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 ● 品味 ● 感悟
――古詩鑒賞三部曲
浙江省 桐鄉(xiāng)市 茅盾中學(xué) 朱建忠 (郵編314500)郵箱:mdzjz@mail.jxptt.zj.cn
明代的詩人和畫家徐渭曾提出一種十分奇特的判別方法:把詩拿來一讀,“果能如冷水澆背,陡然一驚”,便是好詩,“如其不然,便不是也! (《徐文長集》第十七卷《答許北口》)艾米莉狄金森--這位以詩歌頌世界的美國女詩人--在談到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時,有一段和中國的徐渭遙相呼應(yīng)的話:“要是我讀一本書,如果使我全身冰冷,無論烤什么火都不覺得暖和,我便知道這就是詩!保ǹ夏岬稀对姼枰摗罚┻@說明了一個道理:詩歌鑒賞必須是“心靈的感應(yīng)”,古詩鑒賞藝術(shù)應(yīng)該是“心靈的藝術(shù)”。佛家也有“黃龍三關(guān)”之說,曰:第一境界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這“黃龍三關(guān)”與古詩鑒賞三部曲的藝術(shù)追求殊途同歸。
一、 誦讀是“心靈自由”的功底。
多誦多讀,整體感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稘h書.王褒傳》里有一個“誦讀愈疾”故事:漢宣帝時,太子劉照患神經(jīng)衰弱癥,御醫(yī)束手無策。有人想出一個辦法,讓王褒等人反復(fù)誦讀《甘泉賦》、《洞簫賦》等辭賦名篇來娛悅太子,日子一長,太子竟恢復(fù)了健康。這個故事說明:誦讀能使作品蘊含的意象、情感得以再現(xiàn),使人受到熏陶并進(jìn)而“愈疾”,蘇東坡詩云:“故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瀏覽中國詩歌史,我們可以讀到無數(shù)的抒情主人公:自由歌唱的先民,澤畔行吟的屈子,采菊籬下的淵明,狂傲放誕的李白,滿懷悲憤的杜甫,詩中有畫的王維,淺斟低唱的柳永,報國心切的稼軒,婉約凄清的易安,風(fēng)流萬古的東坡,投筆從戎的班固,輪臺夜雪的岑參,血戰(zhàn)睢陽的張巡,擊楫中流的祖逖,……他們是我們進(jìn)行心靈之約的偶像,他們鮮活生動,穿越時空的隧道光臨我們的教室,和我們舉行“心靈的約會”。
所以,胸有大量詩文,何愁底氣不足?蘇軾還有一句詩:“腹有詩書氣自華”, 誦讀是“心靈自由”的功底!
朱自清在《了解與欣賞》中說:“吟誦與了解極有關(guān)系,是欣賞必經(jīng)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痹谡b讀中讀出“韻外之致”,讀出審美體驗,讀出“心靈自由”,這是古詩鑒賞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二、 品味是“心靈自由”的化境。
春風(fēng)化雨,潤物無聲,但求發(fā)現(xiàn),不求完美,只重過程,不重結(jié)果,只愿能與作品的主人公進(jìn)行心靈的對白,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入乎其內(nèi),“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敝袊糯嬚撝杏小疤搶嵪嗌钡睦碚,清代繪畫理論家笪重光說過:“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瘤。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筌》)清代惲恪也說:“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夫筆盡而意無窮,虛之謂也!保ā赌咸锂嫲稀罚┰凇盁o筆墨處”品味出“意無窮”即為“心靈自由”的化境。
蘇軾評說王維詩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痹娭械摹爱嫛本褪窃娢牡摹翱瞻住。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新教材三冊)就有五幅秋山晚景圖:(1)空山新雨后(2)明月松間照(3)清泉石上流(4)竹喧歸浣女(5)蓮動下漁舟。而這些幽靜清新的“詩中之畫”也有空白,需要我們的閱讀想象去涂抹、充實: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過;晚歸的浣女結(jié)伴而來,歡歌笑語蕩起竹林的喧鬧;平靜的水面漾起漣漪,出水的新蓮款款輕搖,小小的船兒正踏波而來……
《杜少陵詩集注》中就有這樣的話:“注杜者,必反復(fù)沉潛,求其歸宿所在,又從而句櫛字比之,庶幾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歷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薄暗米髡呖嘈挠谇О倌曛,恍然如身歷其世,面接其人”就是希望超越千百年的時空距離,與杜甫進(jìn)行心靈的對話,身歷其世,面接其人,從而與作者的自我合而為一。
學(xué)子們在“三重主體”交流對話中品味、感悟、積淀人文精神,漸入詩歌鑒賞的境界。
三、 感悟是“心靈自由”的升華。
正如唐代司空圖說的“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皎然說的“但見性情,不睹文字”,品味到一定程度,就會產(chǎn)生美感頓悟,豁然開朗。出乎其外,跳出文章外,又見真面目,“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第三境界與第一境界看似一樣,實則有天壤之別。 所見山水已是“無畫處皆成妙境!毖h(huán)往復(fù),審美的素質(zhì)將得到質(zhì)的飛躍。
下面是兩位同學(xué)對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及柳永《雨霖鈴》二詞的感悟:
沈麗香同學(xué):蘇東坡感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蔽矣X得人生不應(yīng)該如夢,因為再美麗的夢,也醒來后的空白和惆悵。人生是短暫的,也是未知的。人生也不應(yīng)該只求“一樽還酹江月”,更應(yīng)自強不息。即使我們是一枝蠟燭,也應(yīng)該“蠟炬成灰淚始干”,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也應(yīng)該在關(guān)鍵時刻有一次閃耀,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了,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
讀著“大江東去”,讓我想起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边有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睗L滾長江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的氣勢如在眼前,長江是遼闊的,令人神往的。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嘆息感慨;但是,雨果說: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胸懷。那么,問世間,幾人能有如此之胸懷?
……
章東華同學(xué):我比較喜歡《雨霖鈴》中“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一句,讓我想起了另一詩句:“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執(zhí)子之手”是最悲哀不過的句子,因為“執(zhí)手”之后便是“放手”,“放手”是一個恐懼的動詞,看似瀟灑,實際上是淚干心枯之后的絕望,“放手”是人間最慘烈的場景,尤其是在渡口,江流岸凝,帆起舟行,此岸彼岸,“放手”即成永絕。那么“放手”之后呢?“微雨燕雙飛,落花人獨立!毕乱庾R地伸出手去,才發(fā)現(xiàn)已無手可握,空蕩蕩的只有滿袖清風(fēng)。
南宋周密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它這樣論述:“昔者以詩投東坡者,朗誦之而請曰:‘此詩有分?jǐn)?shù)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詩,七分讀耳!边@“七分讀”就是 “心靈自由”的感悟。
蘇東坡詩云:“龍眠獨識殷勤處,畫出陽關(guān)意外聲!边@“意外聲”的探求、發(fā)現(xiàn)就是“心靈自由”的升華。
讓我們的學(xué)子去誦讀,去品味,去感悟,使古詩鑒賞成為真正的“心靈的藝術(shù)”
[古詩鑒賞三部曲]相關(guān)文章:
2.古詩詞鑒賞論文
6.小學(xué)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