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白水縣白水中學 劉紅敏 。罚保担叮埃
每學期一節(jié)班會示范課是我們學校的慣例。這樣的班會課由指定班級承擔,學生策劃組織,全校60多個班主任及校領導旁聽。目的是通過指定班級公開班會課的示范作用,拋磚引玉,推動強化班級管理。所以,承擔班級對此項活動都很重視,可以說做到了提前精心準備。
前段時間,我作為班主任,就旁聽了這樣一節(jié)班會課。班會由學生主持,開場白、表演小品、唱歌,各個環(huán)節(jié)都 在順利進行,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贏得一陣陣掌聲。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自由討論。討論的話題是:你在學習、與父母溝通、與異性交往方面有哪些困惑?你是怎樣面對、處理的?對這些問題你還有哪些看法?本以為學生會勇躍發(fā)言、慷慨陳詞,把班會推向一個高潮,沒想到幾乎冷場到我這個語文老師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的地步。還好,有幾個學生救場,但站起來或聲音小得像蚊子叫,或前言不搭后語,或所答非所問,或張口就讓人感覺到是背稿子……據(jù)說,班會主題是學生選定的,節(jié)目也是他們準備的,而自由發(fā)言這一節(jié),學生也提前知道,只不過沒有像其它節(jié)目那樣精心“演練”罷了。大概班主任以為哪個學生站起來說不了兩句話!但恰恰在老師以為學生該滔滔不絕的時候學生卻不敢說了,不會說了。我當時臉上就陣陣發(fā)燒,這是語文老師的失敗!
課后冷靜之余細想,其實這樣的冷場完全在情理之中。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靜觀學生的語文學習,教師們除過把課文掰碎了、嚼爛了喂給學生之外,我們究竟給了學生多少表達的機會?君不見,課堂上,老師口若懸河,學生昏昏欲睡,老師偶爾指名回答,學生站起來不是張口結舌,就是辭不達意,這樣的語文教學,學生怎么可能具備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結合平日觀察,仔細分析,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缺少在公眾場合陳述觀點、表達看法的膽量和勇氣,態(tài)度不大方。
第二,沒有專心傾聽的意識,在雙向互動的討論或交際過程中,常常答非所問。
第三,說話思路不清、中心不明,沒有完整的語言技巧。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只有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才能立足于社會,服務于社會。而我們的高中語文教材也是把寫作、口語交際放在與閱讀、綜合性學習同等重要的地位的。只可惜我們廣大語文老師大多把語文素養(yǎng)里這最基本的“口語交際”能力當作了邊腳料而不聞不問,而只顧那些能為高考成績添分的閱讀、寫作訓練?峙麻L此以往,我們教出的全是些只會做題的“聾啞”學生。老師認識到口語交際的重要性,才會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怎樣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堅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v觀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設計,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大膽開口,文明得體。第二階段是培養(yǎng)單向的口語交際能力:傾聽、應答。第三階段是培養(yǎng)雙向互動的口語交際能力:勸說、討論、辯論、演講。這些訓練分冊編排,有詳細的訓練要求和活動設計。作為語文老師,應堅持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認真領會教材中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設計的活動內容,使學生通過典型話題的實踐,積累口語交際的經(jīng)驗。當然,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語文課的事,還要加強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需要我們各科老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因為“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本就整合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三個維度的要求。三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人格素養(yǎng)和生存能力。
第二,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交際活動,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這些活動展開學習和鍛煉,還應該采取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組織有價值的活動,給學生增加交際實踐的機會。如:成立小劇社搞課本劇表演;參加國家紀念日或宣傳周、宣傳月教育活動;參加走訪敬老院為孤寡老人獻愛心活動,參加社區(qū)志愿者工作;當校園廣播員、電視小記者,在校園、去社區(qū)采訪;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各種班隊活動等。這些“走出去”的實踐活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去設計活動方案、制定活動規(guī)則、召集會議、布置安排工作,讓他們自己去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等。在這些實踐活動中,他們將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與交流、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學會與別人合作,從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
口語交際能力的實質是“聽”和“說”,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推動和影響學生的“聽”與“說”,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是個新任務,也是語文教學的老課題。葉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對“精讀指導”說過一段話,值得回味:“上課時令學生討論,由教師作主席,評判人與訂正人,這是很通行的辦法。但是討論要進行得有意義,第一要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準備得充分,如果準備不充分,往往會與虛應故事的集會一樣,或是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開口,或是有人開口只說一些不關痛癢的話。教師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學生發(fā)表什么,只得自己一個人滔滔汩汩地講下去。這就完全不合討論的宗旨了。第二還得在平時養(yǎng)成學生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習慣,聽取人家的話,評判人家的話,用不多不少的話表白自己的意見,用平心靜氣的態(tài)度比勘自己的與人家的意見,這些都是要歷練的。……不然,學生成為只能聽講的被動人物,任何功課的進步至少要減少一半。--學生事前既有充分的準備,平時又有討論的習慣,臨到討論才會從容發(fā)表意見,不至于老是某幾個人開口。所發(fā)表的意見又都切合著問題,不至于胡扯亂說,全不著拍。這樣的討論,在實際的國文教室里似乎不容易見到;然而要做到名副其實的討論,卻非這樣不可!彼說,“討論的當兒,有錯誤給予糾正,有疏漏給予補充,有疑難給予闡明,雖說全班學生都有份兒,但是最后的責任還在教師方面!边@些話,在今天重讀,宛如面命,它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本文開頭那個尷尬場面一個答案,對我們今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有許多啟示。
[從一節(jié)班會示范課看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人教版)]相關文章:
2.學憲法班會教案
3.勤學主題班會教案
4.學憲法主題班會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