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提升的過程。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從而構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關鍵詞】閱讀教學;方法;全面識記;整體感知;體驗升華
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提升的過程!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或途徑,它的目標是有益于學生獲取更多知識、身心健康發(fā)展。又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從而構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換而言之就是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而不是命令學生如何閱讀、閱讀什么!秾W記》有“學不躐等”、“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①的說法,1835年第斯多惠也提出四條教學規(guī)則:“由近及遠,由簡及繁,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雹诮處熢谥笇W生閱讀、欣賞文章時,也應遵照“全面識記--整體感知--體驗升華”這一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進行。
首先,閱讀文章要全面識記,不能片面或局部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愛因斯坦在讀書時提出了“總、分、合”三步讀書方法。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不要急于進入分析階段,而應該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形式(文體和語言),保證學生確立對課文的整體觀念、對課文中的“人”有整體的形象、對課文中的“景物”有整體的輪廓、對課文中的“事”有整體的思考。如《故鄉(xiāng)》一文,文章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多個人物、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事件、前后迥異的人物性格特征、看似無意卻是有心的景物和人物描寫。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如果不對課文進行全面的識記就急于對文中的人物或景物或事件進行分析、理解,這樣的結果肯定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楊二嫂由“豆腐西施”變成了“圓規(guī)”,僅僅從時間的變化去理解會正確嗎?顯然,楊二嫂有如此的變化,原因和閏土(甚至故鄉(xiāng)所有的人)一樣:“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再看“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和“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這兩處描寫,如果僅從“深冬”和“天氣又陰晦”來理解,肯定與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相離十萬八千里。還有閏土木訥的神態(tài)、吞吞吐吐的語言等等,都應該從文章的整體來理解……顯然,不僅《故鄉(xiāng)》該如此閱讀,其他文章的閱讀、賞析,也應該如此。
第二步,閱讀文章要深入,要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
閱讀教學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學會感受體驗、整體把握文章。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雹圻@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諦,就要綜觀全局,抓住中心,切實把握作者的思路。一個詞語,一個句子、語段,只要進入一篇文章中,就會馬上與周圍的詞、句、段以致篇章發(fā)生具體聯(lián)系并受其制約。同樣,一個人、一件事在一篇文章中也是會受到其他人、事的影響和制約的。因此,大家欣賞一篇文章時,不能只停留一個詞、一句話或一件事上,應該把文章讀完,如果是節(jié)選的文章,則應盡量了解全文的整體思想內容,從總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理解作品的主題,聯(lián)系前因后果去理解人物性格和事件性質,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④換句話說就是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前提下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如《烈日和暴雨下》這篇課文,祥子為什么要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堅持拉車?寫其他人物的種種表現(xiàn)的目的是什么?“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這句話僅僅是表現(xiàn)冷嗎……要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如果教師不讓學生從小說的整體去理解、感知,又怎么能學好這一課?古文也如此,《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一句“肉食者鄙,不能遠謀”僅是曹劌的看法而已?非也!他輻射了很多內容。魯莊公的“小惠、小信”和他在戰(zhàn)爭中的魯莽和無知--“將鼓之”、“問其故”,不都是“肉食者鄙,不能遠謀”的表現(xiàn)嗎?由此可見,指導學生全面地理解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的感知,是多么的重要和必不可少!
第三步,要聯(lián)系生活體驗,對課文作出個性化反應。
閱讀是個人行為,只有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讀書的主人,才能最終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我們不能以教師的閱讀替代學生的閱讀,同樣也不能以教師的理解替代學生的理解。每一篇文章都反映著作者對時代、對人生的認識和思考,其內涵只有在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之后,才能被領悟、挖掘出來。我的一個學生在學了《出師表》后對諸葛亮提出非議,認為諸葛亮對劉禪就像今天幼兒園的老師對小朋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這件事該怎么做,那件事該怎么做……這樣一來,劉禪能不成為“扶不起的阿斗”嗎?諸葛亮死后蜀國能不滅亡嗎?這個學生還把諸葛亮的做法說成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等等。面對如此學生,教師該如何?其實《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很明確了:“(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出師表》就不能只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還要允許“計劃經濟體制”之類的看法,要鼓勵學生尋找和說出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所有閱讀教學都應該這樣--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雹荻鳛榛A學科,語文教學更應該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我們的教師要教方法而不是講答案。古語云:“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⑥我們在教學中,的確應該嘗試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自發(fā)地、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受益終生。正如達爾文所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雹咴谥R日見豐厚的明天,學生只有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楊培東
[授人以漁,終生之用--也談語文閱讀教學(蘇教版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4.初二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8.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10.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