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夜,父親坐在炕沿上,用手摸著滿是胡子的下巴一聲不吭.刻滿歲月滄桑的臉,仿佛一張刻板的紙。母親在炕上翻箱倒柜,一堆舊衣服堆在旁邊。他在努力尋找一件像樣的衣服。提起這件看看,補丁累累,提起那件,累累補丁。母親無奈的搖著頭,停止了尋找,一聲不吭的坐在了炕上,癡癡地看著一排溜坐在炕上的我們弟兄四個。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個大年夜。
那一年,作為父母長子的我只有八歲,上小學(xué)一年級。家中弟兄四人構(gòu)成了公差為二的等差數(shù)列。年已不惑的父親辛勤的勞作著,靠生產(chǎn)隊一天兩毛五錢的分紅支撐著這樣一個大家。母親常年累病,在家縫補、做飯……養(yǎng)育著他的幾個兒子。
父親是極勤勞的,屬于那種“閑著就難受”。一年中連生病都舍不得休息,每天總是按時到生產(chǎn)隊,到指定的地,點干指定的營生,掙那十分工,掙那兩毛五分錢。
生活的貧困自不待言.
忽然,母親眼睛一亮,迅速起身,又開始了翻騰,終于從那柜子(稱“柜子”太高雅了,啟示是父親那木板釘?shù)模├镎页隽艘欢ㄖ苤芘及职值乃{布帽子。她拿起類抖了抖,挨個打量了我們四個,最后戴在了老四頭上。老四立刻滿面笑容,光著腳蹦到地上高喊著“我有新帽子了,我戴新帽子了!”然后趿拉上鞋一溜煙跑了。
父親慢慢抬起頭,兩行清淚從眼角慢慢的流下來,父親迅速的抹去了。
父親是莊稼人里的能人,樣樣活兒拿得起.為了這個大家,常常自告奮勇去完成難度系數(shù)大的活兒以便掙更多的工分(父親曾用一條傷腿換來了兩個工―――二十分)。父親勞動回來,背上不是豬草就是柴禾;母親呢,是十分節(jié)儉的。一件衣裳洗洗補補,先是顏色變化,補丁增多,既而是樣式變化――由大變小。盡管這樣,我們家一年下來依然欠了生產(chǎn)隊一二百元錢(相當(dāng)于娶個媳婦)。
在我的老家,把過舊年叫“過大年”。大概是一種民俗吧,人們特別看重過大年。民間有這樣的謠訣:二十三打發(fā)灶神上了天(送灶);二十四買上紅紙寫上字(寫春聯(lián));二十五胡蘿卜燉豆腐……。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可見“年”的氣氛從臘月二十三就形成了。打酒、割肉、沐浴、更衣,想那場面一定隆重得很。大人們忙碌了一年,也該坐下來品品那濃烈的高粱酒,嘗嘗那肉餡的大餃子;小孩子換了平時父母不讓穿,自己也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滿街去瘋跑。那一年我家既沒有吃胡蘿卜燉豆腐,也沒有打酒,“年”的氣氛一點兒也沒有,稀里糊涂就到了大年夜。
廣播喇叭里響起了大隊會計的喊聲:“誰家還沒拿肉,快來拿,每人一斤,每斤八毛,帶上錢快來拿----”三弟對父親說“咱家快去拿吧!”爹依舊不吭聲,依舊坐著,依舊摸著那位刮的胡子 。
那是我們還小,不理解父親為什么不去拿肉,也不知道后來父親怎么把肉拿回來的,反正我們都美美的吃了一頓。若干年后我問父親,那時是因為沒有四塊六毛錢。后來呢,從一個做教師的遠房叔叔家借了五塊錢。
一晃四十年過去了,那個大年夜,父親的身影,廣播喇叭的聲音,母親憂郁的神情,一直留在我記憶的深處,揮不去,抹不掉。
留在我記憶深處的那個大年夜,遙遠了……
石俊海
[大年夜的記憶 教師隨筆]相關(guān)文章:
2.隨筆:青春的記憶
4.教師工作隨筆
5.歷史教師隨筆
6.音樂教師隨筆
8.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9.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10.幸福工作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