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雜文隨筆
二十多年下來,提到“氣味”一詞,首先能想到的居然是一個場景。
低矮的平房,沒有抹上水泥的墻壁是磚本身的紅色,太陽從樹頂繞過來,投射在墻上,映出一片艷色的紅。門邊的磚墻上還有我為了比個頭而留下的白色粉筆痕跡,歪歪斜斜,粗粗細細的幾道。房子旁邊是一排白楊,抬頭看時,被陽光照射到幾乎透明的綠映在眼前。這是母親工作的地方,屋里是她的小小的涂料配置室。
我在那間屋里聞過各種涂料的味道,捏過大大小小的砝碼,也因為搞亂過母親做好的記錄而被結(jié)結(jié)實實丟出門外和那一排白楊對視。后來很多東西因為搬離那片廠房而模糊,而那間配置室里的味道卻一直難以磨滅。我喜歡涂料和顏料的味道,喜歡皮革的味道,甚至喜歡新買來的洗衣機滾筒里的味道。
好多人都對我這樣的嗜好表示不解,嗆鼻的味道有什么好,我也說不好,但就很貪戀那樣的味道。后來聞得少了,自己也就遺忘了……
再然后,突然讓我意識到,我還是貪戀那樣的味道。
晨鐘暮鼓,兢兢業(yè)業(yè)地陪伴著西部重鎮(zhèn),西安。600余年的時光讓他們看盡時光,看盡變化。那年夏天,陽光甚好,我登上了鐘樓鼓樓,突然有些許感嘆,真就好似抓到了時光的衣角,樓下車輛川流不息,樓上雕梁畫棟。
輕輕摸上朱紅色的柱子,我似乎又聞到了顏料化開的味道,不嗆,但卻又似乎有點什么不甘,我猜大概是被禁錮的味道。他們是文物,要保護他們就需要動用科學(xué)的手段,動用不適于他們那個時代的事物。滿眼的朱紅,滿鼻腔沒有實體化的顏料味道,明明是自己的臆想,卻真真切切讀出了點什么意味。
再一次讀出些許顏料化開的味道,是在上海。
那次的旅程緊緊湊湊,沒有外灘,沒有東方明珠,沒有南京路,也沒有老城里的弄堂。最后放不下上海博物館,就一個人跑去了,臨時起意的旅途,至于能看到什么展子真的是靠緣分。
“心靈的風(fēng)景——奈特不列顛美術(shù)館珍藏展”這是我遇到的`展。一個沒有藝術(shù)細胞的人看這樣的展的確有點撓頭,但抱著陶冶性情的心態(tài),還是一幅幅看了下來。
然而不懂藝術(shù)就是很困難,我喜歡有些畫作強烈的顏色對比,喜歡有些畫作清淡的色調(diào),喜歡油畫的濃墨重彩,但是細問其中的深刻含義,卻是不知該怎么回答了。但是有一點我能確定,我聞到了那顏料化開的氣味,不論是哪個時代,不論是哪個派別,我總能感受到其中蓬勃的力量。就像月光下努力破土的芽兒,靜悄悄的,卻又是充滿生命力的,它在吶喊著自由。
顏料化開的味道,可能是小時候的記憶,可能是放不下的古城,也有可能是心底的某種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