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讀《鴻門宴》時,學生就張良這一人物形象與我進行了一場對話。
生:老師,張良是劉邦的重要謀臣,可我怎么覺得課文中的他好象沒起什么作用,似乎總是站在一邊?
師:你能具體說明嗎?
生:第一,項伯把項羽第二天要攻打劉邦的消息告訴張良后,張良去見劉邦,告之這一緊急情況,劉邦問他怎么辦,他卻反問劉邦兩個問題,直到劉邦再一次問他怎么辦時,他才出了個不是主意的主意:“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第二,鴻門宴上,范增三次舉玉玨暗示項王,張良沒有反應;范增召來項莊舞劍,要他乘機殺死劉邦,課文中也沒有寫張良有何反應。第三,劉邦借機離開宴會現(xiàn)場后,是樊噲?zhí)岢霾槐剞o行,然后他們才從小路逃回軍營的,張良只是留謝而已。
師:從你的分析來看,你的看法是有些道理。好,我們先說你的第一點。張良問劉邦的兩個問題不能忽略。第一個問題是: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劉邦的回答是: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這里劉邦稱給他出計的人為“鯫生”,即淺陋無知的小人,可以說劉邦表面上是在罵出計者,其實是在委婉地向張良承認自己的錯誤:輕易聽取短視建議,操之過急,引來災禍。如果劉邦固執(zhí)己見,張良出什么主意都沒有用。作為謀臣,張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要先明確劉邦對自己的輕率行為是什么態(tài)度。只有劉邦否認了“距關,毋內(nèi)諸侯”這一計策,張良才好出主意。張良的第二個問題是: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這個問題觸及到最本質的東西:雙方的兵力。課文第一段有一處背景交代,項羽有三倍于劉邦的兵力。劉邦面對這一現(xiàn)實,只能“默然”之后承認“固不如也”。至此,張良才出了個你評價為“不是主意的主意”:硬拼是不行的,只有向項王示弱。而精明的劉邦得知張良與項伯的關系后,立即抓住了項伯這根救命稻草,又是祝酒為壽,又是約為婚姻,盡情施展他的政治拉攏手段。
生:哦,原來謀臣出主意還要把握分寸和注意技巧!
師:你的體會很獨特。謀臣出計策,不僅要分析事情,還要分析人情。我們再來談你的第二點。范增舉玉玨暗示項王,張良不可能沒看見;范增召來項莊舞劍,張良也不可能不知其意,這一點在張良見樊噲時的談話中可以得知。但他的確沒有采取行動。為什么呢?因為項伯!你注意到了宴會上的座次安排嗎?
生:注意到了。項羽、項伯面朝東方而坐,范增面朝南方而坐,劉邦向北坐,張良向西侍坐。項伯和項羽坐在相同的位置,說明項羽非常信任他。
師:沒錯。按照古代禮儀,賓主之間相對時,賓東向,主西向。賓主之間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從座次安排可以看出,謀士范增在項羽心目中的地位不及項伯。侍坐的張良自然看得分明。范增采取的兩步行動都沒有結果,項伯起了重要的作用。項伯可以為“義”所驅,不惜泄露軍事機密去救有恩于自己的張良;他同樣可以為了“義”而不顧政治利害,去救剛聯(lián)姻的親家劉邦。可以說,張良早已估計到了這一點,所以對范增的進攻沒有采取行動,但絕不是沒有反應。提倡“急擊勿失”的范增在前兩步行動失敗后,必然還要采取第三步行動。但是他的第三步還未想出來,張良就采取行動了--見樊噲。樊噲一見張良就問--
生:“今日之事何如?”
師:可見樊噲有多焦急!張良是找對人了。而張良的回答則把宴會上的緊張和緊急一古腦兒倒給了樊噲,樊噲下面該干什么,是不用張良教的。張良搶在了范增前面,爭得了主動權。
生:張良果然厲害!
師:最后,第三點……
生:我想到了!雖然是樊噲?zhí)岢霾槐剞o行,并和另外三位將領護送劉邦回營,可是留下的是張良,他擔當了重要的任務:穩(wěn)住項羽,拖延時間,以保證劉邦有足夠的時間回到軍營。此外,他還要面對殺氣騰騰的范增。張良不但富有謀略,還很勇敢,難怪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說。
師:你也厲害了!不過,張良留謝應該沒有多大危險,因為范增的目標是劉邦。《史記留侯世家》寫的就是張良,可以讀讀,有助于全面了解這位謀臣。
生:好的?磥恚治鋈宋镄蜗筮是要全面些。我差點把張良看扁了。
江西省崇仁縣第一中學
黃 漪
郵編:344200
[對話:《鴻門宴》中謀臣張良形象(人教版高一必修)]相關文章:
5.鴻門宴教案人教版
6.張良故事史記
10.高一英語必修1課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