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教育論文
摘要:信息技術教學對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啟蒙性作用,是中學學習階段的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然而,由于各種內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限制,我國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存在著一些現實性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對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特征的分析,總結了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一些現實性的經驗,提出了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一些現實性的策略,從而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資源課程容量任務驅動
一、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特征
與其它各類學科相比,信息技術教學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只有把握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開展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同時逐步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國外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起步較早,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相比之下,我國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較為滯后,并且在不同地區(qū)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所以,對我國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特征分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總的說來,我國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具有如下特征:
1.發(fā)展性。
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帶動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內容需要不斷地更新。這不僅體現在學科內容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而且是已有的學習內容也都正以較快的速度在更新。如文字排版功能,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WordStar、WPS,發(fā)展到如今的Word、InDesign,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所以說,今后信息技術課程必定會“與時俱進”地出現與時代要求相一致的新內容。
2.工具性。
近三十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硬件價格的降低,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和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信息產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信息技術將成為人們生存的一項常規(guī)技能,與人們的工作、生活等日;顒又饾u融為一體,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產生全面的影響。
3.應用性。
不論是在軍事、氣象、經濟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高端應用,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術都有廣泛的應用空間。因此,在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這一特點,聯系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實例進行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淡化信息技術課的“學科本位”思想,強調它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綜合服務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讓其意識到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另外,在教給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二、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中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知識,使學生在中學學習階段結束后能夠很快地適應各種常規(guī)性信息技術應用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各種內外部環(huán)境的限制,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教學資源需求與供給的矛盾突出。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由于對大部分中學而言,信息技術在師資與設備方面都屬于稀缺資源,導致班機容量較大,一個教師往往要同時面對幾十個甚至數百個學生,嚴重降低了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而從學生角度來分析,由于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參差不齊,使得傳統(tǒng)的同步式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
在信息學技術應用軟件課型的教學中,不少教師采用“教師示范操作,學生跟著學操作”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性,依賴教師手把手教操作,不習慣自己通過閱讀教材或從其它途徑(如軟件的幫助系統(tǒng)或網絡)來獲取學習信息,以解決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課時分配與課程容量的沖突。
信息技術課的課時有限,課程所覆蓋的內容有限。要想在這些有限的課時和有限的教學內容里完成對學生信息技術文化的內化,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三、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現實性策略
根據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特征分析及存在的問題,可以總結出我國現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一些現實性策略:
1.消除神秘感,樹立信心,激發(fā)興趣。
針對于中學生信息技術初學階段的特征,可以對學生采取“誘導式”、“啟發(fā)式”和“激勵式”的教學。如,不妨打開計算機主機箱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紹一下計算機硬件的組成和功能,將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然后蓋上機箱,打開計算機,讓他們操作一下幾個精心設計的程序,此時驚訝之聲必然不絕于耳。再如,為了使學生樹立信心,激發(fā)興趣,可以講講當今某些中小學生自學計算機達到哪些結果,再講講計算機的功能、應用范圍,以及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F在絕大部分的信息技術課本按“基礎知識——基本操作——基礎應用程序”這種模式安排教學順序,新學科入門難,學生的興趣一降再降。如何讓學生保持一定的興趣,盡快由“門外漢”變成“門內人”呢?只有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按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原則適當調節(jié)教學順序。
3.采用“任務驅動”分組學習的方法。
這種學習方法的目標是讓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任務,驅動他們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使低層次學生有反饋的機會,同時使高層次學生有獨立思考、發(fā)散思維的空間。這種學習方法的關鍵是“任務”的選擇與設計。也就是說,教師在總體目標的框架上,將總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四、結語
中學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是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也是千變萬化的,希望本文的經驗性成果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利于同行之間互相交流教學體會,把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搞得更好。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33-39.
。2]郭芳.淺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7-82.
[3]韓玲玲,李曉東.中小學信息課現存問題與應對策略[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8):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