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說課稿
教材簡析:
1.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選的是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和外國散文,四篇都是抒情散文。散文的魅力,來自作家的真見、真知、真性、真情,來自文字和諧的色彩、自然的節(jié)奏、沖淡而雋永的韻味,因而,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復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此外,著眼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需要,還必須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2、《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它又是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視,因此,要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
3、《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xiàn)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因此,教師應該以點帶面,帶領學生通過《故》來了解郁達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環(huán)境。
根據(jù)《故都的秋》的課型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和重點分別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①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色;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②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已遠,中學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難度,也難以領悟主觀色彩籠罩之下的景物描寫的妙處,因而難以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所以"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既是教材的特點,又是教學的重點,學習的難點。
【教學設想】
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
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抓住秋的三個特點師生共同品味鑒賞文章。
一、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上網(wǎng)等途徑大量閱讀郁達夫的文章,了解郁達夫的生平、文藝觀和審美觀,作好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的準備。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課堂活動
教學過程、教學方法:
1、導入階段
移情法:多媒體課件,投影秋天不同的畫面以及描寫秋天的古典詩句,營造濃濃的秋意、秋的文化,將學生引入一個欣賞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誦讀法:放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和情感。
2、整體把握階段
活動法:找準切入點,圍繞激發(fā)學生思維、引起爭論的問題開展辯論活動,調(diào)動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先讓學生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抓住了中心,再分三組學生準備三個問題:①第一組在文章中勾出作者筆下的秋景有哪些?②第二組同學思考這些景物可概括為幾幅圖景?③第三組同學勾畫出表示景物色彩的詞語.
然后歸納出作者筆下故都秋色的色調(diào)----冷色調(diào).再引出作者此時內(nèi)心的冷清、孤獨之感。之后,教師將問題進一步深入:"作者在故都感受到的秋聲又有哪些呢?”從這一角度來引導學生思考出故都秋聲的“靜”。 緊接著提出“郁達夫為何有這樣的感受?”師生經(jīng)過交流,達成共識:當時的中國,連年內(nèi)戰(zhàn),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留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遁世離群,浪跡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憂國憂民的苦悶,作者的主觀感情與故都的秋景有機地融為一體,“清、靜、悲涼”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絕好寫照。概括出秋味:“悲涼”。學生為了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答案,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語句,在閱讀和辯論中整體把握了文章。三組的同學通過景物特點來剖析"悲涼"。同時,這是一種聯(lián)系文本進行分析的思維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篩選、提取文中信息,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辯論活動使學生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3、品味鑒賞階段
誦讀法:"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反復誦讀,才能披文入情,析文明理。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學生個性化的誦讀,解讀語言文字來感知作品中呈現(xiàn)的物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首先,學生選擇自己欣賞的寫景語段,投入地朗讀,并與同學交流自己欣賞的原因和方法。教師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點撥,使學生懂得品味和鑒賞的方法。例如,某學生朗讀"槐書"一段,師生一起品味:無聲無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這里作者借視覺和觸覺形象描繪了獨特的秋景:花鋪滿地(視覺),腳踏落花(觸覺)給讀者以如臨其境之感。這里空寂無人,斯人獨徘徊,只能與自然相交融。作者此時的心境是淡淡的喜悅交織著淡淡的寂寞?quot;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落葉、落蕊是秋的標志,在杜甫筆下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壯,在韓愈筆下是"卷卷落地葉,隨風走前軒"的哀傷而在郁達夫筆下,則是靜的"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和的觸覺。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情緒的真實寫照,是作者沉醉于其中蘊藉的孤獨、落寞和傷感情懷的自然流露,是形與神,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欣賞時,要運用表現(xiàn)技巧、修辭等方面的知識來分析,同時,還要考慮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
4、總結(jié)升華階段
①課堂布置一道訓練題.掌握作者筆下色彩與心境的聯(lián)系.
②老師、學生結(jié)合郁達夫的文藝觀、審美觀,共同來探討課文的藝術技巧和特色,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地選擇幾處景物,寫幾個片段。(可以選擇重慶的秋天)
③回顧全文,總結(jié)散文閱讀的方法:
l 整體把握文章;
l 要透過富有主觀色彩的自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l 要自覺地運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修辭等方面的文學知識來進行鑒賞。
最后,師生在音樂《秋思中》一起齊聲朗讀課文。
整個教學過程為:課前準備,搜集資料----整體感知、把握----品味鑒賞----總結(jié)升華----知識遷移。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板書設計】
故 都 的 秋
以情馭景
畫面 清晨小院 槐樹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帶黃 藍朵 青布 淡綠微黃---清
秋聲 鴿聲 帚聲 蟬聲衰弱 風雨聲人聲 ---- 靜
秋味 ----悲涼
以景顯情
[《故都的秋》說課稿(人教版高二必修)]相關文章:
3.故都的秋課件
4.《故都的秋》教案
10.故都的秋簡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