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2、學習本文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yǎng)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學法引導
1、認真誦讀課文,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點。
2、文章較長,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文章層次,進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藝術特色。
三、學習重點、難點
1、歸納總結文中重要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掌握判斷文言特殊語法現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傳文學作品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3、欣賞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四、學時安排:3課時
五、學習步驟
(一)閱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1、常識填空: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 ,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記》!妒酚洝肥俏覈谝徊俊 。泻芨叩氖穼W價值 。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歷史。分 10表、8 書、12本紀、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52萬字!妒酚洝酚钟泻芨叩奈膶W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魯迅稱之為“ ”.
2、給下列字詞注音:繆賢舍人( ) 西河澠池( ) 秦王不懌( )
3、解釋詞語。
A ⑴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謙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⑵使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為掉轉)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的)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⑹以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為
B ⑴拜為上卿--拜,授予官職
⑵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憂慮,擔心
⑶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⑷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⑸請指示王--指示,指給...看
⑹于是相如前進缶--前進,上前進獻
⑺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揚言,到處說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C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D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從小路
E ①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負.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歸,使...回去
F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為先;后,以...為后
G 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寬待
4、翻譯下列句子,指出句式類型:
a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b①而君幸于趙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①何以知之. ②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拜送書于廷
5、找出本文中的成語。
6、背誦課文最后五段。
(二)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思考:本文以寫誰為主,寫了哪幾個故事?全文按怎樣的思路展開敘述的?
答:以藺相如為主、廉頗為賓,全文寫了三個故事。
1-2節(jié): 廉藺簡介 3-13節(jié): 完璧歸趙
14-16節(jié):澠池之會 17-21節(jié):廉藺交歡(負荊請罪)
(三)品讀課文
1、請根據故事情節(jié),分析歸納人物思想性格。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型事情,在尖銳的矛盾之中突出刻畫廉頗、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歸趙”中,表現出藺相如的智勇雙全,在“澠池之會”中,表現出藺相如的英勇果敢,這兩事情主要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負荊請罪”中,表現出藺相如顧全大局,寬厚待人。廉頗的性格主要在“負荊請罪”中得以體現,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錯。
2、歸納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技法
⑴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⑵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并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jié)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jié)緊張,秦王終于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和好,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課文中有兩類矛盾,一類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敵我矛盾;另一類是廉、藺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內部的矛盾。兩類矛盾縱橫交錯,互相影響。最后在共同對敵的前提下,內部矛盾得到了解決,廉藺的性格品質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畫。
⑶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jié)刻畫人物。(課后練習)
⑷以個性化的語言(人物對話)刻畫人物
在三個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對話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節(jié)干脆由對話來表達,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先說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松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tài),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傊~鋒犀利,剛柔兼施,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智有勇,長于辭令的外交家。再說廉頗,在將相交歡事件中,他先前說的這一番話,表現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后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
(5)襯托 (6)前后照應
3、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題思想。
本文通過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的故事,贊揚了藺相如智勇雙全的品質和寬厚待人、顧全大局的風格,也贊美了廉頗“負荊請罪”的優(yōu)秀品質。
4、本文敘事很有特色,對你的寫作很有幫助,請瀏覽課文,思考本文有哪些值得你借鑒的地方?例:作者精心選材,使文章主次分明,詳細得當。作者緊緊圍繞主旨,從廉藺二人一生紛繁的材料中,從不同的側面選取了既分別突出兩人功績又與兩人相互關聯(lián)的三件事,這些材料分別采取明寫、暗寫、詳寫、略寫的寫法。明寫者詳,暗寫者略。
表現在人物描寫上,作者以藺相如為主,詳寫、明寫;以廉頗為輔,略寫、暗寫。但文中都能做到各盡其妙,使廉、藺二人的性格同樣鮮明、突出!巴觇禋w趙”完全寫藺相如,主要表現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和智勇雙全的品質,主要表現他的機智果敢;略寫廉頗,表現他參與決策,勇而有謀,以軍事力量支持藺相如外交斗爭的愛國行動!皩⑾嘟粴g”合寫兩人,還是以藺相如為主,通過藺相如的先國后私,廉頗的勇于改過,把兩人的思想統(tǒng)一到愛國這一基本點和共同點上。
在事件經過的敘述上也有詳略之分。如“完璧歸趙”部分,對秦決策寫得詳,斗爭結果寫得略。
(四)拓展練習
A、閱讀下面短文,做題。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1、這則短文有一個通假字,這個通假字是_____,通_____。
2、"一奮其氣"的"一"的意思是( )
A一概 B 一樣 C一經 。膶R
3、"方"作介詞所帶的對象是( )
A藺相如。B藺相如引璧睨柱。C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D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
4、下面動詞中有一個語法特點不同于其它三個,這個是( )
A讓 B叱 C引 D誅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 )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發(fā)生的結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價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答案:1信同"伸"。玻谩。常谩。矗摹。担
B、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你認為可刪嗎?理由是什么?
附錄:1、背景知識
戰(zhàn)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fā)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zhàn)國中期之末。在此之間,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聚楚上庸上(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zhàn)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惡 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年在本年或稍后
2、作者簡介: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司馬遷早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妒酚浱饭孕颉酚羞@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背跏死芍校钍刮髂。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辈⒏嬲]他不要“廢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xù)發(fā)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3、《史記》簡介:《史記》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的作品,司馬遷能寫出如此偉大的作品,是因為:①家學淵源。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廣博,父親死了三年,司馬遷繼承其業(yè),在“金匱石室”(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資料;②廣泛游覽,實地考察;③突途發(fā)憤。武帝天漢三年,李陵孤軍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言李陵降敵出于無奈,因而觸怒漢武帝獲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發(fā)憤著《史記》,“以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fā)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yōu)點!妒酚洝酚钟泻芨叩奈膶W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李志方
[《廉頗藺相如列傳》學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2.木蘭詩的學案
3.《談中國詩》導學案
10.詩歌鑒賞之煉句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