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課時
教學目的:
掌握寫作行為的含義和特點
教學重點:
寫作行為的含義和特點
教學難點:
寫作行為的含義和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與討論
教學過程:
一、寫作行為的含義
1、相關概念的語義辨析
寫作:就字面講,含有“制作、記寫”的意思。“寫”、“作”二字連起來,指的是把用心創(chuàng)作的東西,記寫下來,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寫文章”。
寫作過程:通常指的是由寫作動機萌發(fā)到文章修改清謄完畢這樣一個具體的文章制作過程。它是由許多操作環(huán)節(jié)--立意、選材、布局、表達、修改、清謄等構成的,它是生產文章最直接、最顯眼的階段,通常稱它為“顯寫作”。
寫作活動:這個概念寬泛得多,凡是與寫作相關的行為,不管是個人的、集體的,都可視為“寫作活動”。它更重在一般現(xiàn)象的描述,更強調寫作的行為性、操作性。
寫作行為:現(xiàn)代寫作學將自己的研究對像確立為寫作行為,還表達了對寫作、寫作活動的一些基本認識,暗示著要依據(jù)現(xiàn)代行為科學的一些原理、方法,去研究、揭示寫作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和原理。
2、人們對寫作行為的不同理解
首先,是對“寫作行為”的外延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狹義:寫作行為應自提筆始,至放筆止;廣義:認為一個完整的寫作行為,應由“前寫作、顯寫作、后寫作”構成。
另外的分歧,則來自于對“寫作行為”內涵的不同理解。
有人認為,寫作行為主要是一種書面表達行為,因而寫作能力也就是書面語的表達能力。
有人認為,寫作行為主要是一種技能技巧的操作行為,操作的表層是表現(xiàn)技巧、表現(xiàn)方法的運用,操作的深層是各種智力因素的運用。
有人認為,寫作行為是人的一種行為,如果不研究從事寫作的活生生的人,這樣的寫作行為不是真正的寫作行為。
有人認為,寫作行為主要是一種創(chuàng)造行為,寫作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造。只有從創(chuàng)造的角度來研究寫作學,才可能真正揭示寫作行為的規(guī)律。
還有人認為,寫作行為是一種文化行為,寫作學不研究一個作者從事寫作、運用技巧的深層依據(jù),就無法揭示寫作行為之所以這樣運行而不那樣運行的內在機制。
3、怎樣認識寫作行為
我們認為,在寫作行為的外延上,不宜對寫作和為作過分狹隘的理解。既要看到制作文章的直接行為,也要考慮到與文章制作相關的間接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比較好的認識寫作行為的運行機制。
另外,我們認為,也不能把寫作行為僅僅理解為外部書寫動作,認為提起筆便是寫作行為,放下筆便不是寫作行為了。
定義:寫作行為是人類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寫作主體所進行的一種有明確目的指向性而又艱巨復雜的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它以語言文字為工具,以精神產品的生產為核心。
二、寫作行為的特點
1、個體性
首先,寫作活動的全過程,主要的是以個體活動的方式進行的,是 種純粹的個體化的行為。
其次,從寫作活動的全過程來看,無論是材料的感知、吸取,還是文章的孕育、構思、表達,整個過程無不滲透著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征,其異如面,各不相同。
2、創(chuàng)造性
寫作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產品生產過程,其產品,其勞作,也就必須具有創(chuàng)造性。如果停留在摹仿、抄襲和重得階段,就無法提供新的精神產品,也就意味著取消了寫作行為本身。
寫作不僅不能摹仿、抄襲、重復別人,同時也不能摹仿抄襲重復自己。
3、綜合性
首先是加工的材料。其材料主要是由個人“倉庫”提取的,各人的倉庫不同,其庫存的材料也不同,而且材料提取,隨時隨境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各種因素在起作用。
其次對材料的加工生產。作為寫作,作者必須負責整個生產過程;這個過程沒有統(tǒng)一的加工程序,作者必須一邊加工一邊設計。其程序的設計與加工是很少完全相同的。
4、實踐性
首先,任何寫作的材料,都必須通過個人的社會實踐去獲得;
其次,寫作技能的獲得,也必須通過實踐;
另外,寫作不僅在生產著精神,也在培養(yǎng)著、塑造著作者本身,這一點,比起其他物質產品的生產體現(xiàn)得更全面,更深刻。
5、社會性
整個寫作活動的意義,最終要落實到社會性上來。
寫作行為的社會性還體現(xiàn)在寫作的人和寫作的文章上。寫作的人,是社會的人,他的一切思想、愿望,只能產生于豐腴的社會土壤,他不可能與世完全隔絕,脫離社會生活;寫出來的文章,無論它反映的內容是如何光怪陸離、隱晦曲折,它總是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反映出一定社會生活的內容。
三、布置作業(yè)
1、簡述寫作、寫作過程、寫作活動、寫作行為的含義
2、略述寫作行為的特點
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