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 張 麗
讀到第四遍,我決定把《斑羚飛渡》課例整理到我的電子讀書筆記本里來。不知為什么,這個課例,越讀越耐讀,越讀越有味--就像生活中有一種人,乍看普普通通貌不驚人,然而一舉手一投足間都有一種特殊的韻味,叫你禁不住被他(她)吸引,甚至下意識地想去模仿。
僅從課例三大板塊的名稱來看,這個課例確實顯得很普通:“整體把握”“燦爛的飛渡”“燦爛的背后”,沒有任何噱頭;但從小說主角斑羚開始,解讀“飛渡”,理解“燦爛”,這條線清清爽爽、干干凈凈。主問題其實只有一個:“斑羚飛渡,是 的飛渡”,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對話緊緊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仿佛玉碗中的水,不斷注入,不疾不徐,清澈香醇,碗中的水位自然上漲,卻不漫不溢,直到碗口形成巨大的張力,碗中的蓮也絲絲縷縷飄散出清香來:妥帖、自然、輕柔、舒緩。
肖老師的課是長在朗讀里的課,一個“咩”字成就了肖氏《山羊茲拉特》獨特的“這一個”。我把《斑羚飛渡》里的朗讀抽出來觀察,發(fā)現(xiàn)肖氏朗讀不炫技巧,不玩花樣,肖老師的朗讀指導重在品味詞句的意韻,學生在得“意”之后肖老師又讓學生再回到詞句中讀“言”,所以學生的朗讀“得意”也不“忘言”,得“筌”又得“魚”。比如:
生讀: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飛奔起來,差不多同時,老斑羚也揚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懸崖邊緣,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
這里,學生照讀課文,語速很快。肖老師是如何指導朗讀的呢?他說:
不是只有快速就完成了這部分朗讀的,“突然”,是要有快速的啟動感的,但有些動作要拿捏準語調語氣,一味讀快了就啥都找不到了。
這里學生讀得比較快,但又似乎“快”得不夠味,不得勁。肖老師肯定了“突然”一詞是要讀“快”的,但他沒有進行打節(jié)拍式的技術指導(因為朗讀是“技術”更是“藝術”),他注重用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去“意會”:“突然”是要有“快速的啟動感”的。什么叫“快速的啟動感”?我想象應該如同警匪片里摩托車猛踩下油門絕塵而去的瞬間:緊張、懸心!在這里,肖老師沒有把朗讀中的“快”機械指導成音樂中的1/4或是3/4拍,而是用了一個具體的容易讓人產生聯(lián)想的詞“啟動感”來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因而學生的朗讀就是建立在由肖老師的語言啟發(fā)出的自我聯(lián)想、體驗的基礎上的,這是一種“代入感”很強的朗讀指導方式,它告訴學生:朗讀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也是需要加入讀者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所以,肖氏朗讀指導說到底是一種“品”,一種“悟”,是“因意求聲”,不是單純的練“聲”。
我讀肖老師的課,一看他如何指導朗讀,二看他如何點撥和追問,因為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語文老師的真功夫。一節(jié)課的問題設計、材料索引甚至文本解讀都有可能借鑒別人的經驗,但他在課堂上直面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課堂生成時自然吐露出的話語,必然是他自己的東西,摻不了假。
看下面這個片斷:
一個學生回答“這是 的飛渡”時說“這是‘拯救種族生存’的飛渡”,并朗讀第14段“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犧牲一半挽救一半的辦法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肖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點撥“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贏得了種族生存’的意味?”生答“贏得”,肖老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尋找句子中“隱蔽起來的東西”,生答“竟然能想出”,師肯定并追問其中哪個詞最有味道,生答“竟然”,師順水繼續(xù)推舟:“竟然”說明什么,生答:
“斑羚很聰明,能想出這樣意想不到的方法來!
“它們很機智,在生死關頭想到了很難想到的方法!
“斑羚很果斷,它們很勇敢,對犧牲一點都不畏懼!
肖老師總結,這一句既寫出了飛渡的慘烈,也寫出了斑羚的智慧和英勇,接著繼續(xù)指導朗讀其中“很強烈也很復雜的感情”,生自由朗讀。
這個教學片斷中的點撥是將學生所填入的敘述性的短語“拯救種族生存”一步步引導到形容詞“聰明”“機智”“英勇”的過程。跳過這一段,我看到肖老師在總結“這是 的飛渡”是出示了一張幻燈片,上面顯示的是肖老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預設回答:
PPT顯示:
無奈的 殘酷的 悲壯的 智慧的 精確的
勇敢的 堅定的 寧死不屈的 充滿犧牲精神的
有尊嚴的 高傲的 從容的 快速的
團結有序的 自覺的 生命傳承的
……
依據肖老師的預設反觀剛才這個教學片斷,我感覺學生回答的“拯救種族生存”似乎和老師預設的“生命傳承的”意思更接近,如果是我,在學生回答之后,也許就會往心里的預設上靠,但肖老師沒有,他的牽引不是強引,他沒有把學生的發(fā)言當成完成自己預設的走過場的“跳板”,而是真正貼著學生的已有理解,一點點,耐心地抽絲剝繭,慢慢地,在學生的理解和老師自己的理解中尋求一種共識點--就像在火塘里生火,細細地撥弄著柴草,直到柴草下的火苗一星星、一點點生上來。在這樣的點撥中,學生思考與表達的提升,一步步清晰可見。
王君老師說培東老師課堂素材的干凈已經到了“有潔癖”的地步,說實話,我在平時的課堂上也喜歡鏈接引用一些名家名言,仿佛這樣可以更好地證明自己;我也喜歡精心準備一些過渡語,把它當成是課堂行進過程中的“提拉術”。我讀肖老師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總結語,感覺這些話語不是那么規(guī)整,不是多么華麗和深邃,但卻都挺“走心”,能說到學生的心坎上去。
比如《斑羚飛渡》最后的結束語:
“我們知道,這是一篇動物小說,小說中的獵人和斑羚都只是符號,他們不一定都是人和動物,但他們身上一定有我們這個社會的某種情緒。這片燦爛,其實代表著美好的、理想的世界,我們看到斑羚悲壯的身影,看到了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也看到殘酷競爭下的生存之道。同時,我們還應讀出我們應有的反思,斑羚用尊嚴的背影給我們上了一課,我們應該在這片燦爛里接受精神的洗禮。橋是用來渡人的,可是,我們卻慢慢失去了我們心靈走向潔凈走向崇高的橋。最后一句話,除了這個燦爛以外,我們還可以抓一個動詞,“消失”。燦爛,是不應該消失的。如果曾經消失的話,就讓我們重新找回。那悲愴的咩聲,那燦爛的飛渡,是否能讓我們如夢初醒?是否能讓我們找回我們的精神之橋?”
這樣的總結,談不上有多么簡潔深邃,但每句話里都有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的印記,比如“悲壯”“尊嚴”“生存”,因而,坐在課堂里的學生都可以從老師的總結中,聽到自己的聲音,獲得一種被尊重的感覺。這也應驗了肖老師在課堂開始糾正易校長所說的“期待肖老師的課”為“期待我們大家的課”,這課,真的是大家的:肖老師的、學生的、聽課老師的,還是讀他書的你、我、他的。
一“課”天然萬古新,在絲絲入扣的點撥和聲聲動情的朗讀背后,我感覺肖老師沉靜的目光正從他明亮的鏡片后,捕捉著眼前的一行行文字,將它們放到自己的心上,一字字地,解碼文字內里的情和意。
[一課天然萬古新--我讀肖培東老師《斑羚飛渡》課例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教師培訓隨筆
4.新班主任隨筆
5.生活老師工作隨筆
6.感恩老師隨筆
7.新老師教學隨筆
8.小班老師教學隨筆
9.美術教師隨筆
10.教師工作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