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縣大公中學(226623)唐步榮
閱讀古典詩詞,常見有借用別人的現(xiàn)成詩句并改動其只字片語的例子,此謂承襲制作。但借用不是搬用,承襲不是抄襲,它必須要在改動中體現(xiàn)出改造的獨創(chuàng)精神,力求意新語穎。在歷代承襲詩文中有不少能悉心立異,自開堂奧,文不泥古,匠心獨運的精妙之作,亦不乏落入窠臼,生吞活剝,甚至弄巧成拙,點金成石的贗劣之作,F(xiàn)對詩文中襲古之作略加闡述,以辨優(yōu)劣。
一、 襲故而彌新
明代吳弄《圍爐詩話》里語:“詩貴見自心耳,偶同前人何害。”意思是說詩是詩人的心聲,而心聲發(fā)源于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只要深入溟渤,就能探得驪頷之珠。如以此為前提,偶爾借鑒前人的詩句翻跌出新意,顯露出個性,那就不是以影代形,而是巧辟神奇,使其光彩煥發(fā)。如宋代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的“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就是從許多詩家的詩句中翻造出新的。唐代吳融《途中見杏花》寫有“一枝紅杏出墻來,墻外行人還獨愁”,唐代溫庭筠《杏花》中寫有“杳杳艷歌春回舞,出墻何處隔朱門”,宋代張良臣的《雪窗小集﹒偶題》寫有“一段為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等等。這些詩句后人都難以熟知,獨葉紹翁二句為后人所傳誦,就是因為詩人在承襲古人詩句的基礎(chǔ)上,融進自己的生活,將“滿園春色”與“一枝紅杏”構(gòu)成整體與局部的對比,又使“關(guān)不住”與“出墻來”正反相映。當詩人輕輕敲著柴門,好久沒人來開,正帶著淡淡的遺憾的要離開時,無意中一抬頭,看見一枝粉紅的杏花從墻頭探出,詩人心頭不禁一陣驚喜,從這“一枝紅杏”想到“滿園”的“春色”,杏花滿樹,千姿百態(tài),洋溢著濃濃的春意,真是關(guān)也關(guān)不住。∪绱艘粊,詩人將前人的詩句熔鑄于自己生活之中,境界全出,令人目迷神奪,真可謂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同是承襲,陸游在《馬上作》里亦寫道:“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雖比一般人化得好些,但仍見套用吳融詩句的鑿印斧痕,并無穎意,故亦不為后人稱贊。承襲承得好的還有初唐詩人王勃,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二句,就是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啟發(fā)變化來的,但卻能在推陳出新中獨標高格,自鑄偉辭,使詩的感情格調(diào)光耀通篇,呈現(xiàn)出詩人豪放的氣概。
二、 沿用而泥古
剽剝古人詩句,歷來為文人所不齒,譏為“優(yōu)孟衣冠”、“瞎盛唐詩”。六朝鐘嶸在《詩品》中亦批評這種做法是“殆同書抄”。如明代前七子領(lǐng)袖李夢陽的《艷歌行》中有這么四句詩:
晨日出扶桑,照我結(jié)綺窗。
綺窗不時開,日光但徘徊。
前兩句是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的仿制,后兩句卻是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的套用,拼而湊之,泥古未化,盡管字面煥然,但卻無新意新聲,胎味滿鼻。他的《寄元美》中的四句詩:
漁陽烽火暗西山,一片征鴻海上還。
多少胡笳吹不轉(zhuǎn),秋風先入薊門關(guān)。
亦是翻版之作。頭一句是對王昌齡《從軍行》中“青海長云暗雪山”的改頭換面,未句是王之渙《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變種,均沒有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東西,只能是鸚鵡學舌罷了。這說明專相模仿,只能是依葫蘆畫瓢,難出好詩,只有將前人的詩融進自己的生活,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賦于新的內(nèi)涵,否則與“蹈襲偷勢”就沒有區(qū)別了。
三、裁改而顯拙
借用別人的詩句,無生新趣,就已經(jīng)為人所不贊了,而擅自裁改更反見其拙。最典型的是李嘉 襲用了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漠漠水田飛向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詩句,并將每句開的兩字剪掉。這樣一來,摘去了詩句的精英,猶如挖下了矯龍的眼睛。王維的原句,詩畫相愜,將自然景色描繪得頗有意態(tài)。“漠漠水田飛白鷺”,訴諸視覺形象,只見廣漠空蒙的水田上,白鷺振翅飛翔,令人目爽神怡,“陰陰夏木囀黃鸝”,訴諸聽覺形象,只聞濃蔭覆蓋的樹林中,黃鸝唱和,令人耳悅心暢!澳保稳菟飶V布,視野開闊;“陰陰”形容夏木繁茂,境界幽遠。李嘉 自作聰明,殊不知刪去“漠漠”,就顯不出水田的茫茫無垠,割除“陰陰”,就顯不出密林的蔚然深秀,也就沒有了輞川山莊的特色。宋人葉夢得認為王維詩兩句“添‘漠漠’、‘陰陰’四字……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采數(shù)倍”(《石林詩話》卷上)。清代李日華亦說“王摩詰但加‘漠漠’、‘陰陰’四字,而氣象斗生”(顧嗣立《塞廳詩話》)。明代胡應麟則批評李嘉 化神奇為腐朽,認為“剪之則害王句之工”(《詩數(shù)》卷五)。李嘉 刪裁王維兩句詩,與原句一比,相形見絀,判若霄壤,為后人所恥笑,不可不鑒。
四、 化用而高勝
清人薛雪說:“范德機云:‘吾生平作詩,稿成讀之,不似古人即焚去!鄤t不然,作詩稿成讀之,覺似古人即焚去”(《一瓢詩話》),這種強調(diào)獨創(chuàng)的燒詩精神是可貴。似古人固不可取,但學古人,創(chuàng)造性地化用古詩,即使在現(xiàn)代,不僅允許,而且可贊。例如魯迅《替豆萁伸冤》一詩: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就是對曹植《七步詩》的化用。魯迅針對當時反動文人引用《七步詩》的典故指責北京女師大學生對反動校長楊蔭榆的斗爭是“相煎益急”的謬論,巧妙地將曹植的原詩“豆在釜中泣”改為“萁在釜下泣”,反其意用之,將“萁”比喻進步的受害學生,為她們大鳴不平,尖銳地指出這場斗爭不是“豆萁”煮“豆子”的兄弟“相煎”,而是豆萁被燒似地使學生運動遭受到殘酷的鎮(zhèn)壓。鎮(zhèn)壓完了,這班人可在教育界大辦筵席向主子邀功,諷刺深刻。
同樣,在皖南事變時,國民黨肆意破壞國共合作,倒戈向內(nèi),媚日賣國,周恩來也巧借曹植的《七步詩》,于一九四一年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fā)表了四句題詞: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這里,將無法排遣的沉痛,難以遏制的怒火,以正視聽的呼喊,義正詞嚴的斥責……全都噴溢紙面,特別是“相煎何急”四字,力敵千鈞,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投降賣國的丑惡面目。魯迅、周恩來都是在借鑒古人的詩,并加以化用,賦予新的、革命的內(nèi)容,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戰(zhàn)斗力。
詩歌創(chuàng)作屢見承襲之作,但應切忌搬用、抄襲,拾人牙慧,而應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chǔ),承襲、化用,勇于創(chuàng)新,方可顯“英雄本色”。 作者郵箱: tbr1028@sina.com.cn
[襲故 沿用 裁改 化用(網(wǎng)友來稿)]相關(guān)文章:
1.明知故問造句
2.古代名言格言糾改
3.關(guān)于交友的成語典故
4.交友的成語典故
5.手機淘寶改評語
6.有關(guān)交友的成語典故
7.關(guān)于交友的成語及典故
8.古代教育故事典故
9.緣故的近義詞
10.有關(guān)交友的成語及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