,這就是所謂“冥然兀坐”-- 他決不會無端地在那里“獨自端坐”。
例4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史記屈原列傳》)
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注:“奪,強取。下文的‘不與’是不給的意思!边@樣解,粗粗一看也通了。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問題:起草憲令是楚王交給屈原的任務(wù),上官大夫“強取”它干什么?這不是過于莽撞而又毫無意義的舉動嗎?一個要“強取”,一個又“不給”,這不類似小孩子的爭吵嗎?其實,在文言文中,“奪”與“與”都還有另外的常用義:“奪”即“削除”或“改變”,“與”即“贊成”,或“允許”。如 《左傳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歧,鄭伯不朝!表n愈 《唐正議大夫孔公墓志銘》:“[公]改給事中,言京兆尹阿縱罪人,詔奪京兆尹三月之俸!贝酥兄皧Z”,都解作“削除”。李密《陳情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贝恕皧Z”為“使……改變”。蒲松齡 《聊齋志異喬女》:“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贝恕皧Z”即“改變”!芭c”作“允許”“贊成”講的例子更是常見!稌氛鳌罚骸芭f染汙俗,咸與惟新!薄墩撜Z先進》:“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鄙暇渲芭c”可譯為“允許”,下句之“與”可譯為“贊成”。再回看例文,屈原寫的“憲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覺得與己意不合(或“爭寵”而為之),要求刪除(或“改變")某些條款,而屈原堅持己見,不贊成,不允許,于是上官大夫“讒之”。這樣,兩個人的斗爭是一種政治的斗爭,是有關(guān)國家方針政策的斗爭。否則,屈原不也成了“爭寵”者了嗎?
例5
。ㄐ帕昃┲拎,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史記魏公子列傳》)
對“舉手”二字,一般不注(自然以為無可注),而譯文則為“舉起手來”。晉鄙為什么要“舉起手來”呢?注者譯者都末加思考。是一種“禮儀”嗎?除了納粹黨和中國少先隊有“舉手”之禮外,還找不到古人有這種行禮的方式。是晉鄙要以手遮光以利望遠嗎?兩個人又近在咫尺。這“手”舉得實在沒有道理。發(fā)現(xiàn)“無理”就會思考,就會去翻書。原來,“手”通“首”!《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知其罪,授手于我!焙榱良b:“惠棟曰:‘手,古首字!癜浮都艺Z》作‘授首于我!痹瓉,“舉手”就是“抬頭”!晉鄙“合符”,自然要低頭看符;待到“合符”之后,心有所疑,于是“抬起頭來”打量信陵君。--豁然貫通。
由此還可以進而說到 《孔雀東南飛》里的兩個“舉手”。一處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比私躺缇幷咦ⅰ芭e手”句為“舉手告別,惆悵不止!绷硪惶幨牵骸芭e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本幷吣┳。告別,人們用“揮手”表示。如劉琨 《扶風(fēng)歌》:“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睆垇 《離黃州》: “扁舟發(fā)孤城,揮手謝送者!崩畎住端陀讶恕罚骸皳]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庇幸浴芭e手”表示“告別”的例子嗎?再看“舉手長勞勞”一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上文寫“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在寫完“耳語”之后,就是這“舉手長勞勞”兩句。這“舉手”原是“耳語”之后的動作,亦即“抬頭”之意,應(yīng)該是“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情境,與“告別”不相干。后一句的“舉手”,亦應(yīng)釋為“抬頭”。這幾句寫的是“故人”騎馬而至,“新婦”躡履相迎,未及“故人”下馬,“新婦”是“仰首”視之,一邊手拍馬鞍,一面就開始訴說別后之情!芭鸟R鞍”原本就要有用“手”,再說“舉手”豈不是疊床架屋?
--讀書要講理,疑義可與析;讀書不講理,失之十萬八千里。
[以理解文例說]相關(guān)文章:
2.如何理解文秘這個職務(wù)
3.獲麟解文言文翻譯
5.說暖(隨筆)
6.說早安的說說
7.關(guān)于說兄弟的說說
8.大班說反義詞教案
9.愛藕說閱讀答案
10.《愛蓮說》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