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科學教案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課題
《做酸奶》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單位
韓城市新城三小 薛亞煥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的主體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做酸奶的實踐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細菌與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學生頭腦中錯誤的認識。在做酸奶的過程中,學生們經歷了一次成功的體驗,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獲的喜悅。
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點及分布,了解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認識乳酸菌以及細菌與人類的關系,討論鮮奶為什么會變成酸奶以及細菌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教學目標
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點及分布
教學重點和難點
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鮮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溫杯等。
教學過程:
一、自己動手做酸奶
1.談話:你們喝過酸奶嗎?你們能向大家說說酸奶是什么樣的嗎?
學生交流。
2.猜測:你們知道酸奶是怎樣做成的嗎?
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作任何評價。
教師分別給每組學生提供一個空的酸奶瓶,并讓學生進行觀察。
學生從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鮮牛奶、蔗糖、乳酸菌。學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學生可能會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問題,教師可以讓知道的學生說一說,隨后在第二環(huán)節(jié)——認識細菌中全面地解決問題。
3.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師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鮮牛奶(在電飯鍋里剛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幾分鐘。每組發(fā)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鮮牛奶(放在罐子里)。
學生自帶保溫杯和勺子(事先要用開水燙過)。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圖,學生看圖,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卻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人消過毒的保溫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適量的酸奶,蓋上蓋子。
測一測:在制作酸奶時,放入的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是多少?
講述:大約保溫8個小時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變質的酸奶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畫好“心情曲線”。
教師在坐標的橫軸方向上設計幾個時間段,讓學生在豎軸方向上畫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畫出“心情曲線”。等學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讓他們交流自己的感受。
評析:做酸奶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茖W課的教學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盡量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愿望,讓他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控制好鮮奶的溫度以及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學課中常用的一個術語,也是進行科學實驗的一項基本技能,適當?shù)胤攀肿寣W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后,學生利用曲線圖繪制做酸奶時的心情,將活動延續(xù)到課后,關注自己做酸奶時的情感波動。“畫心情”是一種新穎的評價方法。
師:當你們聽說這節(jié)課要做酸奶的時候,你們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興。
生:很激動。平時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動手做酸奶了。
師:如果用一條曲線表示你做酸奶時的心情,可以怎樣表示呢?
生:將曲線向上畫,表示心情激動。
生:畫一條波浪線,因為心情激動時心跳會加快。
師:這兩種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據(jù)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我們也可以在坐標的豎軸上畫一些心情指數(shù),用線條起伏的高低來表示自己的心情。
師:開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樣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來了。
生:還有一點點緊張,怕做不好。
師:如果心情放松下來,我們怎么用線條表示呢?如果心情緊張又該怎樣表示呢?請大家在記錄表中的幾個時間段里畫出自己的心情曲線。
評析:當學生們參與某一項活動時,他們的心情肯定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設計了心情曲線圖(教學評價表附后),讓學生在幾個特定的時間段里畫曲線來表示自己的心情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當學生準備做酸奶時,他們的心情是激動的;當他們開始做時,心情趨于平和;等待時,心里有一點點的緊張與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興的;在品嘗后,他們的心情是多樣的,或是喜悅或是激動,證明他做成功了;失敗時則表現(xiàn)為灰心喪氣。當然,在具體評價時還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制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更好地發(fā)揮心情曲線的作用。
二、認識細菌,解釋酸奶為什么會變成酸奶
1.提問:做酸奶時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應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衛(wèi)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
2.提問:鮮奶為什么會變成酸奶?
學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從而引出細菌的概念。
3.學生交流課前收集來的有關細菌的資料,資源共享。
4.教師小結:細菌的發(fā)現(xiàn);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點及分布;細菌的種類;細菌的繁殖;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細菌對人類有功也有過。自然界中的腐生細菌可以將動植物的尸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既凈化了環(huán)境又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們也經常利用細菌,如制醋離不開醋酸桿菌,做泡菜離不開乳酸菌,有的細菌還可以制藥。但有的細菌也可以使人類得上這樣或那樣的疾病。 ,
5.討論:細菌的傳播方式及預防辦法。
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病菌傳染的一些傳播途徑以及預防的辦法。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病從口人,病從鼻入,外傷感染。根據(jù)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預防傳染病,即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積極鍛煉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jù)。
【教學重點】
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jù)。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一個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組實驗:每組一個馬鈴薯、酒精燈、不銹鋼調羹2個、濃鹽水、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燒杯、一根筷子。
【教材處理】
考慮到學生往往已經有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認知,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有意識的把另外一個杯子里溶解味精,當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這樣就避免了讓學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馬鈴薯的沉。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輕輕放人另一個杯子中,觀察它的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xiàn)象?
二、觀察比較兩種液體:
1、觀察兩杯液體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熱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的方法,然后從兩個杯子里各取幾滴液體,分別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液滴加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察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加熱后,其中一個不銹鋼調羹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
3、觀察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一樣,兩種液體一樣嗎?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有什么特點?
三、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問: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制鹽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后,放人馬鈴薯檢驗是否浮起來,并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示:這里不要學生一下子把全部食鹽倒人杯中,如果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的學生在調制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密度超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實驗記錄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制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局限于用食鹽做實驗,調制不同的液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shù)乃季S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制液體
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思想】
一、力求教師認識到位?茖W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二、力求教師指導到位?茖W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尤其是針對三年級的學生,我們認為應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
三、力求思維訓練到位。我們要把課的重點放在實驗計劃的制定、交流、討論、修正、完善、篩選上,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yǎng)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初步習得科學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實驗仍舊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在這節(jié)課的沉浮實驗里,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由于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對木頭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后面進行。通過對木頭制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了解,并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shù)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教學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材質有關。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斷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每組兩份或兩份以上大小、形狀相近的木材、金屬、塑料、橡膠、玻璃等。水槽、多媒體課件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知識目標:
、 認識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內部構造。
、 了解火山噴發(fā)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分析火山的成因,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谂囵B(yǎng)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袤w驗應用計算機網絡學習的樂趣。
、跐B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
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網絡教室.
教學過程:
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
活動
設計
意圖
備注
導入新課
1、說說利用計算機可學些什么。
2、同學們見過火山噴發(fā)嗎?
傾聽、講解
為本課教學鋪墊
學習新課
1、閱讀火山噴發(fā)資料并思考:
A.火山噴發(fā)前有什么現(xiàn)象?
B.火山噴發(fā)物有什么,噴多高?它們是從哪里噴出來的?
C.巖漿是什么樣的.?噴出后有什么變化?
與學生一起分析研討。
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A.地球內部有什么?B.地球內部溫度怎樣?C.地球內部的壓力怎樣?D.巖漿是一種什么東西,為什么會沖出地面?
3、認識火山的成因。
4、利用計算機網絡了解火山噴發(fā)時的狀況。
5、思考火山噴發(fā)對人類帶來的影響。
指導學生利用課件自己學習。
培養(yǎng)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學習的能力
總結評價
1、說說自己學習的體會。
2、對本節(jié)課進行評價。
傾聽、總結
反思、總結、激勵、
科學教案 篇5
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讓幼兒觀察杯子里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沙子里會冒出小泡泡,說明里面有空氣。)將杯子放到窗臺上,過一會再觀察,看看杯子里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在漏斗上鋪一塊紗布,將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觀察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建議活動(一)和(二)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擴展以上活動內容。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阿基米德愛動腦筋、熱愛科學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和對科學的熱愛。
3.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事件,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 4認識5個生字,正確書寫8個生字。
重難點:體會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精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大家熟悉哪些科學家并講講他的事例。學生自由談自己所了解的科學家事跡。
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科學家,課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畫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書課題,自由讀課文來認識一下這位科學家。
二、初讀課文。
1.自由地朗讀課文,圈畫本課的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對不理解的詞語結合語句可通過反復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書弄懂意義。把喜歡的詞語抄在自選詞句欄中。
2.通讀全文標段弄清段意,畫出文章的中心句,說說文章寫了幾件事。
三、深入精讀。
1.再讀文,從每件事中可以體會出阿基米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阿基米德是個愛動腦筋的人。
師: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愛動腦筋?
學生找3到14段有關語句回答,師追問從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樣?
學生:阿基米德沉著、冷靜、果斷。
師:怎樣才能讀出他的沉著、冷靜、果斷?怎樣讀才能體會到人們戰(zhàn)勝羅馬軍隊的喜悅?
學生:練讀,匯報讀。
師:為什么阿基米德說是太陽幫的忙?讓學生結合收集的資料或課前實驗談談。
師:在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他善于觀察思考,并利用科學原理戰(zhàn)勝了敵人。
2. 讀15到20段,說說這部分寫了什么。
學生讀完匯報:羅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阿基米德。
畫出最使自己感動的地方并談你的感受。
學生:“阿基米德那么專心??抬起頭來??”從他的行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鉆研的狀態(tài)。
學生:“等一下??沒完呢!”面對死亡他毫無畏懼,還關心自己的幾何定理,可見他熱愛科學勝過自己的生命呀!
學生:羅馬士兵太殘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讓璀璨的科學巨星帶著遺憾隕落在他的利劍下。
四、回歸全文。
再讀全文,說說從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啟示?
五、推薦閱讀阿基米德的其他故事。課件出示:
1.金冠之迷 2阿基米德的成就
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在玩中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并嘗試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激發(fā)幼兒對探索的興趣,積累探索的方法。
在“轉動的陀螺”活動中,我們重視讓幼兒獲得直接的操作體驗,引導幼兒在比較和分析中發(fā)現(xiàn)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回憶、交流生活中的轉動,教師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生活經驗,發(fā)現(xiàn)轉動這一現(xiàn)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引起幼兒對轉動這一現(xiàn)象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玩陀螺的愿望。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借助教師提供的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用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操作和交流,調動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激活幼兒的思維,從而使他們發(fā)現(xiàn)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活動延伸,因為影響陀螺轉動的因素有許多,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只可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幾個因素。教師的提問能激發(fā)幼兒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兒的思維。
目標:
1.對物體轉動變化感興趣,探索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
2.嘗試在探索和比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
準備:
1.直徑6厘米左右的紅色塑料圓片(數(shù)量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處打一個小洞,剛好適合牙簽通過。
2.直徑6厘米左右的黃色塑料圓片(數(shù)量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在塑料片的偏離中心處打一個小洞,剛好適合牙簽通過。
3.牙簽(數(shù)量為幼兒人數(shù)的2~3倍),棉簽,紙盒,吸管,記錄紙,筆。
4.打印漢字“轉動”。
過程:
一、回憶、交流生活中的轉動現(xiàn)象
1.出示漢字“轉動”,引出話題。
師:今天玩游戲前我先考考大家,這兩個是什么字?
師:看到“轉動”兩個字,讓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xiàn)象?這些轉動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2.教師總結要素,幫助幼兒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師: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許多轉動現(xiàn)象,這些轉動有的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比如電風扇、洗衣機、微波爐;有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帶、錦江游樂園大轉盤等。
3.承上啟下,引出任務。
師:今天我們來玩一玩會轉動的陀螺,不過今天的陀螺不是從商店里買來的,而是要我們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影響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師介紹材料,交代任務。
師:這里有許多牙簽,還有紅色和黃色的塑料片。請你嘗試用這兩片塑料片制作兩個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兩個陀螺在轉動的時候有什么不一樣,想一想讓哪個陀螺參加轉動比賽。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黃色陀螺比較難轉,紅色陀螺比較容易轉。
3.交流、分享,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牙簽在紅、黃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樣。
師:你想用哪個陀螺參加轉動比賽?你們?yōu)槭裁炊歼x擇紅色的陀螺來參加比賽呢?
輔助性問題:
(1)紅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黃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邊做出來的兩個陀螺在轉動時有什么不一樣?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牙簽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關系。
(二)轉動比賽
1.師:大家都選擇了紅色的陀螺來參加比賽,現(xiàn)在請你找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誰做的陀螺轉得穩(wěn)。
2.幼兒找同伴進行比賽,教師觀察指導,啟發(fā)幼兒思考: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轉得穩(wěn)(或不穩(wěn))?
3.師:現(xiàn)在你們陀螺上的牙簽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穩(wěn),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不穩(wěn)呢?
(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簽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簽的下方,大家在轉動陀螺時用力方法也不一樣。)
輔助性問題:
(1)看看比賽的兩個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簽中間,塑料片離桌面遠: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簽下方,離桌面近。)
[page_break]
(2)為什么同樣一個陀螺有時轉得穩(wěn),有時轉得不穩(wěn)呢?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塑料片在牙簽上的位置有關系,也和轉動的方法有關系。
延伸活動:
師:今天我們在做陀螺、玩陀螺時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關于陀螺轉動的秘密。這里還有紙盒和吸管,它們能變成陀螺玩具嗎?有什么辦法讓這些陀螺轉得更穩(wěn)呢?我們可以到活動區(qū)去探索,相信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各種各樣的罐子在小區(qū)、家里到處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們眼里卻成了寶貴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見罐子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何不充分利用這些唾手可得的廢舊物來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呢?由此,產生了此活動。
目標:
1、知道不同物體碰撞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學習分辨2種聲音。
2、自然地講述探索結果。
3、對聽辨聲音感興趣。
重點:知道不同物體碰撞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學習分辨2種聲音。
難點:自然講述探索結果。
經驗準備:會開啟八寶粥罐子。
物質準備:八寶粥罐子32個,(8個裝米,蓋上有暗標記,9個裝塑料珠子;15個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湛2個(貼有米和珠子標記)。
【活動過程】
一、幼兒第一次操作探索:我發(fā)現(xiàn)了什么?(3分鐘)
、庇變旱谝淮翁剿,聽辨有無聲音。
師:“桌上有許多漂亮的罐子,請你不要打開,搖一搖,聽一聽,再告訴大家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⒉與同伴分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二、學習聽辨兩種聲音。(10分鐘)
⒈幼兒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聲音可能是什么發(fā)出的?
、矊W習聽辨二種聲音。
。1)為什么會發(fā)出聲音?
。2)猜猜罐子里的聲音可能是什么發(fā)出的?
。3)誰和他的聲音是一樣的?
。4)打開來看看是什么?(進行驗證:米、珠子)
小結:原來罐子里裝了不一樣的東西,發(fā)出的聲音就不一樣了。
⒊歸類擺放
、怕牽诹顡u動對應的罐子。師:米寶寶一起來唱歌;珠子寶寶一起來唱歌;
、瞥鍪居袠擞浀目穑堄變喊粗噶顨w類擺放。師:米寶寶罐子放在米寶寶標記的家里,珠子寶寶罐子放在珠子寶寶標記的家里。
⒋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制作會唱歌的罐子;ハ嗖虏鹿拮永锏拿孛埽M一步鞏固對二種聲音的認識。
師:下面請小朋友選擇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種裝進空罐子里,然后蓋上蓋子,一起來做會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臉盆里裝,米和珠子不要灑出來。
。2) 分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兩組坐,聽指揮演奏。
三、活動延伸:尋找不同聲音。(2分鐘)
再去找找,罐子裝了其他材料會發(fā)出什么聲音?
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兒對活動關注度高,始終樂于探索,興趣盎然。
2;顒幽繕朔媳景嘤變簩嶋H能力。
3。教師語言兒童化,既不失科學活動的精煉,又符合托班幼兒年齡特征。
4。教師能夠根據(jù)本次活動實際發(fā)展,及時、靈活調整活動環(huán)節(jié)。
存在不足及調整措施:
1。幼兒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拿著罐子敲桌子現(xiàn)象,雖屬“自由探索”,但是敲擊會損害桌子,教師應該及時制止、教育。
2。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明確提出要求不要打開罐子,幼兒把罐子打開米撒了一地,個別幼兒注意力轉移,去地上撿米,導致一些混亂。
3。幼兒按標記歸類擺放環(huán)節(jié),教師發(fā)現(xiàn)了一名幼兒擺錯位置,提出質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標記的盒子里了,應該放哪里呀?”教師發(fā)現(xiàn)了幼兒的錯誤,應該要求幼兒自己糾正錯誤,教師的指導語明顯指示正確的是放在大標記盒子里,幼兒也就用不著思考了。
科學教案 篇9
一、設計理念:
學習此課前,學生已經研究了本單元的《我們吃什么》,對食物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了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哪些營養(yǎng)成分,哪些給我們提供活動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們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課的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的。
1、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的過程,對于食物搭配,老師不能生硬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巧妙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自搭配食物中體驗到膳食營養(yǎng)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學學習以探究學習為主。本課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以“科學探究為中心”,按照“生活導入—引出問題—討論解決—得出結論—實踐模擬—交流討論”的原則,以學生的體驗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科學源自生活應用于生活。本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飲食,學生并不陌生,天天與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學設計上應從生活入手,著眼生活問題,最后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4、課外延伸,鞏固科學知識。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本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倡導個性化設計,對教材進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調整與處理。將課中的學習活動延續(xù)到課外,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設計一頓晚餐,注意膳食的營養(yǎng)搭配,自己嘗試著買菜、做飯,完成一份非常有意義的課外作業(yè)。
二、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jù)食物金字塔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
2、從適當?shù)那榫持,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
3、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4、能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食譜。
知識與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樂于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
教學重點:
認識食物金字塔,學習科學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依照金字塔結構設計自己一天的食譜。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各種食物的圖片、“食物結構金字塔”課件 、小組合作活動記錄表。
2.、學生準備:紙餐盤、卡紙、直尺、彩筆等。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ㄒ唬┘と 引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都很羨慕籃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嗎?
。ㄕn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們學校就有一些這樣的同學(課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學)
2、提問:看了以上三個資料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是健康的?(看書P43)
學生各抒己見。
3、談話:過胖或者過瘦、過矮都不能稱為健康的人。看來如何科學搭配食物、合理飲食,也存在很多學問,我們今天就具體了解怎樣搭配食物。(板書課題)
(二)合理搭配 解決問題
1、了解班級特殊學生的食譜
(1)實物投影學生一天食譜
。2)學生討論:你認為這幾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2、出示課件食物金字塔:“這是一個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們能說說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點嗎?
3、學生觀察后小組討論交流。
a 小組交流:怎樣的飲食才算合理?飲食中要包括那些營養(yǎng)成分?(淀粉、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等)
b 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經常吃的食物按營養(yǎng)分類填在表格中。
c 討論:這么多食物,你認為哪些應多吃?哪些應少吃?
d、引導學生認識“食物金字塔”。(課件出示)分組討論:
(1)金字塔分幾層?
(2)每層有哪些食物?各是哪類食物?
(3)一共有幾大類食物?
(4)金字塔的結構有什么特點?我們在搭配食物時應注意什么?
e、學生匯報,教師小結:我們每日的食物應包括這幾大類食物,各類食物要搭配著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糧食類)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類)要少吃。
(三)運用原則 設計食譜
1、同學們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小營養(yǎng)師了。下面請你們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結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組進行匯報,看看哪個小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錢。
我們的營養(yǎng)食譜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饅頭100 g
蘿卜燒豬肉200 g
米飯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豬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條100 g
這樣搭配的理由
2、匯報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說一說這樣搭配的理由。
3、老師小結:同學們很會思考,找出了好多問題。我們每天的飲食應該有葷有素,各層食物都要吃,下層吃多點,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時注意營養(yǎng)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學生對照“食物金字塔”分組研究自己的飲食結構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譜,看是否科學合理,并修改。
。2)小隊互相看,挑選一份食譜,再修改。
(2)每組匯報一個同學的食譜,及分析意見。
5、實踐活動:小隊設計自己的營養(yǎng)食譜
。1)教師提比賽要求:科學、合理、好吃、省錢。
。2)分組先設計食譜,然后利用水彩筆將食譜謄寫在大卡紙上,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小隊互評。
。ㄋ模┤の痘顒 課外延伸
1、這節(jié)課,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呢?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怎樣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這里有營養(yǎng)學家的提醒(課件)
2、課后合理設計一周的食譜。注意科學、合理、營養(yǎng)的多樣化。
3、回家用自己設計的食物金字塔食譜,為家人準備一份晚餐,在爸媽的幫助下完成。
科學教案 篇10
目標:
1.通過閱讀科學知識圖畫書和自主探索,感知磁鐵的吸引力。
2.嘗試用貼標記的方式進行操作記錄。
3.樂于閱讀科學知識圖畫書并積極動手操作探索。
準備:
經驗準備:認識回形針、螺絲等物品。
物質準備:科學知識圖畫書,將磁鐵做成魔術棒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回形針、手帕、書本、不銹鋼勺子、鉛筆及與實物相應的圖標人手一份,集體記錄表。
過程:
一、閱讀科學知識圖畫書,導入活動。
出示圖畫書,第一頁:“這是一本圖畫書,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這本書,小朋友去上幼兒園了,他的小背包放在家里,背包里有一根磁鐵魔法棒,忽閃著眼睛也想跑出去玩……”
第二頁:“我們看看磁鐵魔法棒跑出來了嗎?你還看到了什么?”(好多小東西都圍著磁鐵)
第三頁:“發(fā)生什么事了?”(小東西和磁鐵魔法棒吸在一起)
“磁鐵魔法棒到底能吸住哪些東西呢?”
二、探索:磁鐵可以吸住哪些東西。
1.介紹操作材料:
“我們看看這里有什么?”(回形針、手帕、書本、不銹鋼勺子、鉛筆及相應的圖標)
“磁鐵魔法棒會把這里的哪些東西吸住呢?”(幼兒猜想、講述)
2.介紹操作和記錄方法:
“我們用磁鐵魔法棒靠近這些東西去試一試,每一樣都要去試試!
出示集體記錄表:“這是什么?”(吸住和吸不住的標記)
“你把磁鐵魔法棒靠近回形針,如果能吸住回形針,就找一個回形針的標記貼在能吸住的格子里。如果磁鐵魔法棒不能吸住回形針,就把回形針的標記貼在這個格子里。貼完了再去拿魔法棒吸別的東西去,試好了,再找標記來貼!
3.幼兒探索操作,嘗試記錄:
每一種物品都去試一試,每試一種,記得把相應的標記貼到集體記錄表中。
三、集體交流,利用科學知識圖畫書進行集體記錄、小結。
1.觀察集體記錄表,討論操作結果,出現(xiàn)矛盾答案,請個別幼兒操作驗證。
2.小結:磁鐵能把有的東西吸住,也有的東西吸不住。為什么會吸住呢?我們以后再去找原因。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有關科學教案06-12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