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粉蝶
“道不行,乘桴浮于!薄汕Ф嗄昵,孔老夫子因治世的策略不被當政者所采納,灰心失望之余,遂寄意于行樂江湖,過閑散淡泊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孔夫子以親身實踐明證了一條真理……不做官,同樣會找到實現(xiàn)人
生價值的途徑。不然,“孔圣人”的尊稱也不會流傳至今。因此,對于諸多失意者來講,“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未嘗不是明智之舉。繼孔子之后,選擇同樣做法的不乏其人:
東晉詩人陶淵明,無法容忍官場中趨炎附勢、爭權奪利的風氣,喊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憤慨,毅然掛印而去。方得以扶杖走街入巷,與農人共話桑麻;又得以駕車尋幽探險,與自然溝通心性。從而以大量樸素優(yōu)美的田園詩脫穎于晉代眾多低俗綺靡的詩章中,形成鶴立雞群之勢。更為重要的是,詩人在他所選擇的這種生活中,找到了做為人所應該享受到的基本生:自由、快樂。
同樣,王維仕途不順后,也選擇了隱居,過著“萬事不關心”的生活。“遂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充分表明詩人很滿足于這種淡泊的生活。清幽、樸素的自然環(huán)境,樸實、勤勞的鄉(xiāng)村居民,使詩人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可是當我們翻開史冊,卻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同樣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積極用世之心,當壯志難酬之時,選擇的卻是“殉志”,以至于終生陷于勞頓之中,不得安心一日。
戰(zhàn)國時楚國的屈原,一生致力于實施他“圣君賢相”理想,卻忠而被謗,信而被疑,受到排擠迫害,面對此,他卻以近乎讓人難以理解的執(zhí)拗堅持著,“世人皆醉我獨醒”,無奈的感嘆后,投江而死,從此汩羅江邊夜夜哀聲不絕。
唐朝的李白杜甫,一生更是為“道”所累。李白自視極高“我輩豈是蓬蒿人”,拯物濟世的報負卻屢屢受到打擊,自負的李白不得已常借灑消愁,然卻每每于醉酒之際豪情倍增。所以李白喝酒,我們看到的不是瀟灑,而是失意者的痛苦,這種痛終其一生。杜甫呢,一生憂國憂民“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是關心民生疾苦的衷腸并不為當朝者所理解,一生四海飄泊,潦倒不堪。
南宋的陸游,比之前幾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傻其癡,讓人倍覺遺憾。且不說年輕時屢遭打擊,年老了按理說不在其位也就不謀其事了吧,但這老頭,獨居孤村,夢中猶想殺敵報國;撒手塵世之際,猶嚀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其心之誠,其志之頑,真真可嘆。
行文至此,再不用舉例,我想讀者對這幾位的行為已有同感:可嘆可悲!迂腐至極!
俗語說“行行出狀元”,為何偏要一條道走到底。屈原、李白、杜甫……這幾位都一生想治世,在政界有所成就,可是最終哪一位干出了成績?雖然他們對理想的執(zhí)著之心可嘉,但問題在于主張并不被采納,不能行之于世,說白了也就是“無用之志”, 那為何還要苦苦堅持呢?搞得自己一事無成不說,終生還囿于陰影中不得享人生快樂。如果他們知難而停,退而求它路,以他們的聰明才智,人格情操,我敢說或許會有更大的成就。若不然,隱居山野,過閑云野鶴般生活,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作者郵箱: jf1320@163.com
[學生習作:道不行,怎辦?(網(wǎng)友來稿)]相關文章:
4.學生黨員學生情況思想?yún)R報
6.開學學生標語
7.學生期末評語
8.學生安全標語
9.公園學生日記
10.學生入黨自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