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廣播電視大學 李文娟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 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何為呢?
優(yōu)化預設
課堂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師生交往活動,它的運行需要一定的程序。老師上課前必須對未來發(fā)生的教學行為有所準備和設計,否則課堂活動就成為無的之矢、無源之水。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把預設通通斥之為過時的東西顯然是有失偏頗的,甚至是犯了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錯誤。其次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想當然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主體,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他們原有的經驗結構使課堂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因而,教師在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只能是一個起點,而不是控制課堂教學進行的“最高指示”;只是一個預期的結果,而不是教學最終必須達到的實際目的。
真正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文本與教師、學生的對話交流中,通過對預設的教學目標的調整,甚至“推倒重做”,從而不斷地得以完善、發(fā)展和生成的。
那么,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新課程下的教師,應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這兩者之間的問題,從而引導和促使教學目標的不斷生成與發(fā)展呢?筆者認為,這兩者并不是矛盾不可調和的,而是可以到達和諧統(tǒng)一與動態(tài)平衡的。對于教學預設,我一貫主張:情境不要太多,能引起學生注意就行;問題不要太多,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就行;點撥不要太多,能激發(fā)學生質疑就行;渲染不要太多,能促使學生體悟就行;活動不要太多,能彰顯學生個性就行;評價不要太多,能保持學生信心就行;任務不要太多,能促進學生探索就行。
美化生成
課堂教學的生成分成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生成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一切,包括課堂上各個教學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狹義的生成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突然產生的觀點、問題、表情、動作或者是一個例外、一次意外等。狹義的生成可根據生成的主體分為教師的生成和學生的生成,還可根據生成是否被預設分為預設內生成和預設外生成。對于生成,教師給予不同的處理,結果可能大不一樣,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我認為教師必須美化生成。那么如何美化呢?
首先要保持一顆愛心愛心是星火,教師的愛心可以使學生精彩的生成錦上添花。點燃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新的激情。愛心是甘露,教師的愛心可以使學生暗淡的生成大放異彩,潤澤每個學生的探索的信心。愛心是和風,教師的愛心可以使學生其他的生成物有所值,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的張揚。其次預備一份機智。機智就是轉化,就是讓有效的生成“小題大做”,就是讓無效的生成“煙消云散。機智就是轉移,就是把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拋給學生,把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完成。機智就是轉向,對于課堂上師生均無法解決的問題暫時擱置,轉向于其他的問題或學習。切不可胡亂作答和隨便處理,要防止給學生解答錯誤,還要防止傷害學生的求知欲和他們對教師的信心。再次把握一個原則。就是:教學工作的一切是為了“培養(yǎng)人”。對生成的處理也不例外,因為“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對于具體的生成,教師至少要把握科學性和育人性的原則。所謂科學性,就是要以學生掌握科學的知識、技能、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和習慣為根本。所謂育人性,就是說要注意教育教學方法,在給學生指導和引導的時候,要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和自信。
對課堂生成的處理要把握的這一原則,實際上也是課堂教學的底線。但讓人有些遺憾的是現(xiàn)在還有些教師不時地在這方面出問題,他們或者由于對課堂生成沒處理好,而有意無意地傷害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或信心、或積極性,更有甚者,可能還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到學生的人格乃至生命等。
一般來說,生成經過美化后的課堂,可能會在教師預設的軌道上前行,也可能完全進入新的未預設軌道。這都無所謂,只要是促進學生生長和成長的,是促使學生自我意識、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超越的,都是可行的、有效的。
活化管理
管理是為了學生的什么?是知識的掌握?還是能力的形成?抑或健康的成長?拿這個問題去問教師,雖然此時教師的答案可能不一樣,但我仍然相信大多數教師會說他們的管理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生各方面和諧發(fā)展。事實上是不是真是如此?這還要打個問號。
但是要著重指出的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管理必須是為了學生,必須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生各方面和諧發(fā)展,這就要求管理要活化。
首先,管理即提醒。管理可以是一次無意的失誤。即教師把對學生的管理安排在一個不經意的言行或活動中。管理還可以是一回有意的安排。即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一個活動,提醒學生集中精力于課堂教學。其次,管理即交流。管理可以是一個期盼的眼神。課堂上學生分心、走神、做小動作等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可能他們還正在深入思考著某個問題,所以教師不必要求學生每時每刻都要集中注意力在教學的活動中,但是必要的時候、關鍵的時候,還是要組織全體學生參與。這時,教師不妨使用“期盼的眼神”,學生往往也會心領神會。
管理可以是一次親密的接觸。這個親密接觸是指教師為了管理學生與學生進行的禮儀規(guī)范允許的接觸。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地與學生親密接觸能有效地實施管理。
硬化反思
反思性教學,又稱反思性實踐即對教學經驗的反思。換言之,教師由于體驗到了教學"實踐的困境",受到不安全和不確定感的影響,開始回頭分析他們的經驗,借助發(fā)展邏輯推理技能,仔細地推敲、判斷以及持反思的態(tài)度進行批判性分析。這種分析既可能發(fā)生在教學實踐之前,即"為實踐反思";也可能發(fā)生在教學實踐的結束,即"對實踐的反思";還可能發(fā)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即"實踐中的反思"。反思性教學是在對教學的道德責任以及技術性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分析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反思性教學旨在更好地意識并激活內隱的、緘默的知識并加以解棒、說明、評判、驗證和發(fā)展。在反思性教學模式里,被視為反思性實踐者的教師是行動的研究者,他們能思考、發(fā)現(xiàn)及提煉出實踐當中碰到的教學問題并加以解決。他們能把教學的信念和技巧內化,并用以研究自己的教學,同時使自己的教學日臻完善。他們還要對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負責。教師發(fā)展的中心就是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要求教師應該培植"反思"的意識、心態(tài),訓練"反思"的技能、技巧,養(yǎng)成"反思"的興趣、習慣,要大力提倡反思性教學實踐,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監(jiān)控、自我完善。只有通過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才有可能獲得教師持續(xù)不斷的專業(yè)成長。作為新教師尤其應該具備這種反思能力,經常運用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觀念,不斷地觀察、分析所發(fā)生的教學活動;不斷地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地明晰和提升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進行概念化的梳理,為盡快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而做好技術和心理上的準備.
細化儲備
必要的儲備是每個教師教學必需的,但是不是提高課堂教學必需的呢?如果不是,就沒有必要在這里專門討論。我通過觀摩名師課堂、研究名師課例發(fā)現(xiàn),這些課或課例共同反映出教師儲備越多越精,學生可選擇學習和探究的空間越大,課堂教學有效性越好。而多的、精的儲備往往要通過細化才能得來。細化儲備是每個有效教師教學必需的。對一個教師而言,儲備的內容包括儲備知識、儲備經驗、儲備素材以及儲備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和能力等。教師需要儲備哪些方面的知識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認為:“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睋,我認為教師要儲備三個方面的知識,即教育理論知識、學科相關知識和教學實踐知識。對于這些知識,一方面我們要強化經典的、理論的、宏觀的、顯性的、基礎的知識,同時也要掌握現(xiàn)實的、實踐的、微觀的、緘默的、生成的知識。當然,還應包括當前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等。教師通常需要儲備這樣一些經驗,如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以及生成產生的背景和情境;教師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過程;教學媒體的設計與合理使用;教學環(huán)境的設置與巧妙運用等。教師需要儲備與教學有關的各方面的素材,比如可用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心理效應、精辟的課堂教學用語;精彩的教學課例;柔化教學內容的故事、歌曲、童謠等。教師需要儲備獲取各種教學資源的途徑和能力,比如網頁搜索、查閱相關資料、與名師專家合作交流等。
[奏響有效教學的凱歌--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10.淺談中外美術史教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