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掌握全詩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3.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yè)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
4.學習本詩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難點:
1.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準備:
了解當年紅軍長征的背景和經(jīng)過,搜集毛澤東主席的關于長征的詩詞,讀熟并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長征》片段及主題曲導入(或投影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 長征》,教師范讀),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長征的內(nèi)容。
二、了解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仡欓L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diào)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三、了解詩的一般常識。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非常嚴格。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nèi)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guī)要用對仗。(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漢語的四聲和今天普通話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1)平聲。這個聲調(diào)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2)上聲。這個聲調(diào)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槿ヂ。?)去聲。這個聲調(diào)到后代仍是去聲。(4)入聲。這個聲調(diào)后來消失了!堕L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jié)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
四、出示教學目標(略)。
五、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逶迤(wēi yí ):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páng bó ): 氣勢雄偉的樣子。
岷山(mín )
2.了解本詩的大致含意。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 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六、賞析課文。
(1)學生讀首聯(lián)。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理解: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tǒng)率下于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
遠征--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日之長
難--寫長征犧牲之大,經(jīng)歷之苦
理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
只等閑--充分顯示出紅軍戰(zhàn)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diào)。
(2)學生讀頷聯(lián)。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理解: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逶迤--綿延不斷
騰--突出奔騰氣勢
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馳狀貌
細浪、泥丸--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xiàn)紅軍敢于藐視并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3)學生讀頸聯(lián)。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理解:承“萬水”,以金沙、大渡為代表。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zhàn)斗,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shù)道急流險灘。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狀寫出了金沙江兩岸懸崖高聳入云、江面水勢奔騰激蕩的景象,描寫出紅軍巧渡金沙江時險惡而又神奇的情景。
大渡橋橫鐵索寒--a“寒”字烘托出戰(zhàn)斗的緊張激烈,寄托著對死難烈士的無限哀思。
b“寒”字既烘托出瀘定橋險惡的形勢,又描繪出紅軍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飛奪瀘定,令敵人膽寒的壯烈情景。c“寒”字用來烘托瀘定橋自然環(huán)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zhàn)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暖--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既3、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
(4)學生讀尾聯(liá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理解:寫長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詩的高潮。
更喜--一方面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并想念他們定能戰(zhàn)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七、整體感悟課文。
1.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2.中心思想。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
3.寫作特點。
(1)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首聯(lián):開宗明義,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頷聯(lián):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頸聯(lián):承“萬水”,以金沙、大渡為典型。尾聯(lián):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的喜悅。
(2)比喻、夸張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過寫山來反襯和塑造紅軍戰(zhàn)士摧堅歷險、藐視困難的大無畏精神。
八、聽《長征》朗誦和歌曲。
九、課文延伸。
1.紅軍為什么要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
2.長征是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
3.長征途中最重要的會議是什么會議?
4.長征途中主要經(jīng)歷了哪些歷史事件?
5.長征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展示相關圖片。
十、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全詩。
2.書面:導學練習。
附件一 板書設計
萬水:金沙江 大渡河
遠征難 只等閑 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
千山:五嶺 烏蒙 岷山
附件二 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本文具體教學有如下做法和思考。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xiàn)的豐富的內(nèi)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逐步培養(yǎng)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展開夸張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nèi)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四、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復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七律長征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七律長征的教案
3.七律長征教學課件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