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詩歌總復習
復習內(nèi)容:15課《古代詩歌四首》,課外古詩詞背誦十首
復習目標:(一)15課:熟記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熟背四首古詩,能準確默寫,會賞析重點句子,并體會作者感情。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十首古詩,會默寫,理解名句中包含的哲理,會活學活用。
復習重難點:通過賞析名句,體會詩歌意境,加強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初步學會品析名句的方法。
復習突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古詩文的感情,并由十四首古詩拓展開去,積累語言,在復習的基礎上有新的收獲。
復習過程:
教師活動:布置復習內(nèi)容,根據(jù)自愿原則,安排小組任務。
學生活動:(一)集體活動:背誦大比拼:限時背誦比賽,評出記憶之星。
溫故而知新:由課文發(fā)散思維,展開聯(lián)想
(二)小組活動:準備搶答題(兩組)
品讀名句(以15課為主)(兩組)
(三)達標測評
課堂實錄:
(一)背一背:導入語:中國是詩的國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古詩作為我國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深受人們的喜愛。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將目光投向詩歌,走進本冊課本的十四首古詩,去感受,享受詩意課堂。現(xiàn)在進入我們這一節(jié)課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背誦大比拼”,比一比,看誰在五分鐘之內(nèi)背得快,記得多。前后兩排同學兩兩互查,單數(shù)排背,雙數(shù)排同學計數(shù),背一首計一分,評出“背誦之星”。
(二)考一考:會背不代表真正掌握,記憶只是基礎,會活學活用才說明真正理解。課堂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考一考,看誰的反應快。請兩個小組出搶答題。為使搶答有序進行,請出題的考官看清第一個舉手的同學,點名回答,記分員為搶到機會并正確答題的同學加0.1分,到本節(jié)課結束小組累積分最高的加一分,第二名加0.5分,第三名加0.3分。搶答開始。
(三)品一品:通過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我看出同學們喜歡詩,有一定的文化品位,這是成為一個文學大師的重要因素。會背會用,還要懂作者,理解詩人感情,現(xiàn)在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品一品,看誰理解的透徹,看誰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學生品讀的過程中,穿插點評,引導學生歸納出品讀的方法,抓住景與情的切合點,煉字,修辭,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并各舉一例,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想一想: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現(xiàn)在請同學們進入超聯(lián)想環(huán)節(jié),由十四首古詩展開聯(lián)想,可以想到相同內(nèi)容的詩句,也可以改古詩,唱古詩,講故事,看誰的思維廣闊 。每回答一人次,為個人加0.1分,獲得同學們自發(fā)掌聲的三倍加分。小組累積分最高的為小組加0.5分。
(五)測一測:同學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越飛越高,但由于時間關系,老師要把同學們的翅膀收回課堂了。的確,我國的古詩浩如煙海,像一個繁花似錦的大花園,今天的學習只是把大家領到了花園的門口,園里還有無限的風光等著同學們?nèi)バ蕾p。熟讀詩文受益終生,希望同學們通過學習詩歌,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學品位,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礎,這才是我們學習詩歌的終極目的。
發(fā)放測試題,學生自測,小組互評。
附:測試題
1.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中,通過幽靜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xiàn)人的心情與自然景色和諧相融的詩句是:“ , ”
2.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 , ”兩句,把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托付給明月。
3.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現(xiàn)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的詩句是: , 。
4.《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一詞中抒發(fā)惜春傷時之情的對偶句是: , 。
5.正入萬山圈子里, 。
6. ,天光云影共徘徊。
7.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強調(diào)只有平時多積累,才能寫出好文章的詩句是 , 。
8、《天凈沙秋思》中點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悵的詩句是: , 。
9、《過故人莊》中描寫農(nóng)村優(yōu)美風光的詩句是: ,
10、《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最能表現(xiàn)作者鄉(xiāng)愁的一句是: , 。
11、“剪燭西窗”已成為朋友久別相聚的代用語!兑褂昙谋薄分信c之相關的詩句是: , 。
12、曹操的《龜雖壽》是一首樂府詩,其中有兩句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也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能寫出來嗎? , 。
13、《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 ,該詩作者為 代詩人 。詩中揭示新舊更替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14、任選角度,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精妙之處。
15、我從《 》詩中,聯(lián)想到了“ ”詩句
七年級上冊語文詩歌總復習教學反思
復習設想:
詩歌學習應該是學生快樂的天地,它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走進自信的大門,領略美麗的風景。因此,我不想象以前那樣,把各種類型的題目混在一起按照“講練講”的方式進行,總覺得那樣復習,雖然老師和學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總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悶,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幾個板塊,步步為營 ,塊塊推進的方式設計詩歌復習。主要分為背誦,搶答,品讀,拓展,測評五塊,由淺入深,由背到用,讓學生的心里緊張起來,大容量,高效率的實施復習。
成功之處:
1、把競爭與合作引入課堂,增添課堂活力,課堂緊張有序,學生學有所獲。
課前布置,要求組長負責組織好準備工作。比賽內(nèi)容分兩項,一是詩詞背誦,二是名句背誦。這種競爭的方式,直接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準備充分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上課時背誦環(huán)節(jié)的檢測,學生背得熟練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想。
2、根據(jù)學生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詩句品讀,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從而體現(xiàn)閱讀理解的個性化。特別強調(diào)的是,這個學習過程完全是學生自己做主選擇詩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個人的聰明才智的舞臺。而且,通過學生品詩,培養(yǎng)了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和思考,增強其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學生通過學習詩歌,起到了積累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反思不足:
1、總結方法與運用方法
小組品讀詩歌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小組準備不夠充分,與預期目標差距很大,但準備充分的小組,學生不僅品讀了詩句的內(nèi)涵,而且總結了品讀的角度,講解的效果比老師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課前能夠過問一下小組長的組織情況,或者多進行督促指導,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經(jīng)過學生的歸納和老師的點撥,學生明白凡是詩句賞析都可以從修辭手法、煉字、內(nèi)容和情感、等方面進行。其實,要做好詩歌賞析,光靠方法是沒有用的,還要告訴學生答題的思路,一、讀懂題目的要求,二、弄懂詩歌意思,理解詩人情感,三、能夠扣題回答,并能夠緊扣相關的詩歌內(nèi)容回答。基本上就不會有什么大問題。當然,在答題的時候也不能空對空,光說不練,而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詩句中去,例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句,從修辭上看是擬人手法,煉字角度可以抓住“生”和“入”的準確運用,并要結合描繪的景物去體會作者表現(xiàn)的感情。如果能把這個典型的例子寫出來,并告訴學生賞析時修辭煉字內(nèi)容情感四方面密不可分,這樣,學生答題時就不會流于形式,只會說不會寫了,只會學不會考了。
2、讀“細”與涉“廣”
這畢竟只是一課時的內(nèi)容,必須在四十五分鐘內(nèi)考慮詩歌學習的應試與學習的延伸問題。于是我遇到了這樣的窘?jīng)r:怎樣分配五個學習板塊的時間?均勻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點給課外拓展?但由詩句進行超聯(lián)想,學生可能要讀要唱、要講要演,少說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鐘吧,剩下給課內(nèi)詩歌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過二十來分鐘,夠嗎?這樣面面俱到反而會變成面面未到啊。這就涉及了“讀細”與“涉廣”的關系!吧鎻V”在學生的知識面上有其積極意義,但這必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相當詩詞積累與賞析經(jīng)驗及技能的基礎上,而我以為,在初中階段,過多的拓展,只會造成學生學習淺嘗輒止、囫圇吞棗,與其貪多,不如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細讀”能力,讀出詩文名句的妙處,讀出層次,讀出滋味,讀出“再去欣賞其它詩詞”的興趣。打個并不恰當?shù)谋确,眼前放五六個不同品種的蘋果,如果是每個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卻會以為自己已經(jīng)“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擇其一二慢慢吃,細細品味,則不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與其為了追求課堂形式的課內(nèi)到課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課內(nèi),把握好“細讀”,忍痛割愛掉“涉廣”。
3、關于復習過程的安排
課堂流程的安排是從背誦到活用到品讀到測試,細想想,這樣的過程實際是不科學的,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由淺入深、由熟到升(升華)的整體結構。詩歌賞析的關鍵還是在于閱讀詩歌本身。由于是復習課,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從初步感知到語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復習課堂的結構應該從品一品環(huán)節(jié)開始,先由學生進行口頭陳述式賞析,再歸納賞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讀,學生自然會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質(zhì)教育的能力訓練和應試教育的應變能力就應該結合在一起了。然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詩歌出考察的題目,把學生由被動考察的沉悶推向主動探究的新天地。同時,自己出考試題更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在大腦興奮、動力興趣并存的條件下,再去讓學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選擇一首詩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對它的意象、語言、技巧進行評價,或者自己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把它當作一次寫作訓練。或許學生作品顯得稚拙,卻能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詩歌后的體會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因為想象是橋梁,是作者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是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展開再造想象,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yǎng)。如果寫一寫這個環(huán)節(jié)能夠作得扎實,學生不僅培養(yǎng)起了讀詩的興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場”由課內(nèi)擴展到課外,由課上擴展到課后,由說到練,從而把課內(nèi)外讀詩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給學生更自由的發(fā)揮空間。
基于以上的反思,課堂結構的安排就應該這樣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寫一寫,測一測。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這門功課,就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中,不斷前行。
2、讀“細”與涉“廣”
這畢竟只是一課時的內(nèi)容,必須在四十五分鐘內(nèi)考慮詩歌學習的應試與學習的延伸問題。于是我遇到了這樣的窘?jīng)r:怎樣分配五個學習板塊的時間?均勻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點給課外拓展?但由詩句進行超聯(lián)想,學生可能要讀要唱、要講要演,少說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鐘吧,剩下給課內(nèi)詩歌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過二十來分鐘,夠嗎?這樣面面俱到反而會變成面面未到啊。這就涉及了“讀細”與“涉廣”的關系!吧鎻V”在學生的知識面上有其積極意義,但這必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相當詩詞積累與賞析經(jīng)驗及技能的基礎上,而我以為,在初中階段,過多的拓展,只會造成學生學習淺嘗輒止、囫圇吞棗,與其貪多,不如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細讀”能力,讀出詩文名句的妙處,讀出層次,讀出滋味,讀出“再去欣賞其它詩詞”的興趣。打個并不恰當?shù)谋确,眼前放五六個不同品種的蘋果,如果是每個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卻會以為自己已經(jīng)“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擇其一二慢慢吃,細細品味,則不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與其為了追求課堂形式的課內(nèi)到課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課內(nèi),把握好“細讀”,忍痛割愛掉“涉廣”。
3、關于復習過程的安排
課堂流程的安排是從背誦到活用到品讀到測試,細想想,這樣的過程實際是不科學的,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由淺入深、由熟到升(升華)的整體結構。詩歌賞析的關鍵還是在于閱讀詩歌本身。由于是復習課,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從初步感知到語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復習課堂的結構應該從品一品環(huán)節(jié)開始,先由學生進行口頭陳述式賞析,再歸納賞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讀,學生自然會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質(zhì)教育的能力訓練和應試教育的應變能力就應該結合在一起了。然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詩歌出考察的題目,把學生由被動考察的沉悶推向主動探究的新天地。同時,自己出考試題更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在大腦興奮、動力興趣并存的條件下,再去讓學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選擇一首詩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對它的意象、語言、技巧進行評價,或者自己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把它當作一次寫作訓練;蛟S學生作品顯得稚拙,卻能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詩歌后的體會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因為想象是橋梁,是作者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是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展開再造想象,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yǎng)。如果寫一寫這個環(huán)節(jié)能夠作得扎實,學生不僅培養(yǎng)起了讀詩的興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場”由課內(nèi)擴展到課外,由課上擴展到課后,由說到練,從而把課內(nèi)外讀詩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給學生更自由的發(fā)揮空間。
基于以上的反思,課堂結構的安排就應該這樣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寫一寫,測一測。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這門功課,就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中,不斷前行。
尤興廣
[七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詞練習 學案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