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德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第二節(jié)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著的無產(chǎn)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边@是總寫馬克思一生的重大貢獻,是先實踐,后理論;后面五節(jié)內(nèi)容詳細交代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貢獻,是先理論,后實踐。
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
總說不難理解,因為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一生的貢獻最主要的是在于他的一系列的革命實踐活動,“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
為什么分說時又采取了先理論后實踐的順序呢?教參沒有說。
那么是否可提出這樣的疑問:詳寫部分說明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那么總寫時不需要體現(xiàn)這種道理嗎?這顯然是不對的。那么是不是恩格斯安排有誤呢?我認為不但不是,而且這種安排還體現(xiàn)了恩格斯很深的用意。
就文章主體部分來看,如果還是先寫實踐方面,后寫理論方面,那么就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馬克思在實踐方面的貢獻和理論方面的建樹似乎沒有多大關系,而且讀者也弄不清馬克思為什么能在實踐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前面已經(jīng)說過,突出馬克思實踐方面的巨大貢獻是作者評價馬克思一生成就的著眼點。基于這一點,作者就必須向人們交代清楚馬克思為什么會在實踐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個原因就是馬克思在理論上的非凡的建樹。這樣一來,不僅原因交代清楚了,也順勢交代清楚了馬克思在理論上的建樹和實踐方面的貢獻的關系,從而達到真正全面地評價馬克思一生貢獻的目的。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結(jié)構(gòu)]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