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是高二語文新教材第四單元的課文,F就教學目標、教法及教學程序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學目標:
我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礎上,感受蘇軾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蘇軾的這種精神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尤其顯得重要,敢于質疑、敢于探索實際上是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我們要超越古人,要取得發(fā)展,就必須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在各門學科中,尤其在語文學科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造就一大批不唯書、不盲目迷信權威,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敢于探索的思想解放的一代新人。
我們班有些學生未到分數線,是擴招生,進來時分數較低,比較自卑,習慣于依賴書本,缺乏探索精神,不敢對權威、書本提出質疑,這阻礙了他們自身的發(fā)展,影響了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并養(yǎng)成質疑、探疑的習慣,形成質疑、探疑的氛圍。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fā),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烈參與。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教師的啟發(fā)誘導貫穿始終。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運用了提問法、討論法、比較法等。
為了增大課堂容量,增強教學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本課采用投影機、圖畫和油印資料等手段。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人們對事物規(guī)律的認識是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而學生掌握知識也是由淺入深的,大約有這么四個階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本節(jié)課的教學就是按照這一規(guī)律來設計的。
第一步,用中外名言導入新課,引起學生思索,生發(fā)聯想,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出示教學目標,為本節(jié)課教學定向,讓學生對這節(jié)課要學些什么有個初步了解,以便他們?yōu)檫_標而學。
第二步,整體感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問題的設置比較簡單,讓學生盡快獲得整體印象,初步了解蘇軾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學生明了蘇軾通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探求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后,引進初中課文《河中石獸》中與本文主旨類似的句子,促進記憶,加深印象。
第三步,選點讀析,深入理解。這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的一步,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
根據教學目標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每一問最終都歸結到蘇軾的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上來。這環(huán)節(jié)中問題的難度有所提高,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閱讀和思考。同時還出示學生根據對課文刻畫的意境理解所畫的畫,讓學生仔細研讀課文,認真討論評價圖畫,加深對課文渲染的氣氛的理解,具體感受蘇軾的精神。補充的一則材料與課文對照著閱讀,有助于學生正確而又全面的理解蘇軾的精神。
第四步,擴展遷移。要求學生對蘇軾探求到的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來進行質疑。通過質疑讓學生懂得,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對于名人的觀點,不能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解放思想、敢于質疑、大膽探索。養(yǎng)成敢于質疑、敢于探索的好習慣。
第五步,總結歸納。強調敢于質疑、敢于探索在今天的重要意義,號召學生培養(yǎng)起這種精神。
第六步,布置課外練習。加深對蘇軾精神的理解。根據普通中學學生的特點,分層布置作業(yè),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作業(yè),使基礎不太好的學生避免高不可攀的心理;使基礎較好的學生發(fā)揮出水平。
沈莉
[《石鐘山記》說課稿(滬教版高二必修說課)]相關文章:
2.《金子》說課稿
3.《白楊》說課稿
4.外研版英語說課稿
5.初中石榴說課稿
6.《春》的說課稿
7.《觀潮》說課稿
8.小學品德說課稿
9.初中全英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