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理解課文,積累重點(diǎn)文言實(shí)詞,提高誦讀與翻譯能力。
2、鑒賞語言特色,體會遣詞用字的妙處。
3、把握本文在記敘中抒情的特點(diǎn),學(xué)習(xí)通過日,嵤碌挠洈⒈磉_(dá)對亡人的痛惜和懷念之情的寫法。
【學(xué)習(xí)過程】
文體簡介:祭文――也稱“悼詞”,通常是祭奠死者,抒發(fā)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種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wù)、時間、地點(diǎn)、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跡,評價死者的功德貢獻(xiàn);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xué)習(xí)死者的精神品質(zhì)。
走進(jìn)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yù)。他生活在中唐時期,是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jìn)士。他在文學(xué)方面影響很大,主要貢獻(xiàn)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dǎo)了“古文運(yùn)動”。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shí)內(nèi)容,學(xué)習(xí)古文應(yīng)“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wù)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jìn)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chǎn)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創(chuàng)作背景: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由兄嫂撫養(yǎng)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guī)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jīng)患難,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jìn)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quán)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而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yùn)好轉(zhuǎn),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一、給下列詞語注音:
不。 ) 所怙( ) 歿( ) 汴( )州 孥(。 薨( ) 嗣( )位
殞( )生 奴婢( ) 窆( ) 尚饗( ) 潁 ( )水
二、文言知識總結(jié)
1-3段:通假字:時羞之奠 不幸早世
古今異義:明年,丞相薨 將成家而致汝
詞類活用:乃能銜哀致誠 莫如西歸 將成家而致汝
句式: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歿南方
4-9段:古今異義:雖然 志氣日益微 幾何不從汝而死
又可冀其成立邪 而齒牙動搖
詞類活用:而視茫茫 強(qiáng)者夭而病者全乎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 蒼蒼者欲化為白矣 毛血日益衰
特殊句式:何為而在吾側(cè)也? 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
10-12段:通假字:斂不憑其棺
詞類活用:吾力能改葬 長吾女與汝女 言又窮而情不可中
1、概括各段內(nèi)容,劃分段落層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的核心內(nèi)容是“憑吊十二郎”,但文章還寫了一些其他內(nèi)容,如祭文開頭敘寫身世、家世的不幸,后半部分又寫自己身體衰病、子孫輩幼小等事,有什么作用?(分別作答:前部分、后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在悲侄兒之死的同時,還抒發(fā)了哪些悲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與一般的祭文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蘇軾曾說: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找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地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抒發(fā)這種難似抑制的悲哀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見方法研究
比較袁枚《祭妹文》與韓愈《祭十二郎文》兩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異同
(一)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dāng)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入戶,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dāng)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诋(dāng)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紀(jì)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猶小,當(dāng)不復(fù)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韓愈《祭十二郎文》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練習(xí)】
1. 加點(diǎn)的“其”字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 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② 止一歲,請歸取其孥。
③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 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⑦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 ⑧ 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⑨ 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⑩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 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 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 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①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強(qiáng)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
⑤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 ⑥將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各組句中均有“以”,其意義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項是( )
A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 如不能守以終喪
B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 使者妄稱以應(yīng)之乎
C以求升斗之祿 歿不能撫汝以盡哀
D則遂取以來 汝歿以六月二日
4.下列表述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故“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韓老成的四叔。
B、古代禮俗稱幼年喪父為獨(dú),老而無夫?yàn)楣,老而無子為孤,老而無妻為鰥。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種文體,《祭十二郎文》是韓愈為侄兒韓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摯,凄惻動人,與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舉。
D、本文雖記敘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但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jié)合在一起,字字是淚,后人稱為“祭文中千年絕唱”。
E、韓愈是唐朝“古文運(yùn)動”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幾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5.下列對課文的鑒賞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nbsp; )
A、韓愈幼年喪父,由兄嫂撫養(yǎng)成人,與十二郎雖是兩輩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為長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膚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從心底流出,跌宕頓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個“嗚呼”,悲天搶地;四十個“汝”字,如對其人,一稱叫、一傷痛、一悲切、一嗚咽,催人淚下。
D、全文貫注著一個“情”字,“言有窮而情不可終”,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寫成的。
代詞
1、 第三人稱代詞。
(1) 稱代人、事或物,多用為領(lǐng)屬性定語,相當(dāng)于“名詞﹢之”,可譯為“他(她)的”“他(們)的”。
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當(dāng)時雖然能記事,但也還不能體會她話中的悲涼。。ㄆ洌┥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同上)--你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其,代韓會)
少而強(qiáng)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輕力壯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們成人立業(yè)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夢邪?(同上)--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其,代死訊)
(2) 有時活用第二人稱。譯為“你的”。
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其孥。(同上)--你來看望我,住了一年,請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兒女。(其,代十二郎)
2、 指示代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譯為“那”。
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們一起守喪。
副詞
1、 用于句首或謂語之前,表示語氣。
(1) 表示轉(zhuǎn)折、推測,可譯為“大概”。
嗚呼!其信然矣。ㄍ希--唉!大概是真的了!
(2) 表示反詰,用法同“豈”,可譯為“難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這樣衰弱的人,難道還能長活在世上嗎?
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同上)--唉,難道竟然會因此而喪了命嗎?
2、 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未來,可譯為“將”。
自今以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同上)--從今以后,我將沒有什么意趣生活在這世間了。
連詞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
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同上)--如果沒有靈,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時間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時間卻是無窮無盡的。
2、并列的問句,表示選擇,可譯為“是……還是……”“還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
本課收獲:
趙文萱
[《祭十二郎文》導(dǎo)學(xué)案(蘇教版高二選修)]相關(guān)文章:
1.《談中國詩》導(dǎo)學(xu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