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性天”的解讀論文
[摘要]“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賜給岳麓書院等處的匾額,主要表彰這些書院對于傳承理學、培養(yǎng)人才的貢獻!皩W達性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主要是指通過教育,通過做學問,通過“養(yǎng)性”,達到“性命合一”,達到“性”與“天”齊,達到“性”和“天”的統(tǒng)一。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國教育幾千年不變的目標。對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工作仍有現(xiàn)實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下學上達;性命合一;天人合一
一、緣起
20xx年年初,在“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討會上,湖南大學的李兵老師介紹岳麓書院時,有人提出問題:“能否將湖南大學的文化史從岳麓書院算起?”我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中國大學的文化是百年還是千年的問題。我的觀點是,如果單單從現(xiàn)代大學的定義看,中國的大學確實只有百年的歷史。而如果從大學的文化意義上看,中國大學的歷史就遠不止百年,而是千年,甚至幾千年了。但是如何認識幾千年的中國大學文化呢?我當時提出,是否可以從研究岳麓書院講堂上方橫匾的“學達性天”四字入手?會后,李兵老師告訴我,這個橫匾是康熙皇帝送給岳麓書院的。當年康熙共給全國送了9個同樣的匾,其中給書院的有兩塊(另一塊給了白鹿洞書院)。由此我更加認識到了這四個字的分量,甚至想到,這四個字是否相當于今天的教育方針?所以我決定,對這四字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二、“學達性天”的解讀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學達性天”四字是康熙題寫的,但其思想?yún)s是出于先秦的儒家,在《論語》、《中庸》、《孟子》及郭店竹簡的“性自命出”篇中均可發(fā)現(xiàn)其淵源。
首先,其直接的來源是《論語》的“憲問”篇第35章: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知,“學達性天”中前兩個字“學達”的含義就是“下學上達”。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中引用程子(即程顥、程頤兄弟)的解釋:“學者須守下學上達之語,乃學之要。蓋凡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然習而不察,則亦不能以上達矣!
其次,要理解“性天”,則須理解《中庸》一文中的開首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边有“郭店竹簡”中的“性自命出”章:“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內(nèi)(入之)。”
相對而言,“天”較容易理解,無非指“自然之天”或“義理之天”(可相應(yīng)理解為“先天之天”和“后天之天”,因為“義理之天”是人為后天賦予的)。而“性”則較難辨析。我認為,要全面理解“學達性天”的含義,需要將《中庸》和“性自命出”章的思想融會貫通,并借鑒郭沂提出的“天道下貫”思路,用“天-命-性-情-道”五位一體的觀念來解讀。由此,要理解“性”,就需對“命”有所認識。相對于“天”的“自然之天”和“義理之天”的雙重含義,“命”也具有“生命之命”和“命運之命”的`雙重含義,而“命運之命”又有“宿命之命”和“使命之命”的雙重含義。同時,“命”可作為動詞使用,作為動詞的“命”同樣具有“命定”和“使命”的雙重含義。由此,“性”也相應(yīng)具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的雙重含義!靶浴闭撸百|(zhì)”也,“性質(zhì)”也,“本質(zhì)”也,兼氣質(zhì)而言者也。一個人,既有先天的氣質(zhì),也有后天的氣質(zhì);人的本質(zhì),是先天氣質(zhì)和后天氣質(zhì)的統(tǒng)一體。記得存在主義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質(zhì)。我認為,這句話只講了一半:人只有先存在,才能具有本質(zhì),但還應(yīng)加上一句:存在創(chuàng)造本質(zhì)。存在與本質(zhì)是一個統(tǒng)一體。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是“命”的存在;本質(zhì)是指人的本質(zhì),即人的“性”,所以,存在與本質(zhì)的統(tǒng)一,用中國古代的話語講,就是“性”與“命”的統(tǒng)一!靶浴迸c“命”的統(tǒng)一,即“性命合一”,就是“性”與“天”的統(tǒng)一,也是“人”與“天”的統(tǒng)一。所以,“性命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天人合一”;蛘,至少可以說,“性命合一”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內(nèi)涵,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內(nèi)涵(因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中國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就是通過教育,通過做學問,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大學“八條目”),通過“養(yǎng)性”,達到“性命合一”,達到“性”與“天”齊,達到“性”和“天”的統(tǒng)一。這既是中國文化人幾千年不變的追求,也是中國教育幾千年不變的目標。我認為,這就是“學達性天”的內(nèi)涵之所在。無怪乎錢穆先生在他的《人生三步驟》一文中將“性命合一”作為人生的最高層次。如果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話語表達,“性命合一”就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也是馬斯洛所推崇的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
分析到此,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了“學達性天”的內(nèi)涵和重要意義,但是,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呢?因此,我們還必須繼續(xù)認識“情”和“道”的作用。
如上所述,“性”,準確講是“養(yǎng)性”,在“學達性天”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大學“八條目”中的“誠意、正心、修身”都體現(xiàn)了“養(yǎng)性”。所以,《中庸》講“率性之謂道”:按照“本性”行事就符合道,就是“道”。但是,是不是直接從“性”就可以抵達“道”呢?實際上,這中間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正如龐樸先生所說,“郭店竹簡”的發(fā)現(xiàn),為《中庸》命題的出場,做了充分的思想鋪墊,補足了孔孟之間所失落的理論之環(huán)。這就是“情”的環(huán)節(jié):“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庇捎跉v史的原因,后世的儒家對“情”產(chǎn)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性善情惡”,認為“情”就是“欲”,進而提出要“興天理,滅人欲”,從而完全對“情”采取了否定的態(tài)度,將“情”逐出了教育的視野。這樣的錯誤做法,一方面使得“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chǔ),某種程度上成了假道學;另一方面,使得人的培養(yǎng)發(fā)展中壓抑了情,偏離了正常的途徑,出現(xiàn)了不少偽君子。這樣的歷史教訓,我們應(yīng)該深刻地記取。事實上,人的情感也具有兩個方面:作為動物性的情欲和作為真正的人的情操。不僅對情操要肯定、要培養(yǎng),就是對正常的、為生存必需的情欲也要肯定。只有當情欲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并損害了他人利益時,才需要給予限定和制裁。而且,情感的正常發(fā)展對人的心理健康、個性形成,進而對才華的發(fā)揮有著重要的作用?梢哉f,大部分天才都是性情中人,是和常人不一樣的人。所以,應(yīng)該注重情感的辨析、培養(yǎng)和熏陶,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使其合情合理、近義成道。正是因為對“情”的不同把握,就成就了不同的人,如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所說:“小人縱情,君子制情,圣人調(diào)情。”可見,只有通過“情”,才能使得“天-命-性-情-道”的下貫和上達流暢無礙。
還需指出的是,“道”同樣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天道和人道!疤欤裕椋馈钡南仑灳褪恰疤斓馈钡南仑灒簿褪侵袊湃恕巴铺斓酪悦魅耸隆钡乃季S方式,其體現(xiàn)了“道”的先天性、自然性及人對其的研究。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中國的古人得出了“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和“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的觀點。因此,我認為,可將“天道”概括為“陰陽和(諧)”更為合適。同樣,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和“推天道以明人事”,得出了“人事”即“人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參照上述的天道“陰陽和”,我認為可將“人道”概況為“仁禮義”(禮者,理也;義者,宜也)。而教育的途徑是“修道之謂教”,“學人事以明天道”,就是程子所說的“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也就是“人道”(人事)的上達,其體現(xiàn)了“道”的后天性、人為性。具體講,即沿著“道-情-性-命-天”的路徑,以道調(diào)情,以情化性,以性符命,以命合天,從而上達天道,完成一個完整的“天人合一”過程。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是先天和后天的統(tǒng)一,是符合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的,也是符合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這樣的教育思想,即使從今天的角度看,不也同樣具有合理性嗎?不也同樣可供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鑒并且進一步思索嗎?由此可以看出,“學達性天”恰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理想和途徑。所以,我認為,將其稱為中國古代的教育方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幾點啟示
從上述的分析思考中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啟示:
1.要認真研究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是十分系統(tǒng)、十分深刻的,特別是對人性論、心性論、“天人合一”理論有著深入的研究,值得我們珍惜!皩W達性天”只是其中的一例。在此,我愿意向大家推薦一本書,是臺灣學者賈馥茗的《教育的本質(zh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該書在內(nèi)容提要中指出:“本書拋開‘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蕪雜表象,深入傳統(tǒng)文化中探尋‘為什么要教’的本質(zhì)問題,梳理如何教育、如何成人的歷代智慧,提出人道教育要旨,認為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務(wù),以發(fā)展人性、培養(yǎng)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
2.要倡導和引導學生“樂天知命,窮理盡性”
所謂“樂天”指的是樂其自然,尊重自然,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所謂“知命”指的是既知天命,也知使命,肩負一種責任,不失時機地加以履行,如陶行知所說:“生為一事來,死做一事去”,以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所謂“窮理”指的是努力學習科學和人文,格物致知,極力窮盡天下的道理。所謂“盡性”指的是在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事本性的基礎(chǔ)上,竭盡自己的才能,也發(fā)揮其他人和物的作用。這正如孟子在《中庸》篇所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卑粗袊奈幕瘋鹘y(tǒng),人當與天地并立為三才。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從“至誠”和“盡性”為起點,以“盡人之性”和“盡物之性”為條件才能達到化育天地,共享和諧。我認為,這正是建設(shè)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目標和理論基礎(chǔ):人以“誠”和“明”達到自身身心和諧、人與他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
3.要倡導和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既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又避免盲目攀比
一個人只有認識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做到“盡性”。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立于天地之間,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必須根據(jù)自己的特長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正如楊振寧先生在2007年世界杰出華人頒獎會上談到對年輕人的希望時所說,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作為年輕人,要珍惜這個時代,作出自己的貢獻。但首先要認識自己,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和能夠做什么。在這一方面,包括上面談到的對人性和情感的認識,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還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郏保輻钌鞒酰缆磿菏仿裕郏剩荩L沙:岳麓書社,1986.
。2]楊伯峻.論語譯注[J].北京:中華書局,195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4]龐樸.古墓新知——漫讀郭店楚簡[J].《中國哲學》第二十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5]賈馥茗.教育的本質(zh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學達性天”的解讀論文】相關(guān)文章:
解讀城市規(guī)劃的前瞻性論文06-12
酒達性經(jīng)典散文06-27
和諧翻譯視域下的翻譯主體間性解讀論文06-18
《遺落戰(zhàn)境》的生態(tài)學解讀探析論文05-07
牙源性頜骨囊性變的影像學研究論文04-15
唐詩的博物學解讀12-09
過敏性哮喘血清免疫學論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