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觀的文武全才,是朵舉世矚目的嬌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開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著國家與民族復興的希望,體現(xiàn)出資產(chǎn)階級對統(tǒng)一國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
⑴ 憂郁
A.憂郁之源----理想破滅
一系列傷天害理的事變突然發(fā)生,打破了他關于人生、世界、愛情、友誼、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義的幻想。
人類,并不美好,下賤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對他阿諛逢迎,"如今誠實的人,一萬個人中也沒有一個! " 為了篡權,弟弟居然暗殺自己的哥哥 ---- "人,不過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間,是長滿惡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監(jiān)獄,而丹麥,又是其中最壞的一間。
愛情,也不堅貞,父王死去不到兩個月,母親的孝鞋還沒有穿舊,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鉆進亂倫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會比這悲哀得長久些吧?
友誼,也不可靠,一個個好友,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來窺視行蹤;就連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覺成為篡權者的工具。
縱目四望,奸王邪惡、群臣昏聵、朝廷腐敗、上層墮落,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
理想破滅,使他承受不了這超負荷的壓力,陷入于精神危機,產(chǎn)生了憂郁。
B.憂郁之深
深刻洞察力 ---- 他以哲學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現(xiàn)實,深揭被掩蓋著的社會罪惡,使其憂郁積重難返。
繼續(xù)探索 ---- 他在精神危機里繼續(xù)進行精神探索,又發(fā)現(xiàn)更新,更嚴重的社會罪惡,這些新的罪惡又帶來他憂郁的進一步升級,達到常人達不到的深度與廣度。
C.憂郁之久
憂郁 ---- 貫穿劇目的始終。
從他穿著喪服登場,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裝瘋,到戲中作戲,到后宮勸母,到海上窺奸,到墓場葬禮,到宮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毀滅,憂郁一直沒有離開過他。
因而, 沒有憂郁,也就沒有哈姆雷特。
⑵猶豫
A.猶豫原因
敵強我弱---- 他知已知彼,正確的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過于懸殊。
整個時代已經(jīng)顛倒混亂, 而拯救者只有一個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這樣,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社會,他深知這場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危險性,導致他行動的猶豫。
任務艱巨----既要為父報仇,又要扭轉乾坤,一身二任。
這種獨扭乾坤的重任與勢孤力單的矛盾,只能產(chǎn)生"難扭乾坤"的哀嘆: 一個任務尚且力不從心,何況兩個?這就帶來他行動的雙重猶豫。
B.猶豫表現(xiàn)
拙于行動 ---- 他是哲學家而不是實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動,他在沒有切實可行、十拿九穩(wěn)的辦法之前,只會冥思苦想,他從思考到行動需要一個比常人更為復雜的過程。
不知如何行動 ---- 他決心行動而又不知如何行動,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個殺掉奸王的機會,克牢狄斯在祈禱,只需抽刀一擊,就能為父報仇,然而,靈魂進入天堂還是滾入地獄的無用考慮又使他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C.猶豫結果
等待時機,而時機不來,一旦到來,又坐失良機;幻想行動,卻一拖再拖,空有報國之心,而無匡世之策,只落得個苦悶彷徨,憂郁猶豫。
結果,行動的猶豫,導致了他的毀滅。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義:
哈姆雷特的毀滅, 向我們揭示了人文主義的時代悲劇。
客觀上,階級力量對比的懸殊,敵強我弱;
主觀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憂郁、猶豫等弱點。
因而他的毀滅,不只是個人的原因,而是那個時代人文主義者不可超越的歷史局限性所導致的。
主要人物:克勞狄斯、奧菲利婭
4、反映的16世紀末英國現(xiàn)實:動蕩不安、危機四伏的國家;惡人當?shù)、陰謀成風的朝庭;奸詐殘暴、荒淫奢侈的統(tǒng)治者。――英國現(xiàn)實中存在的美好理想與丑惡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號召人們?yōu)橹卣ざ窢帯?nbsp;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義者。復雜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類與世界新穎的看法。目光敏銳,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過于內(nèi)向,過于審慎,;加上勢單力薄的處境,造成行動上的延宕。有行動的決心,而且不斷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與敵人同歸于盡。
6、悲劇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點,也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個性格復雜的,發(fā)展變化的形象。其次,在發(fā)展中,內(nèi)外雙重矛盾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演變過程,用獨白和旁白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現(xiàn)思考、認識與自責、懷疑。
8、克勞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殘忍,陰謀家的野心和陰險,集封建統(tǒng)治者和資產(chǎn)階級陰謀家于一身,代表文藝復興新舊交替時期的所有罪惡。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認為應該有正當?shù)拿,必須讓克的罪行得到證實并當眾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動能否起到懲罰罪惡,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義者的特點,性格發(fā)展的階段性,延宕問題,精神分析學解釋的再思考!豆防滋亍返乃囆g特點:情節(jié)的生動豐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廣闊的社會背景,多種藝術成分的融合。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哈姆萊特》是英國巨匠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四大悲劇之一,其中所塑造的哈姆萊特王子的形象深刻到位,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此劇以哈姆萊特王子的復仇為線索,具體描述了自父親死后,他為澄清父親死亡的真相及奪回王權尊嚴的種種搏斗。他歷經(jīng)種種磨難,但無一不昭示著過人的智慧和機敏。一般認為 ,《哈姆萊特》 的中心沖突是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善與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惡的沖突。如果說,哈姆萊特是整場社會悲劇的經(jīng)歷者,那么,他的叔父克勞狄斯無疑便是整場悲劇的締造者。
雨果在《莎士比亞論》中指出:“ 莎士比亞傾其力于對偶之中…… 莎士比亞的對稱,是一種普通的對稱;無時不有,無處不有;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對照” 無疑,在《哈姆萊特》中,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的形象是最為突出的人物對比。克勞狄斯是封建反動勢力的代表,這位阻礙哈姆萊特實行種種報復,并將人文主義一并扼殺的王叔一直是以陰險、毒辣、狡詐、偽善的形象出現(xiàn)在各種評論中?藙诘宜箍诿鄹箘 ,人面獸心,是全劇最大的一個作假者。他制造了老哈姆萊特被蛇螫死的假象 ,就此來掩蓋他殺兄娶嫂的罪惡事實。這一事件成為后來所有作假活動的緣起 ,也成為哈姆萊特復仇的根本動因與直接目標。克勞狄斯瞞天過海、陽奉陰違、對于知曉事實真相的哈姆萊特采取假保護、真放逐,將各種卑鄙的手段用盡。但是,莎翁在他在罪惡的人性中恰當?shù)募尤肓烁鞣N復雜的性格因子,讓我們看到的克勞狄斯絕非蒼白單一的。在人物數(shù)次激烈的心理交鋒和內(nèi)心獨白中,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克勞狄斯作為一個強大的反面人物的豐富性和他性格中巨大的容納力。他求生意識之強烈,籠絡人心之高明、對外戰(zhàn)略上審時度勢,對內(nèi)治理時井井有條,在成王之路上更是機關算盡步步為營,他極端的個人自私主義卻與當時人文主義所宣揚的精神在一定層面上有扭曲的契合度,而他瘋狂的冒險主義也是一種值得多方定位的性格特征。
歌德曾說 “莎士比亞是用生動的語言文字來感動人的 ”,在塑造這樣一個形象的時候,莎士比亞也擅于運用各種不同場合的矛盾,通過人物的對話和心理獨白,以及合乎身份的指示動作來加重人物性格的分量?藙诘宜棺鳛橐粋君王,他在殺害自己的兄長之后順理成章地成功繼任丹麥的新國王,他使用的手段極其卑劣無恥,是違背了倫理道德、理智情感的下策。但通觀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在卑劣人品中充滿著理性、機智、修養(yǎng)和內(nèi)才的國王,這是他能夠勝任的充分條件。在所有大臣心中,克勞狄斯有著蜜一般的語言和春風一樣低的姿態(tài),他的關心和替人著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成為虛偽,但是至少對于前朝的功臣他有著平等的尊重,這也是在丹麥歷經(jīng)一個巨大的宮廷變故大臣卻依然衷心的神奇力量。克勞狄斯一出場,便友好地致謝于各位大臣:“這一次婚姻事先征求各位的意見,多承你們誠意的贊助,這是我必須向大家致謝的。” 而對雷歐提斯更是關懷備至:“丹麥國王樂意為你父親效勞,正像雙手樂于為嘴服役一樣。你要什么,雷歐提斯?” 數(shù)句話,對于一個下級來說,已經(jīng)是受寵若驚了,也為之后國王勸說他和哈姆萊特比劍埋下了伏筆。而對幫他調(diào)查事情的官員伏提曼德和考尼律斯,他更是親自接塵:“你們遠道跋涉,不辱使命,很是勞苦了,先去休息休息,今天晚上我們還要在一起歡宴。歡迎你們回來! 種種的言語描寫都流露莎翁所賦予他表面極高的修養(yǎng)和慈悲情懷,而作者更是用這種外在的美感讓他的大臣們對于他沒有戒心;在對于國家突發(fā)事件的處理中,第二場克羅狄斯對于挪威的福丁布拉斯在國內(nèi)征募壯丁討伐丹麥開始了同樣卑劣,但卻有條不紊的處理,他從側面包抄,派遣使臣告訴挪威國王此事,讓國王自己予以定奪。他對于雷歐提斯的引誘,對奧菲莉婭的勸慰,暗度陳倉的暗殺等等,他多樣而善變、狡詐而溫和的形象性格,在“竊位國王”這樣一個定位中體現(xiàn)得很完整。
作為哈姆萊特的叔父,他是全劇的一個平衡點,既要將哈姆萊特斬草除根,還要隱瞞自己的罪行,更要讓所有輿論有利于自己。他是一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更是一個擅于周旋謀事大局的人。在他周密精致的布局中,哈姆萊特是孤立的、弱小的,而更是由于父親的死和母親再嫁,不但讓哈姆萊特的身心歸屬感信任感慢慢減少,更讓他開始摒棄任何人對他的好,當真相一步一步浮出水面之時,也讓他離眾人越行越遠。在劇中,克羅狄斯對哈姆萊特的態(tài)度是一直變化發(fā)展的,在他認為哈姆萊特不知真相之前,他對于哈姆萊特依然是以說服為主,并不希望將他除掉,他歌頌哈姆萊特的天性的純篤過人,告訴他:“固執(zhí)不變的哀傷,是一種逆天駁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應有的舉動:它表現(xiàn)出一個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個經(jīng)不起艱難痛苦的心,一個缺少忍耐的頭腦和一個簡單愚昧的理性! 不但這樣,他還做了各種努力,包括向波洛涅斯詢問,及時了解哈姆萊特的心理變化,或是派遣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探求秘密:“你們不能用迂回婉轉的方法,探出他為什么這樣神魂顛倒,讓紊亂而危險的瘋狂困擾他安靜的生活嗎?” 而當哈姆萊特用伶人表演將克羅狄斯的秘密昭告天下的時候,無疑,他就成了國王不得不除掉的對象。而國王一來假放逐真殺害、二來煽風點火,再者讓雷歐提斯同哈姆萊特比劍、賜飲毒酒,劍上涂劇毒等隱晦的手段,終于借他人之手將哈姆萊特置于死?墒牵踝映鸷薜幕鹧嬉廊粺搅藝醯念^上,最后的巔峰時刻,哈姆萊特用毒劍刺殺了他,也完成了整個王族的悲劇。
如果說莎士比亞在人的塑造上趨于復雜和立體,那么就不得不看到克洛狄斯作為人的深層內(nèi)涵。人性的一分為二賦予了克洛狄斯在人文主義大環(huán)境下的種種矛盾之處,他崇尚非善,至少是對于依然發(fā)生的事件而言。因為有了殺兄的前提,他無法真心實意地勸慰哈姆萊特,所有好心的說服都帶著偽善和悖論、正如披著羊皮的狼一樣讓人不寒而栗。而對于有同樣際遇的雷歐提斯,他的勸慰卻能陳述出自己真實的觀點:“一切事情都不能永遠保持良好,因為過度的善良反會摧毀它的本身! ;由于自私,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性主義者,他要的就是“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讓人不由得折服于他立竿見影的成功,他說:“我們?nèi)祟悰]有了理性,不過是畫上的圖形,無知的禽獸!倍谒壑校鞣N形式的愛都是必須用節(jié)制和理智的,他對雷歐提斯說:“愛像一盞油燈,燈芯燒枯之后,他的火焰也會由于微暗而至于消滅。” 他感受與思想對于語言的重要性,認為沒有思想的語言永遠不會上天界,而他不夠徹底的性格中夾雜的偶爾流露的良知又幾乎和他陰險狠毒的形象抵觸,他并非不會為自己做的事懺悔,在聽到波洛涅斯說:“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動,掩飾一顆魔鬼般的內(nèi)心! 克羅狄斯的心中大聲慨嘆:“難堪的重負!”而在之后他不只一次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錯:“我的靈魂上負著一個元始以來最初的詛咒……救救我,天使們!試一試吧:屈下來,頑強的膝蓋,鋼絲一樣的心弦,變得像鋼絲一樣柔嫩吧!但愿一切轉禍為福!” 可以說,從殺了自己的王兄開始,他就已經(jīng)后悔,他一觸即發(fā)的懺悔之詞甚至不利于形象的權衡,但是我們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竭力將一個理智的、果斷的、奸詐的罪犯書寫得更為人性和真實,書寫得更有存在性和現(xiàn)實意義。
在《哈姆萊特》中 , 老哈姆萊特單方面地咒罵和貶低克勞狄斯 , 讓所有人都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克勞狄斯篡位奪權上,似乎是一個讓有德之人代替無德之人的不可挽回的悲劇。這是時代的特定性和作品的實際功用所決定的,但從大局上講,能夠給予角色一個客觀的評價對于文學史甚至是作者所意涵在作品深處的時代意義都是極為重要的,重新解構作品能夠帶來澄明而理智的思考。正如重構經(jīng)典的作家厄普代克在重新感知后寫下的長篇小說《葛特露和克勞狄斯》可是說是對克勞狄斯形象的重新定義,或者有不同于人文主義時期的道德偏見,但是多種角度的闡述未必不可取。
夏琴
[《哈姆雷特》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