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區(qū)別
--古典詩歌表現(xiàn)手法系列鑒賞之二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 張輔良 0931-3237439
郵編:730010 郵箱:zhfl1965@sina.com zhfl1598@163.com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詩歌常見的兩種表現(xiàn)手法,各自有其獨特的作用,但在具體的詩歌鑒賞中,有些考生易將二者混淆,這與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關,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發(fā)或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細分析其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抒發(fā)的是情感,表現(xiàn)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詩人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和對人生的感悟。在具體的詩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觀事物,詩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來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處處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寫景的目的就是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詩人寫“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情操,所以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下面我們對比兩首古典詩詞,來分析二者的區(qū)別。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全詞從遠近、俯仰以及視覺、聽覺、嗅覺等角度寫景,寫了林、山、竹、墻、蟬、草、池塘等七幅畫面,容量之大,堪稱妙筆,但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狹繁雜的氣氛,透過幅幅畫面,我們可以隱隱地看到詩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情。這一心情的表現(xiàn)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現(xiàn)出來的,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xiàn)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愛護、培養(yǎng),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讀到這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名義上寫不為人識“小松”,實際上在寫人,寫“小松”初長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大樹,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輕微而終成大業(yè)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詩人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這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嗎?詩人通過描寫“小松”坎坷的經(jīng)歷描寫,表達了對人才成長的思考。這種寫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
總之,辨別二者的區(qū)別要注意這兩組概念,一是“景”與“物”,一是“情”與“志”,寫景就是為了抒情,詠物就是為了言志。只要反復對比琢磨,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區(qū)別(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9.托物言志的散文500字
10.托物言志的主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