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禮儀風俗
拉祜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現(xiàn)有人口約41萬(1990年統(tǒng)計),主要分布在瀾滄江兩岸思茅、臨滄兩個地區(qū)。其中78%分布在瀾滄江以西,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
拉祜族拉祜族與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納西族、基諾族等屬于同一族源。
拉祜族源于甘肅、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早期過著游牧生活。后來逐漸南遷,最終定居于瀾滄江流域。其服飾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體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南方農(nóng)耕文化的風格和特點。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兩地區(qū),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區(qū)也有分布。其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自治縣是最主要的`聚居區(qū)。另外,作為跨界民族,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也有16萬多拉祜人居住。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拉祜納和拉祜西兩大方言。過去無文字,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曾創(chuàng)制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因欠科學,未能推廣。新中國成立以后,創(chuàng)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拉祜族經(jīng)濟以鋤耕農(nóng)業(yè)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F(xiàn)在還建起了農(nóng)機、制糖、制茶、采礦等地方工業(yè)。
拉祜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屬古代羌人族系”,是從青海、甘肅一帶逐漸輾轉(zhuǎn)南下,進入云南和中南半島的。拉祜族自稱“拉祜”,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稱、他稱有“史宗”、“野古宗”、“苦聰”、“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根據(jù)本民族人民意愿,統(tǒng)一定族名為“拉祜族”。
拉祜族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中,形成了許多具有特色的禮儀風俗。
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間,中間一格為客房,進門石方墻角就是神龕(也是供家神的地方)。拉祜族人家一般都有兩個火塘,即供老人用的和煮飯用的。到拉祜族人家做客,不得隨意觸摸神桌和神桌上的貢品,也不能在神桌上擺放東西,特別忌諱放肉類,更不能觸動供給家神敬水敬飯的小竹筒。拉祜族人家的臥室外人得擅自入內(nèi);鹛潦羌彝サ暮诵,拉祜族視火塘和神龕一樣神圣,火塘上方不能坐人,不能跨火塘,不得踩火塘上的三角架和鍋莊石。拉祜族忌吃狗肉。
拉祜族以敬老為榮,每年大年初一搶到的新水,要先給老人洗臉。大年初二,年輕人要到父母、親友家給老人拜年,并到鐵匠、頭人家拜年,用溫水為老人和長輩洗臉洗腳。每年新米成熟時,拉祜族都要過新米節(jié)。新米節(jié)時,第一碗新米飯要讓老人先嘗。重大集會和節(jié)慶,要請老人坐上席。屋內(nèi)中柱旁老人家的座位,年輕人及外人不能坐。吃飯時,第一碗要先添給老人,給老人遞煙、酒、茶,必須雙手捧上。在拉祜族人家做客,第一位接到主人敬的酒,要把酒轉(zhuǎn)奉給在座的老人或年歲最長者。
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jié),人們要點著火把到田間地里舉行叫谷魂儀式。路遇拉祜族人家叫魂,切記不能與他們講話,否則被認為驚動神靈,也不能隨意觸摸治鬼器具;鸢压(jié)之日,禁止外人入寨。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一日,為拉祜族的“擴塔”即春節(jié),也就是拉祜年,大年初一這天,禁止串門,謝絕外人入寨,本寨人也不能外出。
【拉祜族的禮儀風俗】相關文章:
仫佬族禮儀風俗07-09
塞浦路斯風俗禮儀10-12
新加坡的風俗禮儀07-09
意大利的風俗禮儀07-10
德國的風俗禮儀及禁忌06-29
中國婚禮風俗禮儀07-09
美國的風俗禮儀匯集07-09
淺談韓國的風俗禮儀06-27
盤點英國的風俗禮儀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