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地址:https://bbs.ruiwen.com/thread-36029-1-1.html
東方雪
8、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送一個叫魏萬的后輩進京趕考的,那自然少不了要表達親長的囑托與期待,或許還有告誡。在長幼之節(jié)嚴明有序的封建王朝,開口閉口都是制度的聲音。如果要把這種叮嚀和訓告直接寫到最為真摯樸素的詩里,那該是怎樣的一幅光景?
首聯(lián)兩句屬于時間的倒置,昨天夜里黃河北岸(魏萬號王屋山人,家在黃河北邊,去長安必須要渡過黃河)剛剛落霜,今天早上你就唱著驪歌與我們分別了。寫的是分別的季節(jié)、場景。從“霜”字上一般人會斷定分別的時間是在秋季,而且應該是深秋。這自然沒有錯,因為從后文的歸雁、“樹色催寒近”、“砧聲”等形象上可以得知。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僅憑“霜”的意象斷定秋天是不全面的,因為早春時節(jié)亦可見落霜滿地,晚唐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霜”就是早春的霜,因為后面溫庭筠還寫到了“槲葉”“枳花”等早春事物。
李頎應該只算是個二流詩人。盡管他和高適、王維、王昌齡等名詩人混得很熟,但我們不能把結交名人的人也當成名人。盡管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稱他的詩“頎詩發(fā)調(diào)既清,修辭也繡”,其實他的大多數(shù)詩作寫得并不咋的。就拿這一首的前兩句來說,第一句是寫事,寫離別,情感比較重,第二句是寫環(huán)境,明顯就覺得“輕”了許多。這種“輕”一是體現(xiàn)在語氣上,二是體現(xiàn)在內(nèi)容上。也許李頎是想用“微霜”渲染離別的清苦吧。但是這種渲染被時間的安排搞壞了。今早分別,昨天夜里下了霜,實在淡得很。照理應該寫踩在霜葉上發(fā)出咯吱咯吱的單調(diào)的響聲才好一些,而不必突出“昨夜”這樣的時間。因為倒置的時間往往呈現(xiàn)對比的功能,而非渲染。順置的時間才有發(fā)展與強化之意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等。
那么,這樣的次序是不是后人傳抄時弄錯了的呢?肯定不是。因為從格律上看,律詩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個字的平仄肯定一樣,從聲律上將兩聯(lián)連接起來。我們看這首詩的第三句,“二**”三字 “雁”“堪”“里”是仄平仄的排列,再看第二句“夜”“霜”“渡”也是仄平仄的排列,可以斷定李頎確實就是這樣寫的。不知道詩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反正我覺得挺奇怪。
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主要是寫景,這里的寫景完全是虛寫,是詩人想象魏萬這個小朋友赴京路上的所見景象。通過這個景,還揣度魏萬的心情。那就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離開家園,心里自然是愁苦的,又見鴻雁南歸,回家過冬,自然會再添一份憂愁?途由街,寂清的氛圍也會徒增離鄉(xiāng)的寂寞。好不容易到了長安,又見落葉蕭蕭,冬寒迫近,那夜晚陣陣的棒槌聲,想必是思婦們?yōu)榻o遠方的征夫準備寒衣了吧。這四句寫景,骨子里還是凄冷的悲傷,是離開故園而思念故園的悲傷。從情感抒發(fā)的角度看,沒有什么新意,完全是老調(diào)重彈,而且是將自己的老調(diào)強加在年輕人魏萬的身上,顯得很不真誠。
最后兩句屬于告誡了。年輕人嘛,浮躁,容易耽于享樂,所以李頎不忘叮囑兩句:不要因為看到長安這所不夜城國際大都會的繁華,就胡思亂想甚至胡作非為,要知道人的一輩子很短暫的,晃晃就過去了,再說你的使命是考取功名,所以千萬不能丟了底線,蹉跎人生啊。這也是格式化的感情,盡管可能是李頎最想說的,但是還是缺乏個性化的表達,讓人生厭。
我不明白教材的編者為什么要選這首詩。把它放在“聲律風骨兼?zhèn)涞氖⑻圃姟边@個專題里,似乎并不恰當。因為從聲律上看,它是可以的。從“風骨”上看,它屬于有“風”無“骨”那一類型,怎么就選它呢?如果編者特別偏愛李頎,完全可以選他的《古從軍行》嘛!
[唐詩漫筆:送魏萬之京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論壇專稿)/a]相關文章:
1.a拼音教學課件
5.典范英語1a課件
6.漢語拼音a的教案
8.牛津英語2a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