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山
語言運用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做到簡明。簡即簡煉,明即明確。在人們的語言活動(主要指書面語言)中,由于種種原因,句子的歧義現象時有發(fā)生!翱荚囌f明”把 “表意不明”列入常見的六種病句類型之一,而“歧義”則是造成“表意不明”的主要原因。
先看下面的例子:
① 孩子們都喜歡離休干部李大伯,一來到這里就有說有笑,十分高興。
② 大家對護林員揭發(fā)林業(yè)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普遍感到非常氣憤。
③ 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
④ 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起色。
這幾個句子都是典型的歧義句。例①由于主語的不恰當省略造成二、三分句有不同的理解,到底是孩子還是李大爺“有說有笑”“十分高興”?例②“大家”到底對誰感到氣憤,很難確定。因為這個“大家”既可指正直的人們,也可指“護林員”一伙。例③由于“和”作連詞和作介詞時,句子的意思有差別而造成歧義。例④中的“幾個”既能限制“學!,也能限制“領導”,但兩種理解所涉及到的對象的范圍卻大不相同。
據此可知,造成句子歧義的主要原因是:不恰當地省略“導致”有些內容歸屬上的“搖擺不定”,詞語自身意義上多樣性而構成句子的某些詞語可以有不同的“切分”與“組合”。但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歧義,除了掌握歧義句的這些基本特點外,還要結合具體的內容,練習上下語境,看是否會讓讀者產生不同的理解;萬不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把那些“假歧義句”也統統劃到“真歧義”的名下。
所謂“假歧義”指的是有的句子從“理論”上確實具備了歧義句的基本特點,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不會讓人產生不同的理解。而語言主要是用來交際和表情達意的,既然不會讓讀者或聽者產生“二心”,當然就不能視為“真歧義”。
下面兩個句子就是“假歧義句”
① 李揚,幾乎是無人不識,他為《西游記》的孫悟空配音,他塑造的唐老鴉形象深入人心。
② 的確,我們很難簡單地概括出中國文學的情況,但大約不會有人否認,先秦文學的《詩經》、諸子散文、《楚辭》至為絢麗,是后人難超越的高峰。
單純地看例①中的“無人不識”,確實有“無人不識他”“他識所有人”兩種理解。但李揚是“公眾人物”,是明星,按一般的生活常識,只能是“無人不識他”而不可能是“他識所有人”。從純語法的角度看例②,“先秦文學”的“管轄范圍”可以小到“《詩經》”,也可大到“《詩經》、諸子散文、《楚辭》”。但稍有點文學常識的人讀這個句子,都不會產生上面的“錯覺”。這兩個都是“表意明確”的規(guī)范的句子。
作者郵箱:
[注意區(qū)分真假歧義句(網友來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