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一、導語設計
由高一《勾踐滅吳》導入。
背誦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二、背景介紹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是詩人游覽春秋時期越國王城故址之后所寫,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感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果然把吳國消滅。本詩寫的就是這件事。全詩的基調(diào)是詠嘆兼嘲諷。
三、誦讀提示
1、首句敘述歷史事件,“破吳”要重讀。
2、二、三兩句屬于“承”須連讀,中間停頓應短一些。
3、最后一句寫詩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轉(zhuǎn)”!爸唤裎┯小彼淖忠刈x,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4、這首詩沒有“合”,也可以說是把“合”留給了讀者,。因此,讀完這句后應當繼續(xù)沉浸在詩的境界里一小會兒,再作結束表示。
四、教師范讀,學生自讀
五、鑒賞要點
今昔對比的描寫
明確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
1、詩人著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榮(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涼反襯(末句)。
2、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
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zhàn)士衣錦還鄉(xiāng)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六、比較分析
我國古代許多大詩人都作過詠史詩,如李商隱《詠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注:1、埭(dài):堤、壩,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雞鳴埭,都是六朝帝王尋歡作樂的地方。
3、鐘山即紫金山。傳說諸葛亮看到金陵形勢之雄,曾說“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比欢诶钌屉[看來,三百年間,孫吳、東晉、宋、齊、梁、陳,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沒有因此而免于亡國,可見“國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靈”(屈復)
分析:同:詠懷歷史,寄托盛衰興亡無常的感慨。
異:1、李商隱《詠史》第一句寫景,六朝帝王尋歡作樂的地方,而今卻是一片汪洋,滿目荒涼。第二句敘事,以竿掛降旗,形象地說明六朝相繼覆滅。第三句說,從孫吳到陳亡,紛紛更迭,只不過是一場“曉夢”,這是在感嘆。末句深化題意:說什么“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興亡,哪里有什么“龍蟠”?這是諷刺,是議論。意思是,國家的存亡,不再天險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覽古》首句表明所懷古的內(nèi)容,越王破吳雪恥凱旋。(詳見前頁)。這是首“篇終出人意表”的好詩。
七、小結
李白的《越中覽古》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zhuǎn)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zhuǎn)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八、當堂背誦
九、作業(yè)
范小龍
[《越王勾踐》(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7.越王勾踐世家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