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一中 胡其林
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從古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演變的過程中,詞匯的發(fā)展變化是十分突出、迅速的。詞匯的發(fā)展除了舊詞消亡、新詞產(chǎn)生外,還表現(xiàn)為詞義演變的多樣性。中學(xué)生學(xué)習(xí)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常用古今詞詞義的差別,F(xiàn)就古詩文教學(xué)中常見的幾個古今詞的用法整理如下:
【愛】
“愛”在先秦以前有兩個常用的意義:
1、表示“親愛、疼愛”之意,這是與現(xiàn)在用法一致的。如
⑴丈夫也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⑵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同上)
2、表示“愛惜、吝嗇”之意,這個意項一直沿用到唐宋時期的文言文里。如
⑴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⑵甚愛必大費(fèi)。(《老子》)
⑶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愛死。(《宋史岳飛傳》)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吝嗇”這個意義已經(jīng)不用了,“愛”一般表示為“喜歡”、“友愛”、“疼愛”等意義。
【恨】
“恨”和“憾”在古文中都表示“遺憾”的意思。在先秦諸子散文中一般用“憾”,在漢以后文章中才用“恨”字。劉勰《說文解字》:“恨,怨也!薄昂蕖痹诠糯鷿h語中雖也和“怨”的意思有相近重疊之處,但古代的“恨”實(shí)際上是“不滿”之意,程度遠(yuǎn)比“怨”輕。而在現(xiàn)代則相反,如“懷恨在心”、“恨之入骨”“深仇大恨”等語中,“恨“的程度又比“怨“重得多。如:
⑴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恨:痛心和感到遺憾)(《出師表》)
⑵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后庭花》。
⑶私恨無窮(《報任安書》)
⑷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史記淮陰侯列傳》)
⑸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⑹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恨:感到遺憾或不滿)(《信陵君竊符救趙》)
⑺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恨:不滿。)(《荀子堯問》)
【憐】
在古代,“憐”和“愛”的常用意義大抵是相對的!皯z”一般表示“愛”、“喜歡”、“喜愛”。這和現(xiàn)代的“憐憫”意是不同的。如:
⑴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⑵丈夫也愛憐其少子乎?(愛憐:同義復(fù)詞,是珍惜愛護(hù)之意。)(《觸龍說趙太后》)
⑶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憐:愛戴)(《陳涉世家》)
⑷夔憐泫,泫憐蛇,蛇憐風(fēng),風(fēng)憐目,目憐心。(憐:愛、崇尚)(《莊子秋水》)
“憐”在古代也可作“憐憫、哀憐、同情”講,不過出現(xiàn)在漢代以后。尤其在唐以后的詩詞中,“愛”和“憐”經(jīng)常交錯運(yùn)用,還引申出了許多新的意義。如:
⑴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憐:同情)(白居易《賣炭翁》)
⑵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憐 :哀憐)(杜甫《月夜》)
⑶可憐光采生門戶。(憐:可羨)(白居易《長恨歌》)
⑷ 可憐陌上離離草,一種逢春各短長。(憐:可怪)(陸游《平水》)
⑸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憐:可惜)(《阿房宮賦》)
【憤】
劉勰《說文解字》:“憤,懣也。”“憤”和“懣 ”是同義詞,有時連用!皯崱焙汀芭痹谝饬x上差別很大,“發(fā)憤”和“發(fā)怒”意義上全不相干!皯崱痹谙惹卦娢闹惺恰氨飷灐钡囊馑肌臐h代開始,“憤”字才從“憋悶”引申為“因不滿而感情激動”。中古以前,“憤”和“忿”意義也不同,在中古之后,二者意義逐漸接近,有時可以通用了,F(xiàn)在漢語中沿用了“發(fā)憤”這個詞,其意義卻與“發(fā)怒”完全不同。如:
⑴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
⑵發(fā)憤以抒情。(發(fā)憤:把憋在心里的話抒發(fā)出來。)(《楚辭。惜誦》)
⑶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憤懣:心中不暢快)(《報任安書》)
⑷北雖貌敬,實(shí)則憤怒。(憤怒:因不滿而感情激動)(《指南錄后序》)
(未完待續(xù))
作者郵箱: hql-ly@sohu.com
[中學(xué)古詩文中常見的幾個古今詞用法例說(一)(網(wǎng)友來稿)]相關(guān)文章:
5.用仍然一詞造句
6.文言文中的詞
10.高中文言文古今異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