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雜劇的創(chuàng)作中,白樸占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白樸,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蹤不詳。祖籍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于這樣的家庭,本應優(yōu)游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幸得其父好友元好問相救。后元好問將白樸姐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shù)年的父子得以團聚。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yè)。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于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yè),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元好問頗贊賞他的才華:“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yè)。
然而,蒙古統(tǒng)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tǒng)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tǒng)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yè),用歌聲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積。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 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這年棄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并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xiàn)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jīng)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yōu)榛臎龅木车亍G昂缶跋蟮膶Ρ龋て鹚麑γ晒沤y(tǒng)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tǒng)治者的罪惡行徑。
白樸的劇作,題材多出歷史傳說,劇情多為才人韻事,F(xiàn)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寫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鴛鴦間墻頭馬上》,描寫的是一個“志量過人”的女性李千金沖破名教,自擇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劇,寫得悲哀怛側(cè),雄渾悲壯;后者是喜劇,寫得起伏跌宕,熱情奔放。這兩部作品,歷來被認為是愛情劇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對后代戲曲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寫安史之亂前后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悲歡離合。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安祿山有一次未能完成軍令,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圭本欲將他斬首,惜其驍勇,將他押至京城問罪。丞相張九齡奏請明皇殺掉安祿山,明皇不從,反而召見授官。此時貴妃正受寵幸,奉明皇命收安祿山為義子,賜洗兒錢。后來安祿山因與楊國忠不和,出京任范陽節(jié)度使。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謀反,明皇攜貴妃倉皇入蜀。駐扎馬嵬驛時,軍隊起了騷亂。誅殺楊國忠和楊貴妃后,軍隊才得到了安撫,保護明皇逃亡。肅宗收復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閑居西宮,對楊貴妃思念不已。以至于明皇夢與貴妃相見,卻被梧桐雨驚醒。
全劇以李、楊愛情為主線反映了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過程。主題思想上有明顯矛盾。但全劇結(jié)構(gòu)層次井然,曲詞華美優(yōu)雅,詩意濃厚。末折以聞雨打梧桐聲作結(jié),渲染悲劇氣氛,襯托李隆基凄涼的內(nèi)心世界,尤見成功。前人對此劇評價甚高,清人李調(diào)元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shù)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雨村曲話》)。此劇對清人洪昇的傳奇戲曲《長生殿》影響很大。
[白樸與《梧桐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