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7月12日《海南特區(qū)報》報道,海南高考理科狀元可能是一個“高考移民”。這消息無疑是爆炸性的。“高考移民”本就是一個怪胎,如今還“生”出一個狀元來,能不讓人震驚嗎?同一天,新華社的一條新聞也讓人高度關注,高招名額分配嚴重不公,一些重點大學高招名額分配的比例居然是“寧夏:北京=1:20”。
把兩條新聞放到一塊讀,就會讀出很多異味來。國家政策嚴禁“高考移民”,重則可以取消當年高考資格,為何還有這么
多人敢冒險?其實后一條新聞就是答案。試想,一些重點大學高招名額分配的比例居然是“寧夏:北京=1:20”,誰不想去北京參加高考?省省之間錄取分數(shù)線相差巨大、高校投放的錄取名額也嚴重失衡,恐怕是主要原因。
高考移民一直是海南的“痛”--由于海南高考錄取分數(shù)線比其他一些省份低很多,成為“高考移民”的“重災區(qū)”。當然,更多的高考移民想去北京呀,但辦北京戶口太難,而海南由于前幾年為了發(fā)展房地產業(yè),出臺的“購房入戶”政策,使很多準高考生涌入海南。結果,大量的高考移民甚至引發(fā)當?shù)乜忌议L的集體抗議。在海南下狠手清理高考移民的同時,更需要拷問的是:高考移民怪胎的“娘胎”不正,移民就不可能消除。比如,海南不是規(guī)定高中三年必須在海南本地上學嗎,那考生從高一就“移民”海南,不就可以突破政策的限制了嗎?
問題的落腳點在,按地區(qū)劃分名額公平還是不公平?招生的地域性不平衡該如何破解?在我們猛批高考移民的同時,試問,一些重點大學高招名額分配的比例居然是“寧夏:北京=1:20”,能讓學生家長產生什么樣的想法呢?烏魯木齊八一中學考生家長王鴻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說:“孩子上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名校招生在北京和新疆之間存在的地域性差距。原打算到北京買房子,辦戶口,為孩子將來上好的學校打下基礎,但是代價很大,需要上百萬的花費,才打消了這種念頭。”可見,因為制度存在漏洞,才讓考生和考生家長產生“為了不讓自己吃虧”,或者鉆制度漏洞得利的念想。
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招生的體制依然具有濃重的計劃經濟遺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根據(jù)各地的經濟發(fā)展、人才需求和報考情況來投放招生計劃,現(xiàn)在這種體制已經打破,但高校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延續(xù)了計劃的體制。這種說法一語道破部分高校招生名額分配的實際。
狀元可能是“高考移民”盡管荒唐,但是產生這種荒唐的根子在“寧夏:北京=1:20”這樣的高招名額分配不公。所以,消除“高考移民”的惟一辦法,還是需要從招考方式改革上下功夫,研究出一種更科學的招考辦法。
[從寧夏:北京=1:20反思高考移民(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教師的反思周記
3.教師反思周記
7.英語教師反思周記
8.教師反思周記2篇
9.教師教學反思周記
10.男子跳高加油稿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