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附中 韓軍
原載《語文學習》2000年6期
語文教育,越來越推崇“技術(shù)”。
教師上課憑“技術(shù)”,諸如什么開課的技術(shù)、結(jié)課的技術(shù)、板書的技術(shù)、朗讀的技術(shù)、調(diào)動學生情緒的技術(shù)乃至極為詳盡的幾課型、幾步法、幾環(huán)節(jié)等等。你進入語文教育圈內(nèi)看看,參加語文教育會議,翻翻提交的論文,許多是在講這些非常具體的技術(shù);閱讀語文教育方面的刊物書籍,發(fā)表的許多論文,不少是在傳播這樣的技術(shù);聽聽一些老師做課、做報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給人這些技術(shù)。我們語文教師們儼然成了一批批純粹的技術(shù)師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靜時,我常常為我和我的同仁們的“變異”感到震驚---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學生在語文課上也基本是學“技術(shù)”,諸如什么敘述的技術(shù)、描寫的技術(shù)、議論的技術(shù)、說明的技術(shù)、起承轉(zhuǎn)合的技術(shù)、夾敘夾議的技術(shù)、渲染和升華的技術(shù),甚至抒情的技術(shù),在書本上、課堂上都能學得到。我們的孩子們也已經(jīng)變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練的語言技術(shù)工人!他們熟練地答著試卷,如同在機器旁熟練地處理著一批批的零件;他們熟練地寫著抒情文章,但內(nèi)心卻已經(jīng)不起半點情感的波瀾;他們或高亢或深沉地憂國憂民,但他們自己心里卻覺得好笑!
可是,我們的語文課正有逐步變成一門純粹的技術(shù)課的可能,語文教育正有異變?yōu)橐豁椉兇獾募寄芘嘤柡褪炙嚹ゾ毜目赡!這,是傳統(tǒng)中國語文教育,在向現(xiàn)代中國語文教育轉(zhuǎn)型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最深刻、最驚心、最駭人的“核變”!
我認為,技術(shù)是絕對重要的。沒有技術(shù),教師怎么具體上課?沒有技術(shù),學生怎么進行具體的言語表達?語文教育當然離不開“技術(shù)”。最具體的操作“技術(shù)”,永遠是第一線教師上課的基本手段;學生語言聽說讀寫,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細致入微的操作“技術(shù)”。但,我們且不可由此,把語文教育異變?yōu)橐婚T單純學技術(shù)并基本用技術(shù)來駕馭的課程!
縱觀幾年的討論,實際存在一個根本分歧,那就是語文教育到底應著重于語言技術(shù)之應用,還是應著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說透一點,語文教育說到底是一門語言技術(shù)應用性課程,還是一門精神奠基課程?許多參加討論的人到這里,就語焉不詳或者各執(zhí)一詞。下面我想廓清這個問題。
語言(言語)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構(gòu)成物。沒有語言(言語)就幾乎沒有人的精神(或說只有極為簡單、膚淺的精神)。語言(言語)是“人的精神本體”。因而語文教育實際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語言(言語)”的本質(zhì)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質(zhì)即“語言”,二者實際是“一體二名”。
設想,假如沒有語言(言語),“人的精神”靠什么來依托?如果沒有語言(言語),我們根本無法用“人的感覺”來感受這個世界,無法用人的感覺來“聽、看、觸、嗅、品、思、說”這個世界。也就是說,“聽、看、觸、嗅、品、思、說”這些人的感覺是實際是“語言(言語)”給予我們的!在這個世界上,人是唯一具有“語言(言語)”的動物、人是唯一具有“精神”的動物。除人外,其他任何動物,因無語言(言語)才無精神。以人的視覺為例,假如沒有語言(言語),外在的物體在人的眼中只能是光線、條塊的堆積,就像照在鏡中一樣,是“物”與“鏡”的關系(即“物”與“物”的關系)。只有掌握了“語言(言語)”,外在的那個物體才在人的眼中、大腦中成為一個概念。才是“物”與“人”的關系。簡單的視覺是這樣,稍復雜的感覺、情緒、情感就更是這樣了。--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觸、懂得諸如什么是“瀟灑”、什么是“亭亭玉立”、什么是“優(yōu)柔寡斷”、什么是“公元前”、什么是“銀河系”與“宇宙”、什么是“花濺淚、鳥驚心”、什么是“感時憂國”、什么是“寵辱不驚”、什么是“安詳從容”、什么是“韜光養(yǎng)晦”、乃至什么是“酸甜苦辣疼癢麻赤橙黃綠長寬厚薄輕重”等等。這諸種感覺、知識,其實是“語言(言語)”給予我們的;蛘哒f,我們學得了語言(言語),才懂得了或感觸到了這些。如果沒有語言(言語),我們就根本不能“以人的感覺”感受到所有這些!動物就不能!
或者,這樣說更明白,是“語言(言語)”,才使人具有了“精神”。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學習一個詞,就是給人的精神打開一扇窗;學習一句話,就是給人的精神打開一扇門;學習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領進一番新天地!語文教育中常常要替換一個語詞,調(diào)整一個句序,說透了,實際就是“精神動作”--精神替換、精神調(diào)整!它只在表層上是“技術(shù)行為”!
因而,語言(言語)就是人本身,語言(言語)就是世界本身,語言(言語)本身也是文化。母語教育,說到底,實際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豐富人的精神經(jīng)驗、豐富發(fā)展人的生命個性的教育”,是一種“本民族文化的教化”。--這是母語教育最根本的內(nèi)在本質(zhì)。母語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語言(言語)能力教育和訓練;蛘哒f,訓練語言(言語)能力就是訓練精神!
換言之,學生學習母語的過程,首先是一個豐富自我精神經(jīng)驗、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個性生命的過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個教化的過程。其次,才是一個語言(言語)能力的訓練和提高的過程。---我們在理解上和表述上是這樣說,實際上二者就是一個過程。前者是一種“人化”教育,后者是一種“公民能力”訓練。百年來,我們在認識和把握母語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時,一直只認識到它是一種技能訓練,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樣的一種技術(shù)行為(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明顯是不夠深刻的。
當然,好的語文教育的一個鮮明的特征,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言語)能力(聽說讀寫思等)。但我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鮮明特征,是分內(nèi)外兩層的。外在,是語言(言語)“能力”(聽說讀寫思等)提高;內(nèi)里,卻是精神經(jīng)驗的豐富、個性生命的成長、生命本體的活躍、文化涵養(yǎng)的加深。所以,如果,語文教育不認識到、不著眼于“內(nèi)里”,即語文學習者的精神經(jīng)驗的豐富、個性生命的成長、生命本體的活躍、文化涵養(yǎng)的加深,那么,“外在”的所謂語言(言語)“能力”,也就絕難形成;進而,整個的語文教育也就必然“少慢差費”。一句話,語文教育,如果不著眼于“人化教育”的這個“內(nèi)里”的機制,那么,作為“公民素質(zhì)”的“聽說讀寫”的“外在”“能力”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簡言之,著意于“精神”,得益于“技能”。
說語文教育(母語的)本質(zhì)上是一種“精神教育”。這決不是說它是一種“思想教育”。“精神”與“思想”是兩個有聯(lián)系而又明顯不同的概念!熬瘛笔侨酥疄槿说谋举|(zhì),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稱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質(zhì)!八枷搿笔恰熬瘛钡母呒夒A段,而“精神”則是“思想”的生命基礎!八枷搿笔且环N固化,“精神”是一種自由!八枷搿倍嗍抢砟畹,邏輯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識形態(tài)化的。而“精神”,則是自我生命的,是私人性的,個性化的,感性與理性交融的。“思想”只是人本質(zhì)的充分性,人無一定“思想”不妨礙人成為人!熬瘛眲t是“思想”的必要性!熬瘛北取八枷搿睆V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躍得多。有了一定語言(言語)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狀態(tài)的“思想”,但卻有高度活躍著、奔涌著、爛漫的“精神”,這是因為他掌握了語言(言語)(盡管很簡單),是語言(言語)構(gòu)筑了他的“精神”。也就是說,人的接受語言(言語)和人的精神的生長、成長,幾乎是同步的。
這也就是,我堅決不同意把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定性為是“語言(言語)技能”+“思想教育”,或“語言(言語)技能”+所謂“人文精神”(那種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 因為這種所謂的“加”,是隔絕著的兩種東西的“捏合”。也就是說,這種認識,從起點上就是錯誤的。我所說的“人文精神”與“語言(言語)”,完全是一種東西,明確說,語言(言語)即精神,是一體二名,因而絕不是“加”。
可是幾十年來我們中國的語文教育一直只認識到它的“技能”這個層面的膚淺的意義,沒有認識到它的“精神”層面的深刻意義,這是現(xiàn)代中國語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點!
說語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這只是一個“課程的定性”。決不是在語文課中放棄“語言(言語)”這個最基本的“抓手”,不但不放棄,我們在語文教育中還要更緊地握住這個“抓手”,通過此,來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言語)應用能力并從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有人會說,若這樣說來,數(shù)、理、化、史、地等諸多課程,都可以說是“精神”培植課。不對。對人的精神說來,其他課程,只是“輔助性”地訴諸于人的精神,而語文課則是“根本性、本體地”建筑起人的精神;其他課,是“精神的拓展課”,而語文課則是一種“精神的奠基課”。人的精神生于語言(言語),唯有語言(言語)才是人的精神起點。其他課程只能在語言(言語)這個起點上進行。即,數(shù)理化等課,是以“語言(言語)”為基礎和憑借的,通過“語言(言語)”傳播了世界的諸方面的知識,從而“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間,并且它們基本是理智型的。如數(shù)學課從邏輯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物理課和化學課分別從物物之間的關系和物質(zhì)的屬性方面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地理課是從空間維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歷史是從時間維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而語文課,是通過“語言(言語)”根本性奠定了人的“精神根基”,它主要是情感型的,尤其由“語言(言語)”奠定一個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拓展”與“奠基”明顯不同,“輔助性”與“根本性”不同。請千萬注意,我只是從“精神”一個方面來說各課的對“精神”的作用,絕對無貶抑其他課的意思。
這種語文教育本質(zhì)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文就是道”!既不是“文以載‘道’”,也不是“文以交際”,又不是簡單的“文‘道’合一”。
[母語教育實質(zhì)就是精神教育]相關文章:
2.用不是就是造句
3.就是也是造句
4.放下,就是安寧
6.就是就像造句
7.用不是就是造句子
8.用不是就是去造句
9.用就是也是造句
10.語文就是生活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