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
2、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xué)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過程與方法:
運(yùn)用多媒體,點(diǎn)撥、討論、賞析法。
課時1課時。
情感與價值:
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期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學(xué)重難點(diǎn):
景物描寫的作用,蘇軾思想在賦中的反映。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從初中到高中我們學(xué)過不少蘇軾的作品,他所寫的關(guān)于赤壁的作品我們學(xué)過的有哪些?(《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全班一起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所寫的赤壁的作品中,還有一片賦同樣是傳誦千古的不朽名作,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xué)習(xí)的《后赤壁賦》。
二、檢查預(yù)習(xí)。
1、給下面橫線的字注音。
戛然 jiá 翩躚 piān xiān
揖予而言曰 yī 驚寤 wù
巉巖 chán 玄裳 xuán
2、解釋下列家橫線的詞語。
適有孤鶴 剛好 橫江東來 從東面,名詞作狀語
攀棲鶻之危巢 高 歸而謀諸婦 而,表順接;諸,之于
俛而不答 通“俯” 攝衣而上 而,表修飾;上,向上爬,名詞作動詞
顧安所得酒乎 可是 反而登舟 反,返;而,表順接
顧而樂之環(huán)顧;對…感到快樂,形容詞做意動 掠予舟而西 表順接;向西飛,名詞作動詞
3、翻譯下列句子。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明確: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
復(fù)游于赤壁之下。
明確:又來到赤壁下面游玩。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
明確: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rèn)不出來了!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明確: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三、研讀課文。
1、齊讀第一段,并思考:第一段主要寫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黃泥坂夜游。作用:為游赤壁作鋪墊。心情:“樂”。
2、齊讀第二段,并思考:
(1)、看到赤壁的景物,作者有何感想?
明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作者感到人生有限短暫、命運(yùn)的虛幻易變,從而感到無奈。
(2)、蘇軾獨(dú)自歷險,無人能從。當(dāng)他登上峰頂后,突然“劃然長嘯”。你如何理解蘇軾的“劃然長嘯”?
明確:①、表達(dá)登上峰頂后的那種壯懷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靈,天地的主宰。
②、宣泄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郁悶之意。
(3)、長嘯后蘇軾為何又“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
明確: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深感個體的渺小;仕途上的坎坷與挫折讓蘇軾心生憂傷、恐懼。
(4)、面對大自然的偉力,蘇軾在激昂悲傷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動?體現(xiàn)他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
明確: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修焉!表樒渥匀,隨遇而安的淡泊。
總結(jié):夜游赤壁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fù)識 --無奈
↓
劃然長嘯 --激昂
↓
凜乎不可久留 --悲、懼
↓
聽其所止而休 --淡泊
3、齊讀第三段,并思考: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dá)的詩人的情感?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明確:在我國傳統(tǒng)意象里,鶴帶有超凡脫俗,仙風(fēng)道骨的特征。
鶴這個意象寄托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傳達(dá)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又以浪漫的想象寫我夢中與道士的邂逅、對話,流露出一種與世無爭的豁達(dá)。同時又有“人生如夢”的空幻感。
拓展延伸
一、閱讀《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 蘇 軾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陀写刀词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拖捕,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提示:
1、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明確:《赤壁賦》:“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fēng)、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引發(fā)了作者和朋友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感慨;由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dá)到豁達(dá)超脫的境界。(樂-悲-樂 )
《后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樂-悲-空)
二、知識鏈接
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猿猴:它讓人感覺到哀傷,凄厲 。如: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杜甫《登高》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寒蟬: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駱賓王《詠蟬》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雨霖鈴》
雁:是一種候鳥,它要隨季節(jié)遷徙,它又是古人傳遞消息的一種方式,于是就象征著孤獨(dú) 、思鄉(xiāng)、 思親 、音信 、消息等意義。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范仲淹《漁家傲》
馬(鐵馬):馬打上鐵掌,就意味著要上戰(zhàn)場,所以鐵馬就是戰(zhàn)爭,英雄氣概的代名詞了。如:
“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 --陸游《書憤》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 。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yuǎn)《天凈沙秋思》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古代神話中,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xì)w的心情。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如: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魚:自由、愜意。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yè)的成功 。如: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如:
“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陶淵明《歸園田居》
板書:
后赤壁賦 蘇軾
樂--悲--空
[《后赤壁賦》教案(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2.后赤壁賦的教案
10.冀教版《自己去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