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國人們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fā)展變化軌跡;
3、體會一切從孩子眼中看出的意義;
4、揣摩文中所寫孩童語言的特色。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fā)展變化軌跡;
難點:1、文中所寫奶奶形象的特點和作用;
2、“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 合作探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1、導語:我們曾經讀過許多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唱過許多與月相關的歌曲,有的是純粹歌頌月的美好和純潔,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達心中的情感和思緒。現(xiàn)在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學生背誦。)
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賈平凹(w。┑摹对论E》。
2、學生介紹作者: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yè)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lián)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著有小說集 《商州散記》、《天狗》 ; 長篇小說 《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二、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三、整體感知課文
1、仔細默讀課文,說說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
時間:中秋的夜里
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灘)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 “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1--4節(jié) 5--30節(jié) 31--36節(jié)
2、明確文章重點:尋月亮
3、仔細閱讀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我們”尋月的過程。
明確:
尋月所見:中堂里,鏡中看月,月兒由圓而虧,終無蹤跡。--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銀銀”,月亮既大且圓,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東西,原來是桂樹,并不知道還有人。又進一步在院內尋找,發(fā)現(xiàn)一切光潔之處,俱有月亮在其中。--興之所至,院外河中尋月,發(fā)現(xiàn)“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尋月過程中又有著孩童怎樣的心理情緒發(fā)展變化過程?
明確:
尋月過程中又有著孩童心理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于她,大家有“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zhí)了起來”。--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大家“越發(fā)覺得奇了”。--河中尋月,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一番議論之后,大家“都覺得滿足”。
四、本課小結
結合板書小結:
全文按照“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的順序展開;作為全文重點部分的“尋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內”--“院外”的順序來寫;在尋月亮和議月亮的過程中又有著孩童“失望”--“嫉妒”、“爭執(zhí)”--“越發(fā)奇了”--“都覺得滿足”的心理情緒發(fā)展變化的順序。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全文還貫穿了童心想象力發(fā)展的線索:“月亮是長了腿的”--“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童心想象力發(fā)展的線索,似是從月亮“外在與我”到“內在與我”,再到成了“我”的創(chuàng)造和標記,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順隨“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寫的月跡既是月亮運行之跡,也是孩童心理變化之跡。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賈平凹的《月跡》。
二、深入探討課文
1、本文極富童趣。文章寫孩童尋月,寫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著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來寫,充滿童心、童真、童趣。你能舉例說明嗎?
明確:
對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以孩童樸素的視覺感知來寫月亮。如鏡中看月,寫月亮“是長了腿的”,“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院中望月,寫月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么兒亮的”,“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里面有了什么東西”,等等,這里寫的全是樸素的視覺形象,是關于月亮形狀和色彩的最基本的感覺,不知道名稱便不使用名詞術語,擬人化的感覺更顯然符合孩童的感覺特點。二是以孩童的生理感覺來寫月亮。當聽說月中也有自家院中有的桂樹時,“倏忽間,哪兒好象有了一種信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fā)稍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感受到了桂樹的馥郁花香,人間和月亮融為一體,“我們已在了月里”。顯然,穩(wěn)重的月亮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月亮,不是思婦征夫眼中的月亮,更不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
2、究竟月亮是個什么?請結合課文內容談談?
明確:
“月亮是我所要的”(文中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文中妹妹說)
含著喜愛,含著贊美,含著熱望,童稚的語言,顯得拙樸而又誠摯。
如何理解這個“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追求美的過程。
在對月亮有了拙樸而又誠摯的意識的基礎上,再“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又升華起一種認識來:“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3、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
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教師小結: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4、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
在這篇文章中,孩童的形象固然重要,奶奶這個形象也絕不可或缺,甚至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了作家理想的一個形象。
奶奶”是文章中的關鍵人物,中秋之夜,她給孩子們講述美好的傳說故事,她引導孩子們賞月、尋月,最終讓他們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滿足,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本文通過尋月的過程,展現(xiàn)了美麗的月色,贊美了孩子美麗純潔的心靈,表達了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愿望,同時告訴人們--美屬于每一個人,人人都應該擁有美。
2、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xiàn)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文章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明確:
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
(讓學生自己發(fā)揮)
教師:
無論哪種理解,最后都歸納到一點--“月跡”是美好的,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
四、拓展遷移
這篇文章與傳統(tǒng)的吟詠月亮的餓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顯著的不同?
明確:
傳統(tǒng)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常以月亮的圓缺比擬人世的盛衰,抒發(fā)傷感亂離、期盼團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寫的題材是閨婦思夫、征人思婦、游子思鄉(xiāng)、家人思親、分離思合等等。由于以日為陽,以月為陰,因而吟詠月亮的詩文一般缺乏陽剛之氣,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難免傷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不是離人賞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團聚,且在祖輩指引下共同賞月;第二,作品的基調是溫馨、融洽、熱烈、追尋、向上,而不是傷感、悲涼;第三,作品有意識地把賞月和孩童們的成長結合起來,隨著尋月的進程,孩童們的認知在發(fā)展,心靈在升華。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
五、遷移閱讀賈平凹的《對月》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外搜集摘抄關于月亮的詩文名句;
2、書面完成課文后練習四;
3、完成練習冊對應練習。
板書設計:
月跡(散文)
賈平凹
鏡中看月 長腿 弓 消失 失望
童 心
院中望月 玉玉、銀銀、有桂樹嫦娥 爭執(zhí)
月 升 華
杯中“飲月” 一人一月,月亮在心 人人擁有
跡 之
河中尋月 哪一處水里都有 處處都有
眼瞳見月 哪個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這么多 跡
沙灘議月 月亮是我們的印章 滿足
《月跡》課后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橫線字注音。
(1)滿盈( ) (2)倏( )忽 (3)裊( )裊 (4)依偎( ) (5)粗糙( ) (6)面面相覷( )
2.仿寫句子。
例句:我們走近去,不知道那個滿圓月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細揣摩下面兩個語段的內容和寫法,再仿寫一個語段。
當你生病在床上無法上學,同學們送來了鮮花和問候的時候,你也許會感到欣慰。
--因為感受友情是一種快樂。
當你為希望小學捐了兩元錢,為災區(qū)的學生捐出幾本書的時候,你也許會感到充實。
--因為幫助他人是一種快樂。
仿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理解
三妹是我們中最漂亮的,我們都羨慕起來:看著她的狂樣兒,心里卻有了一股嫉妒。我們便爭執(zhí)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個人倒了一小杯兒,說:
“孩子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
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在描寫月亮時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方法,請寫出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的內容各一句。
動態(tà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靜態(tà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寫景敘事中蘊含著哲理,讀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訓練
皎潔的月亮,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神奇與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視過神奇的夜空,神往過燦爛的星辰。請以“夏日星空”為題寫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發(fā)揮你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一切與星空有關的人與事都可以寫進去的。
參考答案
(一)
1.(1)yíng(2)shū(3)niǎo(4)wēi(5)cāo(s)qù
2.只要句式基本一致,用聯(lián)想手法,句意順暢即可。
3.不設統(tǒng)一答案,要求敘事簡明.結論正確,前句為所處情境體驗,后句為感悟。參考答案:當你身處異鄉(xiāng)孤立無助,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一也許會感到溫暖。--一因為擺脫困境是一種快樂。
(二)
1.酒杯撈月。(意思對即可)
2.動態(tài):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靜態(tài):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
3.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是屬于每個人的,關鍵是主動地追求。
(三)
略
雷真民
[《月跡》教案+練習及答案(蘇教2016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2.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6.月跡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