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畢業(yè)論文范本
文學方面的畢業(yè)論文應該要怎么開展呢?相關的研究內容又是什么呢?文學院畢業(yè)論文范本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摘要]
供來華留學生使用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種類豐富,但整個編寫成就與漢語教材相比還有著明顯的差距,這種狀況和整個文化教材的編寫在總體上有一致性。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的編寫應該借鑒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成熟經驗,探索出一條新路。為此提出以下編寫原則供同行討論,第一,點面結合,以作家作品為主;第二,中外結合,注重交流比較;第三,古今結合,古為今用;第四,講練結合,語言文學并重。
[關鍵詞]
來華留學生;古代文學;教材編寫;原則
隨著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可以在居住地很方便地完成漢語初級階段的學習,而且由于教師、教材等各方面因素的保障較過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這就使得近年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也越來越高,對中華文化知識需求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其中,中國文學方面的課程不僅是很多學校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留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同時也是眾多入系留學生和語言進修生選修的課程之一。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這類課程的相關教材不僅種類少,而且內容與形式上也都與教學對象的要求有些距離,這與目前語言類教材的所取得的成績相比反差比較大,其中尤以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的狀況為甚,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漢語國際教育新形勢下來華留學生用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的編寫進行討論。
一、現(xiàn)有來華留學生使用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材分析
供留學生使用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材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選用為中國學生編寫的教材,這類教材談不上針對性,一般在使用過程中會對內容有所選擇,講解深度上也有所調整。教師選用這類教材大都是權宜之計,本文也不作討論。另一類是專為留學生編寫的古代文學教材。和前一類教材不同,這類教材的編寫者大都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編寫目的明確,有語言水平意識,這些因素無疑使這類教材在適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們可以從以下比較有代表性的4類教材看到在適用性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張德鑫《中國古典文學概觀》②出版于1995年,是作者在美國任教時用英文給大學生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課的過程中編寫而成的。作者在縱覽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的基礎上,用主要篇幅介紹各個發(fā)展階段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作家作品。用英文介紹作家生平,主要作品的內容和總體風格,列舉大量作品片斷并附英文翻譯。整部教材主體用英文寫成,目的是介紹包括古典文學在內的中國文化。此書出版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成為很多用英文對外國學生進行文學教學的教師的重要參考書目。但是,本書也因為教學對象和環(huán)境的限制,沒有體現(xiàn)出與漢語教學的緊密關聯(lián),也沒有體現(xiàn)出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由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孔子學院李彥教授合作編寫的《中國文學選讀》,采用中英文雙語編寫,以避免純中文教材使外國學生望而生畏,而純英文教材又與漢語脫節(jié)的不足,而且每章后面都附討論題。① 這部材的內容包括了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一部分,其中古代文學部分可以看做是在《中國古典文學概觀》基礎上的進一步嘗試與完善。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概要》②是作者在日本大學講學時的講義整理而成的。因為對象是中國文學專業(yè)的日本大學生,所以作者打破了國內一般文學史以史為總綱的編排方法,按概論的方式闡述中國文學史?傉撝掳凑赵姼琛⑸⑽、詞曲、小說幾種主要體裁分別進行史的介紹,兼及介紹著名的作家作品。條分縷析、簡明扼要。由于學生的漢語水平較高,作者講座和寫作都是用漢語進行,因此我們也找不到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痕跡。
劉廣和、葉君遠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③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國文化系列教材”之一,第一次明確了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參編者大多是從事漢語教學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一線教師。這部教材的“對外”特色體現(xiàn)在作家作品的選擇和語言處理上,解釋和介紹性的文字力求簡明,對過長、過難的作品,“哪怕是名篇,也不得不忍痛割愛”。不過,其內容的選擇和語言的處理仍有有悖初衷的地方。比如在《馮諼客孟嘗君》一文中,“就國”的注釋為“到自己的封邑去”,“就”的解釋很好,“國”的解釋就值得商榷。較這部教材出版稍晚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綱》也是一部專門為高年級外國留學生編寫的中國文化課教材,為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文化書系”中的一本。編排體例與中國學生使用的課本相類似,但內容明顯做過篩選,更為精簡,每節(jié)后附有思考題。從課堂教學的角度看,本教材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漢語水平,尤其是閱讀能力,也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多花些功夫。④歐陽楨人《中國古代文學史》⑤是2008年出版的一部教材,從編寫體例上看進一步體現(xiàn)出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密切關聯(lián)。首先,編者遵照了國家漢辦頒布的《外國留學生本科教學大綱》中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要求;其次,在每一節(jié)中都設計了練習,有詳細的注釋,分為精讀和泛讀兩部分,整體安排更適合于留學生的課程教學。當然,作品的選擇和注釋的繁復讓一部分使用者感到美中不足。此前曾有來華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高年級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小說卷》出版,作者從事對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教學多年,因此本書的編寫體例很適合教學,尤其是練習部分更有與漢語學習結合的特點?上У氖桥c之同為一個系列的詩歌、散文、戲曲卷均未見出版。⑥從以上幾部有代表性的教材看出這樣一些嘗試:從教學語言的選擇,到結構的重新組織,再到根據(jù)語言水平進行內容的調整,最后到根據(jù)專門針對留學生的教學大綱進行總體設計與編寫,可以說,留學生用中國古代文學教材也是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逐漸意識到自身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密切關聯(lián)。
二、留學生用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相關問題的研究
由于在漢語教學領域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一直是“小范圍”存在,關注者不多,因此其研究成果也較少,但在已有的成果中,我們還是可看到研究者在這一領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涉及到了與此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首先,中國古代文學課在漢語教學高級階段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文學為語言學習提供了深廣的背景和特有的深度,⑦作為文學課一部分的古代文學課也有同樣的作用,這是近些年來幾乎每一個相關研究者都持有的立場。其次,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應該和教材編寫結合起來考慮,尋找其在漢語教學中的準確定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使用的教材和中國學生使用的教材是一樣的,這或許就是古代文學課令學生望而生畏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者說是讓古代文學課陷入困境的一個致命原因。①這種狀況其實是和古代文學課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定位密切相關,只有明確定位,將它定位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一門課,②課堂教學的問題和教材的編寫統(tǒng)籌考慮才成為可能。可喜的是,根據(jù)漢辦《漢語言專業(yè)課程設置表》和《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重新編寫相關教材已經成了眾多的嘗試之一。《中國古代文學史》前言中有這樣的介紹:“將冗長、艱難的文學史課程,立足于對外漢語教學課堂的特殊性,進行了一次適合教學實際的表述”。③ 這也被看成是解決中國古代文學課課堂教學問題的一種方向。再次,中國古代文學教材在文化課教材中有著特殊性。作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一門課程,古代文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因此教材的編寫也要體現(xiàn)出特殊性。研究者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諸多解決辦法,如雙語編寫、傳統(tǒng)的吟誦的感性方式、借助多媒體手段④;在世界范圍內對比中外文學,激發(fā)學生興趣;⑤培養(yǎng)留學生的漢學意識等等。盡管這些設想都是將課堂與教材編寫結合起來考慮的,但是在課堂教學嘗試容易,落實到教材中還有一段路要走。通過對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再結合對已有的留學生用古代文學教材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總體上留學生用中國古代文學教材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總體編寫思路缺少外向創(chuàng)新。幾部教材都是立足中國古代而且局限于中國古代,缺少傳播交流意識,沒有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這就無法展示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與國外文學的不同特征。
第二,作品選編標準過于隨意,幾部教材雖然都共同提到一些著名的作家,但選取作品時各有標準,沒有充分考慮到文學和文化、文學和語言之間的相互促進的關系,使這門課完全獨立,甚至有孤立之嫌。
第三,漢語水平定位不夠準確,尤其是編寫過程中執(zhí)行定位不夠嚴格,如上例所提及的“就國”的注釋,將“國”解釋為“封邑”是準確的,但這個詞對學生來說也是生詞,陷入了以生詞解釋生詞的循環(huán),如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解釋成“領地”、“封地”、“帝王授予的土地”都會比“封邑”好一些。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對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的編寫還需進一步討論研究,尤其是編寫原則需要首先明確。
三、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編寫原則與方法討論
文學史知識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它是明晰的、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的;文學史中的作家、作品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作家自身和作品本身卻不是清晰單純的文化知識,而是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中微妙的文化信息。這些微妙的.文化信息可以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讀者了解、體會到一種生活方式,包括情感思想的語言表達方式,并慢慢欣賞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⑥ 正因為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多年來文學教學一直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讓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知識,同時有助于漢語水平的提高和微妙文化信息的獲得,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編寫原則供各位同行討論。
第一,點面結合,以點為主。這里的“面”指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概貌,“點”指的是具體的著名作家或作品。點面結合,以點為主,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史的線索,但重在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考察幾部文學史教材,大都充分注意到了史和重要作家作品這種點面的結合,但比較而言,對作家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文學史的文化意義絕不僅僅在幾部代表作品,還在于充滿人格魅力的歷代作家。對作家的重視,可以讓思想呈現(xiàn)為鮮活的精神、讓心理呈現(xiàn)為豐富的情感。因此,文學史中的“點”是作品和作家結合,而且作家應該是那些個人修養(yǎng)深厚、文化含量豐富的作家,能引導學生從他們身上體會到豐富且細微的中國文化的氣息;作品也應該是那些優(yōu)美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特色的作品,使文學、語言、文化的教學完整地融為一體。
第二,中外結合,注重比較交流。結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對外傳播,建立學生的比較意識。對學生來說,孤立地學習中國古代文學遠不如和自己國家歷史上的文學比照著學有興趣,這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過證明,因此,借鑒目前的漢學研究成果和方法,培養(yǎng)留學生的“漢學意識”,既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興趣,同時又能開闊他們的眼界,培養(yǎng)他們的比較研究能力。而無論是面向中國學生的古代文學教材還是留學生用的教材中往往對這項內容重視不夠,為了引導、培養(yǎng)留學生比較交流的意識,補充這方面的內容是必要的,另外,在練習中也應該設計好相關題目,發(fā)揮學生對本國文學比較了解的優(yōu)勢和交流的主動性,將學習與研究意識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得以延展。
第三,古今結合,古為今用。古代文學作家作品作為一個整體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其實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精神,其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F(xiàn)代人筆下、口中典雅的語句以及行為、志趣中的古典情懷,既是古典對現(xiàn)代的悠悠影響,也是現(xiàn)代對古典的生動詮釋。在這門課上做到古今結合,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驗和知識理解古代的作家作品,也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種種現(xiàn)象背后的傳統(tǒng)的根源,更好地了解、理解當代中國。這就需要我們在編寫教材時時刻抱有現(xiàn)實觀照意識,或由古及今,或由今及古,賦予古代文學以現(xiàn)代意義。當然,像《中國文學選讀》那樣將古代文學與現(xiàn)當代文學合起來編寫也是一種基于實踐的嘗試,甚或可以借鑒《中國文學概要》的體例,將古代與現(xiàn)當代文學按體裁統(tǒng)合編寫,使其更有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對外古代文學教學的特色。第四,講練結合,語言文學并重。高級漢語的教學一直是漢語教學界的一個難題,讓漢語水平更上一層樓的方法之一就是結合專業(yè)學習來實現(xiàn)漢語水平的提高,這一觀點為大多數(shù)教師所接受,因此,打破課堂上教師的一言堂,將介紹文學史知識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這雙重目的融合在一起就成為了文學史課堂要完成的特別任務。如果我們再結合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結合尤其必要。因為大部分學校漢語言專業(yè)本科留學生畢業(yè)時雖然都有 HSK等級的要求,但漢語水平提高的空間還很大。有位漢學家曾說過:“如果不具備較高的古典詩文的素養(yǎng),是很難駕馭高級優(yōu)雅的現(xiàn)代漢語的”。①以上觀點只是個人將多年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想法整理而成的,也受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啟發(fā),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但也有一些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這些觀點更多是從課堂教學中得到的思考和總結,如何將這些原則落實在教材的編寫中,恐怕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尤其是需要更多的來自課堂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細致研究。
四、余論
本文所談到的只是中國古代文學課教材存在的問題,而本人在與一些學校的現(xiàn)當代文學、歷史等課程的任課教師交流中發(fā)現(xiàn),不少任課教師也認為他們使用的教材存在同一性質的問題,這說明不僅僅是古代文學教材的編寫水平與成就和漢語教材的編寫水平與成就相脫節(jié),這種狀況和文化教材的編寫在總體上有一致性。近些年來,漢語教學的教材建設已有長足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學習推廣。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的編寫,也包括其他中國文化類教材的編寫一方面要借鑒這些成熟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應該認真研究文化課教學的目的、內容、形式、方法等一系列自身面臨的問題,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走出文化類教材編寫的一條新路。
【文學院畢業(yè)論文范本】相關文章: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模板范本06-28
文學院09班學期大會議總結11-26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散文07-14
魯迅文學院的保安會寫詩散文07-13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的散文07-14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優(yōu)美散文07-14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經典散文07-14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怎么樣03-18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抒情散文07-14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的經典散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