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范曄的《樂羊子妻》,我們采取了教學文言文的慣用方法,先齊讀課文二至三遍,力求讓學生能讀得順口,再結合課文注釋理解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之后又讓學生反復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了解,最后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此次研討課文主要提出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作多角度的思考探討。一問:本文所寫“捐金于野”與“勸夫終業(yè)”兩個故事中,樂羊子的妻子是分別用什么方法勸說丈夫,使之“大慚”“捐金于野,而遠尋師學”和“感其言,復還終業(yè)”的?這里能給我們什么啟發(fā)?要回答這一個問題,第一步要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第二步要能夠作出適當的歸納。但設計此問的目的不止于此,主要意圖是要讓學生學會比較、學會獨立思考。為此,教師應作啟發(fā)引導,要使學生最終明白,在“捐金于野”的故事中,樂羊子的妻子是引用古書上所記載的“志士”“廉者”的典型事例來勸說丈夫的,而且她將“飲盜泉之水”“受嗟來之食”與“拾遺求利”作比較,強調“拾遺求利”比“飲盜泉之水”“受嗟來之食”更能“污其行”。這樣就能使羊子受到極大的觸動,覺得有必要尋師學習,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在“勸夫終業(yè)”的故事中,樂羊子的妻子則是引刀趨機、就近取譬,通過打比方來勸說丈夫的。布匹一旦被剪斷,則無法復原,難以縫制衣服,以這個很實在的生活事例來類比治學的道理,自然淺顯易懂,令羊子感動,因此,羊子“復還終業(yè)”也是很自然的結局。通過這樣一比較,樂羊子的妻子勸說丈夫“捐金”“終業(yè)”的方法能給我們哪些啟示呢?學生能理解到的便是,要多讀書,多掌握一些知識,還要善于打比方講道理。這是有道理的。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更進一步認識到,樂羊子的妻子要能夠講得他“大慚”“感其言”,說明談話要真誠,說話不在多,而要說到點子上,說到對方的心坎上,也就是說,要能夠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而要取得這樣的談話效果,談話者首先要能夠懂感情、明事理,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
教學第二問:樂羊子將撿到的金子拿回家,被妻子一番話說得大為慚愧,“乃捐金于野”。那么,他“捐金于野”是不是最好的處理辦法呢?他自己不要金子,還可以有哪些處理辦法?很可能有同學不顧當時的歷史條件,說出現在條件下可以處理的辦法,諸如捐獻給“希望小學”或將它捐給災區(qū)等,這需要提醒學生注意,思考問題一定要結合不同的歷史條件、特定的社會背景來分析。有同學提出可以張貼招領啟事,使之物歸原主,為此可以讓學生代樂羊子寫一則招領啟事,學生必然興致極高。要提醒學生思考,寫招領啟事與尋物啟事有什么不同?前者不能明確寫出拾物的時間、地點、所拾物品的數量與特點,而后者應寫清楚失物的時間、地點、數量與有關特點。這樣,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寫作兩種啟事的格式了。對學生提出的其他合理的處理辦法,均應予以肯定。為什么“捐金于野”不是最好的辦法?也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以開闊學生思維。
教學第三問:假如樂羊子的妻子當初將撿到的金子留下來自己用,假如樂羊子的妻子當初認為樂羊子中斷學業(yè)回家探親是對的,沒有什么關系。那么,樂羊子還能夠認識到有提高自身品行修養(yǎng)的必要而去“遠尋師學”嗎?他還能夠認識到“中道而歸”是“捐失成功”而去“復還終業(yè)”嗎?我們可以從這里獲得哪些啟發(fā)?設計此問,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環(huán)境對人的熏陶作用,交朋結友應注意選擇,從而學會正確處理人際交往。學生普遍能夠認識到,樂羊子能夠注意提高自身品行修養(yǎng)去“遠尋師學”,能夠堅持“終業(yè)”,完全是他妻子及時提醒、誠懇勸說的結果。樂羊子日后能夠有較好的品行修養(yǎng)、有出色的學問才干、有美好的前途,應該有他妻子很大的功勞。從羊子這方面說,我們可得到這樣的啟發(fā):批評、指責未嘗不是好事,雖然它不是很中聽,有時會使人難堪,但它好比鏡子能時刻照出我們身上的缺點與錯誤,能提醒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能幫助我們完善自己。為此我們應多結交敢于指出自己缺點、錯誤的正直的朋友,他們善意的提醒、及時的批評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從樂羊子的妻子這方面說,我們可得到這樣的啟發(fā):要真正關心一個人、愛護一個人、幫助一個人,就要拿出真心來,拿出誠心來,要敢于指出朋友的缺點、錯誤,要能夠給有缺點、錯誤的朋友以及時的提醒、善意的批評,不能違心說話、丟掉做人的原則,一味遷就朋友的缺點、錯誤,這樣既不利于朋友的進步,也不能長久維持朋友之間的友誼,對雙方都不利。
[《樂羊子妻》教學三問(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8.早教中心教學計劃
10.教師教學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