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造贍傳說》教學設計范文
“班門弄斧”與“墨守成規(guī)”
也許是說魯班離不開墨子,或說墨子離不開魯班的緣故吧,木匠哥雖然認圖不認字,但對“班門弄斧”和“墨守成規(guī)”涉及到兩位滕州“老鄉(xiāng)”的成語,卻有自己的一套講法。
魯班與墨子同輩同時,同鄉(xiāng)同土,家,一個在西北,一個在東南,隔城相望,十幾里路的鄰居。
墨子的父親,教過私塾,當過木匠。魯班拜他為師,所以與墨子始終以兄弟相稱。不想,一個師傅竟帶出了兩名“圣人徒弟”。
墨子從小跟父親長大,讀書早,也會木匠活;魯班拜師晚,書讀得不多,可手藝學得好。兄弟二人一塊“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人類有了第一架“飛機”。
墨子注重社會調(diào)查,關心國計民生,會寫文章,成了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魯班埋頭苦干,注重實驗,不關心國家大事,后因其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才被世人敬奉為:仙師、圣祖、祖師爺,蒙上了一層行業(yè)神的面紗。
師兄弟二人一個在界河西的染山上設壇講學;一個在界河東的靈山下收徒傳技;隔河相望,關系一直很好。只是在后來墨子“止楚攻宋”這件事上,墨子嫌魯班制造的攻城云梯,幫了楚國侵略宋國的忙,鬧了點小誤會。但在“兼愛非攻”的春秋大義上,魯班從不含糊,全聽墨子的。
一提云梯的事,木匠哥就沉不住氣,說,這事可不能怪在魯班爺身上。有人拿菜刀當兇器,還能定鐵匠的罪?再說,你“墨守”還講什么“成規(guī)”,怎么贏怎么打唄,你的“規(guī)”有毛病,能怨魯班爺。但一提到“班門弄斧”,木匠哥的語氣就變了。
人說“班門弄斧”是指在行家門前賣弄本領的意思,他說,不對,“班門弄斧”就是在魯班爺門前登臺打擂大比武。那陣勢大了,魯班爺坐在中間,墨家父子爺倆一左一右陪著。凡天南地北“踩百家門”的工匠們,要想出師,都得先登臺亮相露上兩手,讓魯班爺看看,夠不夠格。后來魯班仙師升天了,年年弄斧班門的大比武,就改成各地工匠擺攤展銷杰作的魯班廟會了。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滕州人每當評說某某人的家風,或想闡明“人以群分”的觀點時,總好引用“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一句俗語,殊不知這句話最早是人們專門用來頌揚魯班一家人的。
魯班發(fā)明墨斗,是受了母親裁剪衣服使用粉線布袋劃線的啟發(fā)。把一根浸潤墨汁的棉線,捏住兩端放在要制作的材料上,然后從中間挑起再松開,彈印出所需的線條。起初捏住線頭兩端的任務是由魯班母子二人合作完成的,由于老人還要顧著縫衣做飯,便做了個小鉤,系在線的一頭,才脫開了身。后來魯班的徒子徒孫們,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便稱墨斗為“班母”。
魯班的夫人云氏,也算半個“魯班”。平時,魯班刨刮木料時,她總是一邊奶著孩子一邊配合著用手按住被刨木料,以防滑動,但往往力不從心,頂不住刨木時的沖力,出現(xiàn)失誤。于是,她就在丈夫工作的平臺上,設計固定了一個卡口,把要加工的料物用 “步步緊”木楔塞牢,代替他人一旁手按把掐的合作。因此,她發(fā)明的這種抵擋“卡口”,被工匠們尊稱為“班妻”。
“傘姑娘”是魯班妹妹的外號。她見哥哥在田頭路邊修建的一座座四角、六角、八角的'涼亭,能為種田趕路的鄉(xiāng)親們遮日蔽雨,歇腳聊天,就高興地天天圍著亭子蹦蹦跳跳。一天她忽發(fā)奇想:要是能有會走路的涼亭,人到哪里它到哪里多好。于是,世間就有了收放自如可“移動”的亭子——傘;于是魯班的妹妹就有了“傘姑娘”的美名。
聰明的魯班
魯班從小就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天他上靈山打草,不小心被一種齒形邊的草葉割破了手指。回家就照那草葉的樣子,在一片竹板的邊緣上,砍出了一行牙齒。他用這自造的竹鋸,鋸瓜瓜開,鋸樹皮裂,從中發(fā)現(xiàn)了“鋸可斷木”的原理。竹板換成鐵片后,從此人間有了鋸。鋸的副產(chǎn)品是梳子,那是后來魯班獻給母親的生日禮物。
魯班又孝順又肯幫助人。見母親使用地鍋做飯時,臉貼到地面上吹火,嗆得兩眼淚,又心疼,又著急,就沒白沒黑地畫了改,改了畫,硬是用木頭和公雞毛,造出了第一代鼓風機——活塞式風箱;見婦女們吭哧吭哧地用石臼舂米又累又慢,就按牛反芻的道理,造出了粉碎加工糧食的第一代機械——石磨。
做煎餅離不開磨。石磨的出現(xiàn),帶來了糧食加工的一場大革命,使人從“整吃整咽,囫圇吞棗”的原始狀態(tài),邁向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文明。而歷史上魯班未走到的地方,至今對五谷雜糧的食用,甚至還僅限于蒸干飯、煮大茬子的炮制習慣,留有“吃整糧食”的粗放型痕跡。
并非是石皆可為磨。石磨的取材,惟以靈山石最佳,F(xiàn)在龍陽鎮(zhèn)龍山店村前小河旁的一塊叫“百家石”的地段,相傳就是當年魯班率領“百家石匠”石磨大會戰(zhàn)的戰(zhàn)場。透過殘存的石屑、陶片,仿佛仍可聽到那“叮叮當當”的擊打聲,看到那餐風野炊的裊裊炊煙。
靈山石磨磨出的面粉、面糊、米漿、豆汁,細膩均勻,原香原味。盡管現(xiàn)代科學催生了種類繁多的糧食加工械具,但漫步滕州街頭,仍可見“石磨煎餅”的招牌,迎風搖曳,倍顯風采。
魯班
我國古代建筑工匠,春秋時魯國人。曾創(chuàng)造出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磨子。相傳曾經(jīng)發(fā)明多種木作工具,被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本課為《魯班造傘的傳說》,既然是傳說也就是說傘的發(fā)明者不一定是魯班?赡苁撬晟屏藙e人的發(fā)明,也可能別人完善了他的發(fā)明;可能如文中所講,也可能魯班并沒有參與傘的發(fā)明,但這些都不必去深究。
魯班巧法裝石梁
魯班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一位能工巧匠。他的每個故事都顯示了他超凡的智慧。讀下面的故事,看看魯班是用什么辦法裝石梁的?
有一年,王家村在村東頭要建一座支門。全村的能工巧匠整整忙了一年,才把支門的四根立柱做好、豎了起來?墒牵⒅斏蟽筛鶛M石梁,說什么也安不上去。工頭和工匠愁得團團轉(zhuǎn),想不出辦法來。
這天,包修支門的工頭,又把眾工匠召集在支門前商議上橫梁的辦法。可是,商議了老半天,仍然是瞎子點燈——白費油!
就在這時,從村西頭的大道上,來了一個紅光滿面的白胡子老頭兒。工頭一見,靈機一動,對工匠們說:“伙計們,等會兒咱問問這老者,說不定他年紀大,見識廣,能有上梁的高招。”
當老頭兒走到工匠們跟前時,工頭急忙迎上去,朝他一拱手,說:“老先生,請您指教指教,用什么辦法才能把這支門頂上的兩根石梁裝上去?”
老頭兒聽后,繞著四根立柱轉(zhuǎn)了一圈,回過頭對工頭說:“唉,我已經(jīng)是土埋脖子的人了,還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呢?”說完,頭也沒回地朝前走了……
工頭聽了老頭兒的話,一邊品味著,一邊望著他那遠去的背影,越看越覺得這人面熟。猛然間,他轉(zhuǎn)回頭來對大伙兒說:“對啊,土埋脖子上橫梁!”
工匠們聽工頭這么一說,一齊圍過來問道:“怎么,想出上梁的辦法了?”
工頭說:“我想,他一定是魯班師傅。教咱用‘土埋脖子’的辦法上梁!”
工匠們聽工頭這么一說,個個又驚又喜,馬上人擔車推地把四根立柱用土埋起來。然后,把石梁從下邊用繩子拉上去。沒費多大的勁,便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匕褍蓸O大石梁安裝到立柱的頂上去了!
支門修好了。工匠們齊聲贊嘆:“還是魯班師傅的辦法巧!”
魯班是怎樣發(fā)明鋸子的
魯班是春秋時魯國的巧匠。據(jù)傳說,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宮殿,需用許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樹。當時還沒有鋸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樹,木料供應不上,他很著急,親自上山去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時候,一只手拉著絲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頭拉破了,流出血來。魯班非常驚奇,一根小草為什么這樣厲害?一時也想不出道理來。
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絲茅草,帶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發(fā)現(xiàn)絲茅草的兩邊有許多小細齒,這些小細齒很鋒利,用手指去扯,就劃破一個口子。這一下把魯班提醒了,他想,如果像絲茅草那樣,打成有齒的鐵片,不就可以鋸樹了嗎?于是,他就和鐵匠一起試制了一條帶齒的鐵片,拿去鋸樹,果然成功了。有了鋸子,木料供應問題就解決了。
【《魯班造贍傳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魯班造傘的傳說的教學設計12-01
《魯班造傘的傳說》教學設計10-15
《魯班造傘的傳說》優(yōu)秀教學設計10-05
語文《魯班造傘的傳說》教學設計10-12
《魯班造傘的傳說》教案設計11-30
魯班造傘的傳說課件03-17
課文《魯班造傘的傳說》教案設計05-21
魯班造傘的傳說教案設計10-12
《14 魯班造傘》的教學設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