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梳理積累
通假字
⑴鼓瑟希,鏗爾 (“希”同“稀”)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
⑶唯求則非邦也與 (“與”同“歟”)
實詞(一詞多義)
1、居則曰……(閑居,平常)
2、千乘之國(一車四馬拉)
3、攝乎大國之間 (夾)
4、加之以師旅(疊加,引申侵犯)
5、由也為之(治理)
6、且知方也(義)
7、夫子哂之 (微笑)
8、方六七十 (方圓)
9、以俟君子 (等待)
10、可使足民(使……富足)
11、愿為小相焉 (主持禮儀的人,司儀)
12、舍瑟而作 (放下)
13、異乎三子者之撰(述)
14、何傷乎? (妨礙)
15、赤也為之。▏业男∷緝x)
16、吾與點也 (贊同)
17、曾皙后 (落在后面)
18、其言不讓 (謙讓)
19、唯求則非邦也與 (難道)
20、孰能為之大(做)
21、風(fēng)乎舞雩(吹風(fēng))
實詞(古今同義)
1、子路率爾而對曰 (輕率的樣子)
2、比及三年 (等到)
3、夫子喟然嘆曰(深深地感嘆)
4、加之以師旅(軍隊)
5、因之以饑饉(饑荒)
虛詞
1、因之以饑饉 (加)
2、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
3、以吾一日長乎爾(因)
4、如或知爾(假如)
5、子路率爾對曰(……的樣子)
6、如其禮樂(至于)
7、愿學(xué)焉(兼詞,于之)
8、舍瑟而作(順承關(guān)系)
9、何傷乎(呢)
10、浴乎沂(相當(dāng)“于”,在)
11、詠而歸(表修飾,地)
12、安見方六七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么)
固定結(jié)構(gòu)
1、爾何如(何如:……怎么樣)
特殊句式
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省略句,(吾)可使(之)有勇)
⑵不吾知也 (賓語前置,不知吾)
⑶則何以哉 (賓語前置,以何)
⑷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狀語后置,以師旅加之)
⑸異乎三子者之撰 (狀語后置,于三子者之撰異)
⑹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 (狀語后置,沂乎浴,舞雩乎風(fēng))
⑺以吾一日長乎爾 (狀語后置,以吾乎爾一日長)
⑻毋吾以也 (賓語前置。毋以吾)
⑼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可使(之)有勇)
十三、沂水春風(fēng)
㈡ 溫故知新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24分)
【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鼓瑟希,鏗爾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唯求則非邦也與 D.異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D(“希”同“稀”;“莫”同“暮”;“與”同“歟”)
【 】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子哂之 哂:譏笑 B.以俟君子 俟:等待
C.何傷乎? 傷:悲傷 D.?dāng)z乎大國之間 攝:夾
答案:C(“傷”,妨礙)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
A.子路率爾而對曰 B.加之以師旅
C.夫子喟然嘆曰 D.比及三年
答案:B(“師旅”,軍隊;現(xiàn)代漢語詞典沒有這個詞)
【 】4.下列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詠而歸 舍瑟而作
B.以吾一日長乎爾 因之以饑饉
C.何傷乎 浴乎沂
D.居則曰 唯求則非邦也與
答案:D(而:連詞,表修飾 / 連詞,表承接 以:介詞,因為 / 介詞,拿、用 乎:語氣詞,表疑問語氣,嗎 / 介詞,在 則:副詞,表強(qiáng)調(diào),可根據(jù)上下文靈活翻譯)
【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老者安之 B.由也退,故進(jìn)之
C.敬事而信 D.見其二子焉
答案:C(“敬”,做事情嚴(yán)肅認(rèn)真,一絲不茍;其余為使動用法)
【 】6.下列各句,句式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不吾知也 B.異乎三子者之撰
C.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 D.以吾一日長乎爾
答案:A(賓語前置句,其余為狀語后置句)
【 】7.選出下列對課文解說判斷不當(dāng)?shù)囊豁?/p>
A.本文以“言志”為線索,通過“孔子問志--學(xué)生言志--孔子評志”三部曲,記錄了孔子和四個學(xué)生的談話,寫出了學(xué)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dá)了孔子的思想和態(tài)度。
B.對于子路的“治千乘之國”之雄心壯志,孔子深表贊同,報之以贊賞的一笑,而對于冉有、公西華之志,孔子都沒有反應(yīng),暗示了他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
C.曾皙之志不在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游圖,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禮治”社會的最高境界,對此孔子非常感慨,當(dāng)即表示贊同。
D.從文中可看出,孔子是一個平易和藹、思想開明、胸懷開闊、教育有方的師長,他關(guān)心學(xué)生,愛護(hù)學(xué)生,注重引導(dǎo)學(xué)生立志,關(guān)心國家政事,而且彼此之間師生關(guān)系十分融洽民主。
E.孔子的偉大之處還在于他善于發(fā)揮教師的指導(dǎo)作用,在學(xué)生述志后,他能將他們的志上升到“禮治”的高度,將他們要做的事上升到與治國有關(guān)的高度,體現(xiàn)了一個教育家的胸懷。
答案:B 對于子路的“治千乘之國”之雄心壯志,孔子贊同其行,而批評其言;對于冉有、公西華之志,孔子未馬上給予評價,從后文看,孔子也肯定其行,而批評其言。
8.補(bǔ)充下面的名句。(3分)
⑴子曰:“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⑵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 , ?
⑶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 。
⑴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⑵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⑶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二、將下列語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18.6)
⑴異乎三子者之撰。(1分)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3分)
⑴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位講述的不同。
⑵暮春時節(jié),換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約上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然后唱著歌回家。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4分)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⑴將下列語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分)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⑵有人這樣解讀“夫子哂之”:“ 孔子‘哂’子路之言,而未‘哂’子路之行”。你是否同意?說說你的理由。(3分)
⑴外有敵軍進(jìn)犯,內(nèi)有饑荒發(fā)生。
⑵同意。孔子“哂”子路,一“哂”字,既有贊揚(yáng)子路的成分,贊揚(yáng)其爽快、直率,贊揚(yáng)其“可使有勇”的治國才能;也有批評,批評其直率中現(xiàn)粗魯,言語中不謙遜,“可使有勇”中缺乏禮度,孔子評其“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所以說孔子“哂”子路之言,而未“哂”子路之行。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4分)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根據(jù)四弟子的言行,概括各自的志向和性格特點。(4分)
子 路 志向:
性格:
冉 有 志向:
性格:
公西華 志向:
性格:
曾 皙 志向:
性格:
子 路 志向(以力治國:勘定禍亂,安邦定國。)
性格(爽快直率,謙遜不足,剛勇失禮。)
冉 求 志向(以智治國:富民足民,經(jīng)世濟(jì)民。)
性格(從容謙和,禮貌有余,剛勇不足)
公西華 志向(以禮治國:化民成俗,禮樂教化。)
性格(謙遜禮讓,自謙過度,剛勇不足。)
曾 皙 志向(以樂治國:天人合一,與民同樂。)
性格(狂放不羈,敏捷進(jìn)取,曠達(dá)為樂。)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4分)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孔子為何唯獨贊同曾皙的志向?(4分)
⑴孔子雖然熱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懶,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曾點的志向,表明他”知時二不求為政“,這與孔子此時的心境契合。
⑵曾點描繪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景象,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主張的生動寫照,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⑶曾點所描繪的是學(xué)習(xí)圣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⑷曾點志趣高遠(yuǎn),胸次悠然,較之另三個學(xué)生馳心政務(wù),已達(dá)到極高的境界。
六、給下列加橫線的文字?jǐn)嗑。(用“|”?biāo)注)(5分)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看圣賢代作。未有孔子,便無《論語》之書;未有孟子,便無孟子之書;未有堯舜,便無《典》《謨》;未有商周,便無《風(fēng)》《雅》《頌》。
此 道 更 前 后 圣 賢 其 說 始 備 自 堯 舜 以 下 若 不 生 個 孔 子 后 人 去 何 處 討 分曉 孔 子 后 若 無 孟 子 也 未 有 分 曉 孟 子 后 數(shù) 千 載 乃 始 得 程 先 生 兄 弟 發(fā) 明 此 理 今 看 來 漢 唐 以 下 諸 儒 說 道 理 見 在 史 策 者 便 直 是 說 夢 只 有 個 韓 文 公 依 稀 說 得 略 似 耳。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唐子西嘗于一郵亭梁間見此語。季通云:天先生伏羲、堯、舜、文王,后不生孔子,亦不得;后又不生孟子,亦不得。二千年后又不生二程,亦不得。
--節(jié)選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此道更前后圣賢,其說始備。自堯舜以下,若不生個孔子,后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后若無孟子,也未有分曉。孟子后數(shù)千載,乃始得程先生兄弟發(fā)明此理,今看來漢唐以下,諸儒說道理見在史策者,便直是說夢,只有個韓文公,依稀說得略似耳。
㈢我看孔子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chuàng)。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zhí)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lǐng)、學(xué)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guān)系最密切的弟子。本篇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描寫孔子與他的弟子的關(guān)系,記錄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書中從事各種活動、面貌神態(tài)性格各異的諸弟子烘托了孔子形象?鬃拥乃枷牒兔赖陆(jīng)常在同其弟子的關(guān)系中表現(xiàn)出來,而這些弟子的言行在顯示其個性的同時又表現(xiàn)了孔子的理念,豐富了孔子的思想,發(fā)展了孔子的精神。眾弟子或身處貧困、但堅守原則或理想;或好學(xué),刻苦鉆研,對經(jīng)書發(fā)表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或相互討論、切磋,加深對孔子學(xué)說的理解。他們在一個爾虞我詐、相互殘殺的社會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平寧靜,充滿溫馨和友誼,追求美德、知識和真理,富有詩情畫意的文化孤島。
孔子的弟子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養(yǎng)成了各種卓越的品質(zhì)和才能,(《先進(jìn)》11.3)就是孔子對其主要弟子的長處所作的精要概括。他還對各人的特有的優(yōu)點以明確具體的語言加以表揚(yáng)。如(《先進(jìn)》11.19)中孔子贊揚(yáng)子貢的經(jīng)商才能,說他的預(yù)測總是非常準(zhǔn)確。孔子既熱愛學(xué)生,又嚴(yán)格要求他們,直言不諱地指出他們的短處和缺點。在(《先進(jìn)》11.4)中孔子對自己喜愛的弟子顏回作了批評,指出他對老師所說沒有一句不心悅誠服,從來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質(zhì)疑,認(rèn)為顏回這樣做對自己(孔子自指)沒有什么好處。(《先進(jìn)》11.18)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莽撞。
《先進(jìn)篇》還有一些文字維妙維肖地描寫諸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情笑貌,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先進(jìn)》11.13)描繪侍于孔子身邊的弟子的神態(tài):閔子騫和悅而溫順,子路顯得剛強(qiáng),冉有、子貢理直氣壯而又從容不迫!墩撜Z》所塑造的、儒學(xué)形成時期其主要的信奉者、闡發(fā)者和傳播者群像與在宗教廟堂所見迥然不同,他們身上放射出來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的光輝;他們不是令人敬畏、以至于恐怖的木石偶像,而是有血有肉、真實可信,而又令人敬佩的求道者形象。
孔子師生是一個追求精神價值、共同享受美好的精神生活樂趣的集體。他們不僅在一起切磋學(xué)問,而且還經(jīng)常暢談理想抱負(fù),(《先進(jìn)》11.26)就展現(xiàn)了這一情景。這一章是《論語》中少有的長文,文學(xué)性很強(qiáng),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很值得仔細(xì)研讀。
孔子讓身邊幾個弟子各談自己的志向:子路有志于讓一個中等國家變得強(qiáng)大;冉求企圖治理一個小國,使人民富裕;公西華只想在朝廷的祭祀或諸侯的盟會中發(fā)揮作用。與這三人不同,曾皙的理想是在暮春季節(jié)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中洗澡,上岸后一路上沐浴春風(fēng),唱著歌返回。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評論四人的志向時,孔子這位想在治國安邦中有所作為的人竟然更欣賞曾皙的志向。這表明孔子提倡修身養(yǎng)性,要求人們?nèi)硇牡貫樗撕蛧倚,這并不意味著讓人們過清教徒式枯燥生活,相反他主張生活要有情趣?鬃与m然不反對人們求功名,而是在尋常的生活中營造一種潔凈、和諧的環(huán)境和氛圍,追求自然的情趣、人情的溫馨,達(dá)到一種極高的精神的和審美的境界。
《先進(jìn)篇》中還有一個觀念值得注意,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對于中庸之道的經(jīng)典表述為: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就是在(《先進(jìn)》11.16)中提出的。中庸的原意不是消極意義上的折衷調(diào)和,不是表示那種貌似公正,實際上是無原則的不偏不倚。因為這是同孔子重道義、重原則的一貫立場不相容的。他的中庸之道是要求在各個基本點之間保持平衡和協(xié)調(diào),做事要恰如其分,把握適當(dāng)?shù)亩龋乐棺邩O端。(《先進(jìn)篇》11.22)記載孔子對不同的弟子“聽到什么道理是否要立即行動”這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冉求平時退縮,孔子就鼓動他;子路好勇過人,孔子就約束他。這不僅表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的方法,而且道出了他的中庸之道的本義。
中庸之道在《論語》其他篇章中還有許多表達(dá)。(《子罕篇》9.8)“叩其兩端”、(《堯曰篇》20.1)“允執(zhí)其中’都是闡述這一觀念的意義。中庸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于他的全部思想和言論之中,如對待傳統(tǒng)文化,他主張“損”、“益”(即破舊與創(chuàng)新)兼用。在治國方略上他提出“寬猛相濟(jì)”。他的教育方針是“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對于人格的培養(yǎng)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他規(guī)定要“文質(zhì)彬彬”。他提倡的學(xué)習(xí)方法是“學(xué)”與“思”的結(jié)合,他說:“思而不學(xué)則罔,學(xué)而不思則殆!(《為政篇》2.15)總之,執(zhí)二用中的中庸之道是孔子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和有效方法。
--浙江省寧波中學(xué)李克剛老師搜集整理。
㈣參考資料
《論語》中的基本概念--樂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學(xué)而》1.1)
未若貧而樂(《學(xué)而》1.15)
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3.3)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3.20)
子語魯大師樂(《八佾》3.23)
樂其可知也(《八佾》3.23)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里仁》4.2)
回也不改其樂(《雍也》6.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6.2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6.23)
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7.14)
樂亦在其中矣(《述而》7.16)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述而》7.19)
成于樂(《泰伯》8.8)
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子罕》9.15)
先進(jìn)于禮樂,野人也(《先進(jìn)》11.1)
后進(jìn)于禮樂,君子也,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先進(jìn)》11.26)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子路》13.3)
予無樂乎為君(《子路》13.15)
文之以禮樂(《憲問》14.12)
樂則‘韶'舞(《衛(wèi)靈公》15.11)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氏》l6.2)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季氏》16.5)
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16.5)
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季氏》l6.5)
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17.11)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陽貨》17.18)
三年不為樂,樂必崩(《陽貨》17.21)
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陽貨》17.21)
齊人歸女樂(《微子》18.4)
《論語》中的基本概念--善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2.20)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矣(《八佾》3.25)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3.25)
愿無伐善,無施勞(《公冶長》5.26)
不善不能改(《述而》7.3)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7.22)
善人,吾不得見之矣(《述而》7.26)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7.28)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述而》7.32)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泰伯》8.4)
守死善道(《泰伯》8.13)
循循然善誘人(《子罕》9.11)
子張問善人之道(《先進(jìn)》11.20)
子欲善而民善矣(《顏淵》12.19)
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子路》l3.11)
如其善而莫之違,不亦善乎(《子路》13.15)
南人有言日疊人而無恒,不可作巫醫(yī)修,善夫(《子路》l3.22)
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l3.24)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l3.2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wèi)靈公》l5.10)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15.33)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l6.4)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季氏》16.11)
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陽貨》17.7)
嘉善而矜不能(《子張》l9.3)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子張》l9.20)
善人是富(《堯曰》20.1)
《論語》中的基本概念--恥
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學(xué)而》1.13)
民免而無恥(《為政》2.3)
有恥且格(《為政》2.3)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里仁》4.9)
恥躬之不逮也(《里仁》4.22)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公冶長》5.15)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5.25)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8.13)
衣敝組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9.27)
行己有恥(《子路》13.20)
憲問恥(《憲問》14.1)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憲問》14.1)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14.27)
《論語》中的基本概念--孫(遜)
奢則不孫(《述而》7.36)
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7.36)
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14.3)
幼而不孫弟(《憲問》14.43)
孫以出之(《衛(wèi)靈公》l5.18)
惡不孫以為勇者(《陽貨》17.24)
近之則不孫(《陽貨》17.25)
方蓀
[《沂水春風(fēng)》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