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 韓冰
一、課前預(yù)習指導
1、激發(fā)閱讀、學習興趣。
我們查找并印發(fā)了《陳情表》一課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和歷代名家的品評文字,讓學生在真正接觸課文之前產(chǎn)生好奇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幫助學生順利通過文言文閱讀的語言關(guān)。
引導學生在第一遍閱讀時找出難點,通過查找工具書的方式將難點字詞的義項了解清楚,并通過對照課文,確定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組歸納出公認的難解詞語,師生討論解決。自己動腦、動手嘗試,學生們對詞語的意義了解得更加清晰,對工具書的使用也更加熟練;學習討論的方式加深了學生對文章詞語及意義的理解。
學生通過預(yù)習總結(jié)出難解字詞如下: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 煢煢孑立 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猶蒙矜育 寵命優(yōu)渥 日薄西山 更相為命 臣之辛苦 生當隕首
二、課堂教學步驟
(一)導語
蘇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蔽覀冊诔踔袑W習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師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篇以孝情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二)學生匯報預(yù)習結(jié)果,教師點撥,并適時加以擴充整理。
(三)誦讀課文,梳理文意。
誦讀課文,解決語言難點,讀懂文意,結(jié)合課文語句,體會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齊讀形式落實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讀。
教師: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請盡量用文章語句概括回答。
學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為“孤”字。
教師:第一段的情感我們已經(jīng)了解,即表現(xiàn)“孤苦”之情。大家一齊動手為自己的結(jié)論充實論據(jù),找到第一段中表現(xiàn)這種感情的語句并作簡單分析。
學生:“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說明自己自幼失去父親,不久,母親改嫁,沒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師:一個完全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夠平安成長,是因為祖母的呵護,大家可以從第三段找到一句話,概括這一意思。
學生:“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領(lǐng)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師:作者陳述自己的幼年喪父失母的“孤苦”,為了表現(xiàn)祖母養(yǎng)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無伯叔兄弟的“孤苦”,有無其它原因呢?
學生:“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弊婺改耗隉o人能為作者分擔贍養(yǎng)的任務(wù),自己必須獨力承擔盡孝的責任。
小結(jié):第一段:孤苦之情。從縱橫兩方面分兩個小層次:
身世凄苦,祖母撫養(yǎng)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盡孝責無旁貸。
2、請一組同學齊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準備對齊讀的情況進行點評。
學生齊讀。
學生點評:讀得整齊,有節(jié)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齊讀不易表現(xiàn)感情。
教師:肯定點評意見,并請同學在已經(jīng)對文章感情基調(diào)有所把握的情況下,從第二段里找一節(jié),嘗試有感情地誦讀。
學生讀:“詔書切峻……實為狼狽!
教師:這一段表現(xiàn)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輾轉(zhuǎn)兩難。誦讀時要張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與沉重。
學生再次誦讀,體會作者情感。
教師:本段有一句關(guān)鍵語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來找到它。
學生:討論得出:“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教師:結(jié)合文章寫作的歷史背景,討論分析,“進”難在哪里,“退”,難在何處。
學生討論:進,無以報答祖母養(yǎng)育之恩;退,不能回報朝廷知遇之情。
小結(jié):第二段:兩難之情
3、請一位同學誦讀第三段。
教師:肯定學生感情的充沛飽滿。
教師: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種,請大家討論,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簡要分析。
學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撫養(yǎng)孤弱之恩。
教師:正是這兩種感恩之情,讓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說的狼狽之境,兩難之情。
請學生深入探究本段層次。
教師:本段第一句話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提出一個終養(yǎng)祖母的“理論依據(jù)”,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師:作者接著提起自己在前朝為官的經(jīng)歷,是否是閑筆?結(jié)合《陳情表》一文第一讀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討。
學生:從歷史背景上看,雙方關(guān)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員,陳情的對象是今朝的君主,為打消對方的疑慮,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的人生目標就必須表明,此處一筆,不著痕跡,但卻正是問題關(guān)鍵所在。
小結(jié):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動武帝。
4、請一位學生誦讀第四段。
教師:請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現(xiàn)陳請目的的語句。
學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教師: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達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陳請目的之前還進行了許多鋪墊,是否多余,為什么?
學生:用自己的年齡與祖母年齡的對比,表達“盡節(jié)日長,盡孝日短”,提出一個“兩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會在盡孝后再盡忠。進一步讓皇帝消除疑慮,達到陳請的目的。
小結(jié):第四段:兩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脈絡(luò)已經(jīng)完全出現(xiàn)。
(四)探討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師:注意第一、二段與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結(jié)論:第一、二段陳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小結(jié):
有人說《陳情表》有很高的語言藝術(shù)。
讀《陳情表》我們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
讀《陳情表》我們可以聽到:少年孤苦無依的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帝王催促嚴厲的呵責,孝子忠誠懇切的哀告。
無論是形還是聲,都以一種濃濃的情感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因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問題,體會文章構(gòu)思藝術(shù)。
教師:思考,第三段的內(nèi)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學生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得出結(jié)論:
第三段重說理,沒有前文情感的鋪墊,理則顯得生硬,難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鳴。
前兩段,先用特殊的親情、孝情給大家一種特殊的心理感受,獲得同情心,讓人認為這種孝情值得鼓勵,不該拒絕,之后再用“理”來提供依據(jù),讓人無法拒絕這合情合理的陳請。
從文章寫作背景看,本文讀者極為特殊。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晉武帝不只是一個皇帝,他們司馬家族用陰謀篡奪了皇位,是以陰險多疑著稱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作者必須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徹底地表達出來,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盡孝再盡忠”的忠孝兩全之策,這樣才有可能達到陳請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陳情脈絡(luò):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國恩(忠情)
小結(jié):為了達到“乞終養(yǎng)”的目的,作者首先陳述個人遭遇,祖母情深,作為陳情依據(jù);繼寫進退兩難的狼狽境地,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時剖明心跡,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決方案。
作者一路寫來,發(fā)乎情,歸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構(gòu)思縝密,脈絡(luò)分明。
(六)結(jié)束語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陳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十七八歲的年紀始終關(guān)注的永遠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附:板書
陳 情 表
李 密
陳情于事 動之以情
寓理于情 曉之以理
[《陳情表》課堂實錄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4.魯迅故鄉(xiāng)教案課堂實錄
7.水滸傳的教案和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