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先秦諸子選讀》第四單元:《老子》選讀
《有無相生》第一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教學目標】
1、 重點學習選文第1、3、4、5、6則;
2 、掌握相關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啟示意義。
【教學重點】在誦讀的基礎上梳理課文,積累掌握掌握各類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體會老子關于事物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啟示意義。
【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誦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分清句讀。
1、校正字音
(1)斯惡已 (2)音聲相和 (3)共一轂 (4)埏埴以為器
(5)鑿戶牖以為室 (6)自見者不明,自矜者不長
(7)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 (8)其脆易泮 (9)起于累土
二、歸納文言現(xiàn)象:
1、通假字
自見者不明 死而不亡者壽
其脆易泮 起于累土
2、詞類活用(找出并解釋)
自是者不彰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 其未兆易謀
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3、古今異義 (寫出古義)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 埏埴以為器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報德以怨,圖難于其易 千里之行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三、研讀文本:(1)誦讀。(2)梳理,在課本上標出加點字的意思。(3)翻譯。(4)分析。
1、研讀第1節(jié):
【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譯文1】: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 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無是互相 的(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難和易是互相 的,長和短是互相 的(沒有長也就無所謂短,反過來也一樣),高和下是互相 的,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是互相 的,前和后是互相 的,這道理是 的。
【賞析1】:《老子》把很多社會人生現(xiàn)象提煉為一系列的對立項,比如美與 、善與 、有與 、難與 、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認為所有這些因素都是 的。有無相生、對立統(tǒng)一,是來于自然的重要啟示,是道的永恒規(guī)律。
2、研讀第2節(jié):
【原文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2】:三十根輻條, 到車轂上, 車轂中間是空的(就是說只有有了它中間空的地方),才 。和陶土 陶器,只有器皿中間是空的,才具備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只有門窗四壁中間是空的,才具備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車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種 ,但恰恰是“ ”使它們 。
“無” “有”
“車” 轂中心
“器” 有器之用
“室”
【賞析2】:器物實體這個“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條件;器物中空這個“ ”,才是發(fā)揮作用的關鍵。顯然,“有”與“無”是 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強調的是
的作用。
3、研讀第3則。
【原文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3】: 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 ,(就好像) 的人反而不能明理, 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 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就連有的牲畜都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 。
【賞析3】: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 ,說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 的。這些 的舉動都是 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著雷厲風行的政舉將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這一章,老子探討了人生真諦與生活哲理,其重點在于人的 的完善,強調了 的價值與意義。
4、研讀第4則。
【原文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4】:了解別人的人 ,了解自己的人 (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zhàn)勝自己的仁 (即戰(zhàn)勝自己更重要)。 就是富人。
有意志。 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勝的人)能夠長久。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長壽的。
課題:《先秦諸子選讀》第四單元:《老子》選讀
《有無相生》第二課時
【賞析4】:
中國有一句話“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 更加重要。 “自知者明”,就是說 ,這才是 ;一般人認為富有就意味著擁有大量的財產,可《老子》卻說那
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因為一個擁有大量財產的人如果不知道滿足,那么他就會有跟缺乏財物的人一樣苦惱;一般人認為一個人心里有長遠打算就意味著他有志了,《老子》卻說
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義同樣是很深刻的,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 !独献印氛J為, 的人(即能夠做到 的人)才能夠長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長壽。站在它的立場上看,活得年歲多卻不得善終的人,有什么值得羨慕的呢?所有這些論斷,都顯示了《老子》對社會人生的獨特理解。
本章中講述 與自我設計的問題,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 生活的一系列觀點。一個人倘若能 自己、 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 ,就能夠保持
和 。
老子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yǎng),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并不是宣傳有神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 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5、研讀第5節(jié)。
【原文5】: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賞析5】:本章旨在闡發(fā)“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一種處世哲學。老子講“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從前幾章的內容來看,老子反對以繁瑣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腳,限制和擾亂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采取 的態(tài)度,必須以平靜的思想和行為對待生活。他提醒人們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從 到 ,由 到 ,由 到 的,所以我們要重視 ;還要重視 , 行事。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對待天下,都是持無為的態(tài)度,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去為,所以叫無為。把這個道理推及到人類社會的通常事務,就是要以無事的態(tài)度去辦事。因此,所謂無事,就是希望人們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fā),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皥D難于其易”。這是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著細易的事情,卻不可掉以輕心!半y之”,這是一種慎重的態(tài)度,縝密的思考,細心而為之。
6、研讀第6則。
【原文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賞析6】:本則所說的是關于 的智慧。這一則所言,意思不止一層:①要注意事物的 狀態(tài), 。②是說嚴重后果形成于 之處。
③做事要 。
老子認為,大的事物總是始于 而發(fā)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總有自身生成、
和 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于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fā)生禍患的環(huán)節(jié)給予特別注意,杜絕它的的出現(xiàn)。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 ,從
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許多人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主要原因在于將成之時,人們不夠 ,開始懈怠,沒有保持 ,缺乏 ,如果能夠在最后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 ,就不會出現(xiàn)失敗的事情了。
7、研讀第7則。
【原文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7】: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他死后身體是僵硬的。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易斷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堅強跟死亡是同類的,柔弱跟生命是同類的。因此軍隊逞強就會被消滅,樹木剛強就容易被折斷。逞強逞大的人落入下風,持守柔弱的人占據上風。
【賞析7】:這一章以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反復說明這樣一種觀點: 勝剛強。老子對于社會與人生有著深刻的洞察,他認為世界上的東西,凡是屬于堅強者都是死的一類,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類。因此,老子認為,人生在世, ,而應 ,有良好的 。
四、小結:感受選文的思想精華
認識世界:
認識自己:
認識人生:
生存之道:
五、課堂練習
對于“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說法,你怎樣看待?
提示:《老子》辯證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對立項的列舉中,特別重視“柔”“弱” “賤”的一方。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強”的思想。這除了教導統(tǒng)治者要 、
(“圣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們注意到只有處于“柔”“弱”的一方,才永遠不會被戰(zhàn)勝。這就是說,不但不要過分地暴露了自己的 ,要善于隱藏優(yōu)勢或強大,而且不要去競賽或爭奪那種強大。要“守雌”“貴柔”“知足”,這樣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韌性,就能戰(zhàn)勝對方而不被轉化掉。這一觀念在總結世事經驗、開啟人生智慧上曾起過作用。從“老子不為天下先”“先讓一步然后還手”到“哀兵必勝”“寧受胯下之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 。這也屬于中國的智慧。它仍然承續(xù)了不動情感、清醒冷靜的理智態(tài)度和不失主體活動的特征,以服務于家族、邦國和個體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辯證法,而是維護生存的辯證法……
六、拓展
1、舉出能夠反映我們這一節(jié)課學習到的老子思想的例子。(成語、俗語、格言、詩句、事例均可)
如:失敗是成功之母;
2、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選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幾句格言,談自己的感受。
劉芳
[《先秦諸子選讀》第四單元:《老子》選讀《有無相生》講學稿,(學生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4.論語選讀教案
6.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7.背影精選讀后感
9.善于觀察的名言格言選讀
10.論語精選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