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2中 金傳富 整理
說明:
一、高考文言虛詞考點高中語文教材規(guī)定為32個,本稿以此為參照,并按音序進(jìn)行排列。
二、高考文言虛詞考點所涉虛詞注解以課文解釋為底本,個別虛詞略作改動。
三、本稿以教學(xué)需要為出發(fā)點,采用音序排列,便于撿索,提高效率。
安an 而er 爾er 夫fu 蓋gai 故gu 何he 或huo
乎hu 即ji 既ji 莫mo 乃nai 其qi 且qi 然ran
若ruo
安an
1.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疑問副詞。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dāng)于“怎么”“怎樣”。
3.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鴻門宴》)
[例解] 用作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于動詞之前。相當(dāng)于“什么”“哪里”。
而er
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例解] 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例解] 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4.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例解] 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5.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例解] 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
6.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例解] 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8.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例解]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10.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例解] 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爾er
1.爾何知。ā稓ブ畱(zhàn)》)
2.中壽,爾墓之要拱矣!如有營,(《殽之戰(zhàn)》)
3.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
4.胡瞻爾庭有縣貆兮(《伐檀》)
[例解] 用作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你”“你們”“你的”“你們的”。
5.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飲酒》)
7.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例解] 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此”“如此(這樣)”“那”。
8.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例解] 用作副詞,用來修辭動詞,相當(dāng)“這樣(地)”。
9.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待坐》)
10.子路率爾而對曰:……(同上)
11.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祭妹文》)
1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詞。作形容詞、動詞的詞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當(dāng)于“的”“地”“著”。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語氣,相當(dāng)于“罷了”“而已”。
14.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例解] 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同虛詞“耳”的用法相同。表敘述語氣,相當(dāng)于“了”或不譯。
夫fu
1.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2.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例解] 用作代詞。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或在“這”后加適當(dāng)?shù)牧吭~。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ā队伟U山記》)
4.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例解] 用作代詞。表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那”或在“那”后加適當(dāng)?shù)牧吭~。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zhàn)》)
6.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xué)之不誠也。(《問說》)
[例解] 用作助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議論或敘述的開端,稱為“發(fā)語詞”,也可用復(fù)音虛詞“且夫”,不必譯出。
7.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ā洞倏棥罚
8.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ā秵栒f》)
9.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dāng)于“啊”或“了”。
蓋gai
1.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2.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將伐顓臾》)
[例解] 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下邊說的一些話,是帶有推測性的斷定,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與妻書》)
[例解] 表示這種意思的“蓋”,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5.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dāng)時未有雁蕩之名。(《雁蕩山》)
[例解] 用作連詞。連接上文,起說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確定之意。
故gu
1.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所以”“因此”。有時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嘗質(zhì)于趙。(《史記刺客列傳》)
5.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公子怪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用作副詞。有“從前”“故意”的意思。
何he
1.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例解] 用作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4.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例解]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5.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6.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例解]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8.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解] 用作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9.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
[例解] 用作副詞。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10.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11.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例解] “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
13.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14.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例解]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或huo
1.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
3.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例解] 用作代詞。有時分指它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時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種情況,可譯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例解] 用作副詞。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譯為“或許”、“也許”、“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6.蛟或浮或沒。(《周處》)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兩種(或以上)情況可供選擇或者動作行為的交替發(fā)生,可譯為“或者”“有時”。
乎hu
1.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3.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用作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4.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例解] 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5.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例解] 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6.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例解] 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7.生乎吾前……(《師說》)
[例解] 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
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
[例解] 作詞尾。
即ji
1.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與妻書》)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例解] 用作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讓步,可譯為“即使”“縱使”;或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
3.(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4.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溃闯洪帍U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5.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采草藥》)
[例解] 用作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前后兩件事緊相銜接,或表示兩種情況緊相聯(lián)系?勺g為“立即”“馬上”“就”等。
6.水旱疾疫,即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治平篇》)
[例解]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既ji
1.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子魚論戰(zhàn)》前“既”,已經(jīng);后“既”,完全。)
3.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左傳》文公元年)
4.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結(jié)?勺g為“……以后”“已經(jīng)”“完全”等,有時“既已”連用,可譯為“已經(jīng)……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時間以后,發(fā)生了某事,可譯為“不久”,有時“既而”連用,意義不變。
5.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6.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例解] 用作連詞。連接詞與詞、分句與分句,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實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論。常和“且”“則”“又”等詞前后呼應(yīng)。
莫mo
1.宮婦左右莫不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2.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例解] 用作無指定代詞,充當(dāng)主語。代人時,相當(dāng)于“沒有人”“沒有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4.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罚
[例解] 代物時,相當(dāng)于“沒有什么”。
5.今為君計,莫若遺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jì)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6.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yè)大,人莫之非。(《訓(xùn)儉示康》)
[例解] 用作否定副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表示否定,相當(dāng)于“不”。
7.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ā冻啾谥畱(zhàn)》)
8.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貨殖列傳序》)
[例解] 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勸戒或禁止,相當(dāng)于“不要”“不能”。
乃nai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曹劌論戰(zhàn)》)
2.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4.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5.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例解] 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
6.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例解]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7.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8.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勺g為“是”“就是”等。“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其qi
1.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第三人稱代詞?纱、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2.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3.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例解]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
5.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6.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例解] 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7.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8.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9.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解]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10.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11.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12.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13.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例解] 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14.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例解] 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且qi
1.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ā冻啾谥畱(zhàn)》)
2.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3.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5.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例解] 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
7.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8.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10.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例解] 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然ran
1.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2.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鴻門宴》)
[例解] 用作連詞。主要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但是”。
3.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解] “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zhuǎn)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
4.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例解] “然”還常和“則”結(jié)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則”是由此進(jìn)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單譯為“那么”。
5.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
6.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例解] 用作代詞。相當(dāng)于口語中“這樣”“如此”。
7.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8.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
[例解] 用作助詞。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dāng)于口語的“……地”。
9.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10.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例解] 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yīng)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
11.袁曰:“然,固有所聞!保ā蹲T嗣同》)
12.成然之。(《促織》)
[例解] “然”還常作應(yīng)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蛘弑硎举澇、同意,即“認(rèn)為是”“認(rèn)為對”的意思。
若ruo
1.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2.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例解] 用作代詞。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3.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例解] 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
4.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用作連詞。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
5.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例解] 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
6.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例解]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
[高中文言虛詞能力考點例解(一)]相關(guān)文章:
7.木蘭詩的文言虛詞
9.高中文言文作文
10.高中常考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