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感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的論文
1.感知是智力因素活動中最原始的因素
所謂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它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個別或整體的反映。其重要性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感知是認知的開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來源于感知。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是人類獲得感性認識的主要形式。通過這種初級的簡單的認識,對外界事物反復的感知,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如果離開初步的感知,其他一切較高級的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都難以產(chǎn)生。假如一個人失去了感覺和知覺,那么他就不可能產(chǎn)生認識,更難以產(chǎn)生如正常人一般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只有通過反復感知,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記憶力并為思維提供素材,再在此基礎上,通過思維形成理性認識,從而將理解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2.感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初中語文教學是以文章教學為中心,組織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教學活動,是一個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項智力因素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忽視感知這條線,就會使學生喪失自主獲得知識的機會,削弱其求知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成為“守株待兔”者。
首先,從學生方面看,初中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時期。他們的認知過程還不能脫離直觀。現(xiàn)在的孩子,由于獨生子女多,學前教育普遍提前,他們?nèi)雽W年齡仍偏小,在心理上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知結構,思維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感性階段,遇事、求知有時憑一點點經(jīng)驗或學習、生活中積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具體設疑,使他們能在明快、簡潔、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認知,并且在這種感性認識的反復實踐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維活動。
其次,從閱讀本質特點來看。閱讀不僅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活動和語言技能活動,更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英國學者羅素指出:一切學科本質上應從啟迪心智開始。學習過程中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記憶、理解和思考。閱讀首先是視覺感知文字信息,是由感知過渡到思考的過程。正如蘇聯(lián)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贊科夫指出的,語文教學的重心應該轉移到學生獨立認知活動上去,要發(fā)展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與態(tài)度。
從教材方面看,語文學科有其特殊的有利條件!吨袑W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課本選文要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語文學科以文選為主的教材體系,使語文學科比起其他學科的教材,具有更強的可讀性和可感知性,特別便于學生“奮其智力,自致其知”。如新教材里的《數(shù)字雜說》、《臥看牽?椗恰返任恼,貼近生活,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趣味性和文學性。這樣安排,依據(jù)了學生年齡特征、生活感受,遵從了從具體到抽象,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提高的這條序列。
最后,從教育發(fā)展的觀念來看,感知教學符合教育終身教育觀。“終身教育”這一觀念在中國古已有之,古代的“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朗格朗是現(xiàn)代終身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和倡導者。他認為:終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體的思想和成就,換言之,是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個方面的各項內(nèi)容,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終結為止的不間斷的發(fā)展,包括教育發(fā)展階段各個關系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F(xiàn)在的教育立足于傳授知識,把積累起來已知的信息,啟示給下一代作為教育的目的。它只注重研究如何把學生教好,而忽視了兒童、青少年自身蘊藏著學習語文的潛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的一些具體問題上下功夫,忽視了人類掌握語文的特殊規(guī)律。而終身教育不僅在于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建立在學會感知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基礎之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人類這個理性的動物不要由別人去領導,要由他自己的心智去領導,他要親自掌握事物的根源,獲得一種真能了解,真能利用所學的事物的習慣”。
綜上所述,感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已知的經(jīng)驗和生活積累去感知課文、認識世界,不僅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勤勞善學、積極探索的良好品質和受益終身的學習習慣。
【淺談感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論文03-31
淺談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論文07-07
漫談感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12-06
淺談冥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1-21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論文11-09
淺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論文01-11
淺談初中語文分層教學論文01-18
淺談初中語文興趣教學論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