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蛟唬骸奥(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1)九夷:中國古代對于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2)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譯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后了!
【評析】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把居住在東面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后,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鬃釉诨卮鹉橙说膯栴}時說,只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么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1),然后樂正(2),雅頌(3)各得其所!
【注釋】
(1)自衛(wèi)反魯: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結束了14年游歷不定的生活。
(2)樂正:調整樂曲的篇章。
(3)雅頌:這是《詩經》中兩類不同的詩的名稱。也是指雅樂、頌樂等樂曲名稱。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wèi)國返回到魯國以后,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原文】
9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評析】
“出則事公卿”,是為國盡忠;“入則事父兄”,是為長輩盡孝。忠與孝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兩個道德規(guī)范。它是對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這方面的身體力行者。在這里,孔子說自己已經基本上做到了這幾點。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原文】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注釋】
(1)簣:音kuì,土筐。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xù)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評析】
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愿。這對于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原文】
920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原文】
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評析】
孔子的學生顏淵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幾乎沒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yǎng)方面。但他卻不幸死了。對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經常以顏淵為榜樣要求其他學生。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注釋】
(1)秀:稻、麥等莊稼吐穗揚花叫秀。
【譯文】
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評析】
這是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比喻一個人從求學到做官的過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堅持始終,最終達不到目的。在這里,孔子還是希望他的學生既能勤奮學習,最終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評析】
這就是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前進,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原文】
924 子曰:“法語之言(1),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2),能無說(3)乎?繹(4)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釋】
(1)法語之言:法,指禮儀規(guī)則。這里指以禮法規(guī)則正言規(guī)勸。
(2)巽與之言:巽,恭順,謙遜。與,稱許,贊許。這里指恭順贊許的話。
(3)說:音yuè,同“悅”。
(4)繹:原義為“抽絲”,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鑒別。
(5)末:沒有。
【譯文】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guī)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只有按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贊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zhèn)问欠牵,才是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評析】
這里講的第一層意見是言行一致的問題。聽從那些符合禮法的話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禮法的規(guī)定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問題的實質。第二層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順耳之言的是非真?zhèn),則應加以仔細辨別。對于孔子所講的這兩點,我們今天還應借鑒它,按照這樣的原則去辦事。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
【注釋】
(1)此章重出,見《學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 子曰:“三軍(1)可奪帥也,匹夫(2)不可奪志也!
【注釋】
(1)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評析】
“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捌シ虿豢蓨Z志”,反映出孔子對于“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對于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這就是中國人“人格”觀念的形成及確定。
【原文】
927 子曰:“衣(1)敝缊袍(2),與衣狐貉(3)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釋】
(1)衣:穿,當動詞用。
(2)敝缊袍:敝,壞。缊,音yùn,舊的絲棉絮。這里指破舊的絲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這兩句見《詩經邶風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譯文】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么說不好呢?’”子路聽后,反復背誦這句詩?鬃佑终f:“只做到這樣,怎么能說夠好了呢?”
【評析】
這一章記述了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先夸獎又批評的兩段話。他希望子路不要滿足于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因為僅是不貪求、不嫉妒是不夠的,還要有更高的更遠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原文】
928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評析】
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鬃拥脑,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評析】
在儒家傳統(tǒng)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范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笨鬃酉M约旱膶W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1);可與適道,未可與立(2);可與立,未可與權(3)!
【注釋】
(1)適道:適,往。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堅持道而不變。
(3)權:秤錘。這里引申為權衡輕重。
【譯文】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原文】
931 “唐棣(1)之華,偏其反而(2)。豈不爾思,室是遠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1)唐棣:一種植物,屬薔薇科,落葉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搖動的樣子。
(3)室是遠而:只是住的地方太遠了。
【譯文】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遠了!笨鬃诱f:“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遙遠呢?”
鄉(xiāng)黨篇第十
【本篇引語】
本篇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見國君時、面見大夫時的態(tài)度;他出入于公門和出使別國時的表現,都顯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面,為人們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原文】
101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2)言,唯謹爾。
【注釋】
(1)恂恂:音xù,溫和恭順。
(2)便便:辯,善于辭令。
【譯文】
孔子在本鄉(xiāng)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里、朝廷上,卻很善于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原文】
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君在,踧踖(3)如也,與與(4)如也。
【注釋】
(1)侃侃:說話理直氣壯,不卑不亢,溫和快樂的樣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顏悅色而又能直言諍辯。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4)與與:小心謹慎、威儀適中的樣子。
【譯文】
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tài)適中。
【原文】
103 君召使擯(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4)如也。趨進,翼如也(5)。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注釋】
(1)擯:音bìn,動詞,負責招待國君的官員。
(2)色勃如也:臉色立即莊重起來。
(3)足躩:躩,音jué,腳步快的樣子。
(4)襜:音chān,整齊之貌。
(5)翼如也:如鳥兒展翅一樣。
【譯文】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原文】
104 入公門,鞠躬如(1)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2)。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3)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顏色,怡怡如也。沒階(6),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注釋】
(1)鞠躬如:謹慎而恭敬的樣子。
(2)履閾:閾,音yù,門檻,腳踩門坎。
(3)攝齊:齊,音zī,衣服的下擺。攝,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擺。
(4)降一等:從臺階上走下一級。
(5)逞:舒展開,松口氣。
(6)沒階:走完了臺階。
【譯文】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臺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臺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tài)像鳥兒展翅一樣;氐阶约旱奈恢,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原文】
105 執(zhí)圭(1),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2),足蹜蹜(3),如有循(4)。享禮(5),有容色。私覿(6),愉愉如也。
【注釋】
(1)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出使鄰國,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
(2)戰(zhàn)色: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樣子。
(3)蹜蹜:小步走路的樣子。
(4)如有循:循,沿著。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一樣。
>>>(5)享禮:享,獻上。指向對方貢獻禮物的儀式。使者受到接見后,接著舉行獻禮儀式。
(6)覿:音dí,會見。
【譯文】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zhàn)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松愉快了。
【評析】
以上這五章,集中記載了孔子在朝、在鄉(xiāng)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鬃釉诓煌膱龊希瑢Υ煌娜,往往容貌、神態(tài)、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xiāng)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他在朝廷上,則態(tài)度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敢于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局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原文】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1),紅紫不以為褻服(2)。當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緇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8)。必有寢衣(9),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11),必殺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吊(14)。吉月(15),必服而朝。
【注釋】
(1)不以紺緅飾:紺,音gàn,深青透紅,齋戒時服裝的顏色。緅,音zōu,黑中透紅,喪服的顏色。這里是說,不以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顏色布給平常穿的衣服鑲上邊作飾物。
(2)紅紫不以為褻服:褻服,平時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認為,紅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紅紫色。
(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單衣。絺,音chī,細葛布。绤,音xì,粗葛布。這里是說,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單衣穿在外面,里面還要襯有內衣。
(5)緇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點,是為了便于做事。
(9)寢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疊縫上。
(12)必殺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殺,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禮貌。
(14)不以吊:不用于喪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說正月初一。
【譯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后,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107 齊(1),必有明衣(2),布。齊必變食(3),居必遷坐(4)。
【注釋】
(1)齊:同齋。
(2)明衣: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3)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指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
(4)居必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原文】
108 食不厭精,膾(1)不厭細。食饐(2)而餲(3),魚餒(4)而肉敗(5),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6),不食。不時(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9)。唯酒無量,不及亂(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釋】
(1)膾:音kuài,切細的魚、肉。
(2)饐:音yì,陳舊。食物放置時間長了。
(3)餲:音ài,變味了。
(4)餒:音něi,魚腐爛,這里指魚不新鮮。
(5)。喝飧癄,這里指肉不新鮮。
(6)飪:烹調制作飯菜。
(7)不時:應時,時鮮。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氣:同“餼”,音xì,即糧食。
(10)不及亂:亂,指酒醉。不到酒醉時。
(11)脯:音fǔ,熟肉干。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論語》全譯(之十二)(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論語十二章教案
6.英語科組備課總結
7.有關備課總結
8.英語學科備課總結
9.民族傳統(tǒng)文化資料之剪紙
10.論語交友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