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四)
宗法和禮俗
【宗法和禮俗】
(一)宗法
【宗法】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會中正妻所生的長兒子。
【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兒子。
【考妣】舊時父死后稱“考”,母死后稱“妣”。
【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
【太廟】天子的祖廟。
【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叭龔摹笔俏醇迯母浮⒓燃迯姆、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論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禮俗
【禮俗】即禮儀習(xí)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jié)與習(xí)俗。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的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志著進入成年了。一般在20歲。
【笄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jié)婚。后來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笄”“笄年”。
【合巹】指結(jié)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jié)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后世以“合巹”為結(jié)婚的代稱。
【姬】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婦女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
【媵】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tǒng)稱為“媵”。。
【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fēng)俗。
【朝】古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天子,叫“朝”。
【覲】朝拜皇帝。古代諸侯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
【歃血】指古人盟誓時雙方主事人用嘴吸一點牲畜的血以表示誠意的儀式。結(jié)盟之后,雙方就有義務(wù)約束。
【免胄】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去舉行。泰山高,離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達地之功,叫‘禪’。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做‘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
【少牢】古代祭品,指豬、羊各用一頭。
【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喪禮】古代‘兇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拜傭哭泣的禮節(jié)。
【稿葬】庶人死了多用‘稿葬’!逶帷褪怯貌萆蛔庸∈w埋葬。
【坐】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
【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
【趨】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布衣】即平民穿麻衣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
吳嘉儀
[古代文化常識(四)宗教和禮俗 中考復(fù)習(xí)指導(dǎo)]相關(guān)文章:
1.古代文化常識風(fēng)俗禮儀
2.古代禮儀文化常識
3.中國古代的風(fēng)俗禮儀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