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學外國,比如情人節(jié),外國有,我國沒有,于是大家絞盡腦汁,發(fā)現(xiàn)了“七夕”跟愛情扯得上:傳說中的牛郎織女這天鵲橋會,演繹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愛情傳奇。本該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乞巧節(jié)”,就被人牽強附會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這似乎讓我們這個了無情趣,隱忍禁欲的民族,補上了一回關于情愛的課。
借著“七夕”的機會,又有人搜羅,中國古代詩歌中關于愛情的詩歌。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情詩”數(shù)不勝數(shù),洋洋大觀,嘆為觀止。
在這燦如星辰的詩歌當中,有兩首詩歌讓我思緒聯(lián)翩。一首是《關雎》,一首是《陌上!贰槭裁磿@樣,且讓我慢慢道來。
先說《關雎》,這是《詩經(jīng)》的第一首,詩的一開始就給出了美麗的自然和人的圖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河邊,綠草茵茵,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水中嬉戲,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河邊采摘荇菜,她撩撥起了少年男子的無限情思。為了追求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那位少年男子不惜“輾轉反側”“鐘鼓樂之”“琴瑟友之”,隨之而來的是女子的情緒對他的情緒的嚴重干擾,體現(xiàn)在詩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女子態(tài)度的不確定引發(fā)了男子的無盡相思。
這個男子到底后來追求到這個女子沒有,難以定論,這個女子當時對于這個男子是什么態(tài)度,無從知曉。
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境和人物心理描寫,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奔又鬃佑姓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于是人們對這首詩歌的總體評價是,它歌頌了勞動人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先賢們編《詩經(jīng)》把這首愛情詩冠于三百篇之首,為后世文學表現(xiàn)愛情這一主題確定了基調(diào)--贊美純情真愛,頌揚堅貞不渝,倡導對女性人格的尊重,對中國古代愛情詩歌的興盛起了好的開端,產(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與古希臘神話中有關愛情的描寫相比,中國古詩詞中對于愛情主題的表現(xiàn)更富于一種人性美。
再說《陌上!贰_@是一篇立意嚴肅、筆調(diào)詼諧的著名樂府敘事詩。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羅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個太守遇上,太守為羅敷美貌所動,問她愿不愿意跟隨自己回家。想不到羅敷不領情,對那位太守說了自己夫婿的情況。詩歌到這里就結束了。
對于這首詩歌,人們通行的看法是:太守好色,企圖霸占羅敷;羅敷機智聰明,一番詼諧的奚落讓太守落荒而逃。
可是通讀這首詩,字里行間,沒有看出太守有什么出格的舉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身為貴族也有愛與被愛的權利,看到漂亮的女子,問下名姓,問下是否愿意同車而行,這很正常。這好像比詩經(jīng)中的那個《關雎》的男子看到美女在河邊不走,又是鼓瑟又是吹簫干擾采摘荇菜的女子正常勞動的行為文明得多。
同是兩首歌頌對美麗愛情追求的詩歌, 為什么人們對其中的男主人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原因實際上很簡單,一個是無名無姓的人,人們給他一個身份,勞動者,被統(tǒng)治者,一個是太守,當然是統(tǒng)治者。在階級分析的是文學狀態(tài)中,只有勞動人們才配有高尚的愛情,太守之類是不配有的。
這是一個多么匪夷所思的評判呀?由此類推,你能說杜牧、蘇軾、范仲淹、歐陽修沒有高尚的愛情觀嗎他們可曾經(jīng)都是太守身份!
出現(xiàn)這種自相矛盾的評價結論還是因為人們的“雙重標準”,這是一種惡俗。它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時成年亂交或進行婚前性行為,男性會被部分人視為展現(xiàn)男性氣概的行為,而女性就會被部分人譴責,但亦可能相反。在這種雙重標準的判斷下,我們能夠對社會生活以及公益道德有正確的取向嗎?
在教學這兩首都曾經(jīng)被編入初中語文課本的詩歌時,作為教師,我也曾經(jīng)異想天開,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現(xiàn)代漢語續(xù)寫結尾。
我時時滿含內(nèi)疚的回憶起:教學《陌上!返臅r候,學生如果寫太守后來獲得了羅敷的芳心,與之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就是錯誤的。因為羅敷根本就不愛太守,太守也不是真的愛羅敷。相反,如果是遭到羅敷拒絕后,太守惱羞成怒,去搶親或者霸占羅敷--就像黃世仁對待喜兒一樣,那就是對的。不難想象,教學《關雎》的時候,如果學生說男子終于娶到了那個無名女子,有著幸福的家庭生活,那當然就是對了的,實際上我自己內(nèi)心也知道,那個在河中船上采摘荇菜的女子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把那個男孩子放在眼里,但我不能說,更不能引導學生這樣思考問題,簡單說,我一個微不足道的老師是沒有能力挑戰(zhàn)教學參考書上的定論的。
多年以來,我一直在想,老師不是孫悟空,不能用金箍棒給唐僧畫個圈那樣,桎梏了學生對于文本的生動形象而且富有個性化的解讀。我對于這兩首詩歌的教學,對于文本解讀是多么的蒼白無力,實際上,愛情與人物的身份是沒有關系的,我們在解讀它的時候,似乎過多的輕信了權威和前人的固定評價,當然那是的我們也不敢突破權威和本本,因為考試要考,標準答案,不會是我們個性化的解讀。我在教學的時候,借用教學參考書或者固有的觀點強行代替了學生的富有創(chuàng)建的個性化解讀。哎,本該生動活潑的愛情詩歌被我們解讀的那樣蒼白而且站不住腳,我不知道這會對學生以后的文學欣賞和個性發(fā)展會帶來怎樣的后果,真的沒趣!
但愿以后的語文教學不會這樣。
易書
[關于《關雎》和《陌上桑》的是是非非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4.美術教師隨筆
5.教師工作隨筆
6.歷史教師隨筆
7.音樂教師隨筆
10.關于幼兒園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