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泊船瓜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
江老師執(zhí)教的《泊船瓜洲》確實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1、音樂激情:一開課,江老師用音樂《永遠的思念啊,故鄉(xiāng)》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對《泊船瓜洲》的學習;在引導學生想象畫詩人家鄉(xiāng)的美景圖時,江老師又用舒緩、優(yōu)美的《故鄉(xiāng)的云》營造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
2、語言激情:江老師的語言抑揚頓挫,富有激情,感染學生進入情境。
3、課件激情:江老師雖然已有50多歲,但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卻很熟練,課件展示出來的江南優(yōu)美風景,使學生有親臨江南水鄉(xiāng)之感,更能充分感受到“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景。
江老師執(zhí)教的《泊船瓜洲》遺憾的是時間安排欠妥,導致學生描畫的春景圖沒有得到回扣,使整堂課缺乏完整性。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 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 引導學生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目標】
了解詩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真摯感情。體會人文精神。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教學。
【教學過程】
一、展示搜集的資料,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讀過宋代王安石的詩嗎?
生:讀過。
師:你對王安石這個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見。
二、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師:齊讀課題。讀了課題,誰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
師:為什么這樣理解呢?
生:因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師:當你再看到這個課題時會產(chǎn)生哪些疑問呢?
生:詩人為什么會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干什么?
師:這些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原來宋神宗在位期間,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張改革政治,積極新法,力圖抑制豪富特權,緩和了階級矛盾,以期富國強兵,但這一主張也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舊派的激烈反對,因此這一改革失敗,王安石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回故鄉(xiāng)途中路過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過夜,你們的疑問找到答案了嗎?
生:找到了。
師:其實這首詩,作者就是在這樣的心緒中寫出來的,你們想聽聽這首詩是怎么寫的嗎?
生:想。
三、師范讀古詩
師:師范讀。
四、讀古詩
(讀通)
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劃出來,問問你身邊的伙伴或老師。
生:略。
師:齊讀這首詩。
生:略。
五、細讀古詩
(感悟)
師:請同學們多讀幾遍這首詩,并借助書下的注釋,看看你能讀懂多少?并把你讀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師:自己讀讀這兩句,這兩句中詩人交待了哪幾個地名?
生:“京口、瓜州、鐘山!
師:(出示課件)地理位置圖,誰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長江北岸和江蘇的鎮(zhèn)江隔江相對。
師:在這幅圖上標上“瓜洲”,你認為應該標在哪?
生:略。
師: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蘇鎮(zhèn)江,長江南岸。
師:它與“瓜洲”是一個什么樣的地理位置關系?
生:正對面。
師:在這幅圖上標上“京口”,你認為應該標在哪?
生:略。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師:你們贊同嗎?
生:贊同。
師:這就是“京口、瓜洲、鐘山”的地理位置圖,從這三者之間的地理位置中,誰能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各抒己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同學們趕快把這兩句詩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說說。
生:互相說。
師: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從哪看出來的?
生:鐘山;“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其實王安石的第一故鄉(xiāng)在江西,鐘山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王安石的父親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時期,王安石一直在父親身邊,所以他視“鐘山”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從這三者之間的距離中,你覺得王安石的家還遠嗎?
生:不遠。
師: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卻不能馬上回家,從這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
生:歸心似箭。
師: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誰能帶著歸心似箭的心情讀讀這兩句?
生:略。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他讀出了歸心似箭的心情。
師:你評價的很到位,齊讀這兩句。
生:略。
師:在這兩句中,詩人寫的都是望中之景,詩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們來看第三句。誰能說說“綠”在這里當什么講?
生:吹綠。
師: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意的?
生:春風又一次吹綠了大江的南岸。
師:(出示課件)
作者把家鄉(xiāng)描繪得如此之美,你會發(fā)現(xiàn)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這一句的?
生:他是懷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來寫的。
師:那誰能把詩人對家鄉(xiāng)的這種熱愛之情讀出來?
生:讀。
師:你讀出了這種情感,F(xiàn)在讓我們來推敲這個“綠”字,看還能把它換成什么字呢?
生:學生交流。
師:誰愿意把你們討論的結果告訴老師和同學們。
生:過、到、入、滿……
師:那你知道用這個“綠”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師:誰能說說用這個“綠”好在哪?
生:它仿佛讓我們看到一幅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畫面。
師:你的理解能力很強。這樣一個杰出的詩人,它對一個字的用法都能經(jīng)過反復推敲。我們在今后的潛詞造句中更應該養(yǎng)成仔細斟酌后再下筆的好習慣。同學們能做到嗎?
生:能。
師:這一句從字面上看,是寫詩人南歸途中所看到的江南勝景,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我們能看出王安石寫這一句實際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呢?
生:成功的。
師:這一句是詩人借這一勝景來抒發(fā)實施新法,帶來的新氣象的高興心情。這種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去學習運用。王安石看著眼前的這一勝景,思鄉(xiāng)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輪皎潔的明月發(fā)問,問什么呢?我們來看第四句。
師:誰能讀一下這句?
生:讀。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好,他讀出這種發(fā)問的語氣了。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詩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時候照著我回到鐘山的家呢?
師:回家為什么還得明月照著,白天不能回家嗎?
生:能。
師:我認為這樣理解不夠準確,因為古人對不知道的問題習慣于問蒼天、問明月,因此這一句詩怎樣理解會更好?哪位同學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家鐘山的家呢?
師:這一句從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思鄉(xiāng)心切。
師:這一句從字面看,確實流露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但實際上是寫了詩人盼望再度回朝執(zhí)政的迫切心情。在這一句中,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這種借著寫景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這種寫法,那這種寫法好不好?
生:好。
師:通過以上的學習,你們理解這首詩的大意了嗎?
生:理解了。
六、熟讀古詩
(賞)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采用你喜歡的方式來練讀這首詩。
生:練讀。
師:誰能有感情地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
七、總結全文
(升華情感)
師:你們讀得很有感情,那就讓我們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生:背誦。
師:讓我們再來共同地感受一下詩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時的所見所感吧!(學生看著大屏幕,師在音樂的渲染下誦讀詩意)
師:那同學們感受到詩人的所見所想了嗎?
生:感受到了。
師:回家默寫古詩。
【教學反思】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練、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得內(nèi)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讀、悟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自己讀書,使學生的思路明朗化,學生不僅無拘無束,而且積極思考,認真探索。使學生表現(xiàn)了作為學習主人的那種情趣,更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師的精講必不可少
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仍需老師的組織指導,這就決定不可能沒有老師的“講”,所不同的是,這種“講”不是“全盤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機誘導”的點撥。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對“綠”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中學生對詩意思的理解上,老師的講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講得多,而要講在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我們作教師主張的“指學生不懂,但又必須掌握的知識”。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3
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工作,也講過不少次的古詩教學,總認為古詩非常好講。但是來到一實驗之后,我對古詩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古詩教學并不簡單,而是非常復雜。
前幾天,我講了一節(jié)達標課,我所講的內(nèi)容恰恰是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是一首表達思鄉(xiāng)的詩,膾炙人口。對于學生來說,讀詩、背詩已不是重點和難點,因為他們早在三年級時就積累過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感受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這也是我在請教同年組多位教師之后的共同意見。于是,我便在怎樣感悟古詩的情感上仔細揣摩,探尋方法;仡櫛竟(jié)課的教學,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我頗有收獲:
。、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并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后,在學生討論詩意匯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情后,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病⒅攸c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jié)課,而是能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jié)課,后半節(jié)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的重點。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盡管本節(jié)課考慮多多,還有不足之處:
課上,同學們能按著我的思路學習,不過在感受詩情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體會得還不夠。首先,學生對于詩人的資料、詩歌的寫作背景還不是很了解。雖然課下學生查找過相關資料,但不具體,也不翔實,所以詩人寫這首詩的感情就不能夠很好地去體會,也不能理解為什么路途遙遠,詩人卻只覺得“一水”“只隔”。教師應該把詩人當時的心態(tài),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屢次的人生遭遇都講解給學生,用他們的生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準確也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我想讓學生從“綠”這個字感受江南滿眼新綠,一派生機的景色。我也感覺學生對于作者多次換字的典故熟悉萬分,沒必要進行換字練習了。然而我的想法錯了。學生的體會不深刻,只有進行換字練習,他們才能體會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來,看似簡單的東西未必簡單。越是簡單的文章,它包含的內(nèi)容越耐人尋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師付出的越多。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4
6日,我在實驗小學參加了“本色的教學,智慧的課堂”名校名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聽取了來自深圳的特級教師精彩的授課,其中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的陳金才老師為我們展示了古詩《泊船瓜洲》的教學過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詩作為語文課程內(nèi)容之一,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古詩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認為,古詩教學應該在落實語文基本能力訓練的同時,充分挖掘古詩的人文內(nèi)涵,引領學生融入古詩蘊含的文化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洗滌心靈,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讀中欣賞
古詩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xiàn)。因此,在古詩誦讀的教學中,反復誦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是基本方法。陳老師在教學中,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自主學習、自由朗讀古詩,讀準詩題、作者,讀通每一句詩,在此基礎上老師還提醒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直至將整首詩讀得正確、流利。讀也貫穿了整堂課的始終,使聽者明白熟讀是學習語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詩中蘊含著節(jié)奏、音韻、意境的美,學生只有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細細品味詩文所表現(xiàn)的意境,欣賞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二、議中領會
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古詩誦讀課也應如此。陳老師在教學中,轉變了“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討論本堂課該完成哪些學習任務?學生表示應從朗讀流利古詩、理解詩的意思、背誦古詩這三方面來學習,這是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掌握理解古詩的方法。然后老師指導學生畫出不懂的字詞,引導學生明確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提出字詞疑問后,再一起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字詞的意思,最后請兩位小老師上臺講解,全班討論交流。教師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學,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大膽質疑,共同釋疑,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逐步積累探究經(jīng)驗,提高探究能力。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學習,并通過交流增進對古詩的蒙朧理解。
三、品中創(chuàng)造
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為交流對話的主體,是富有巨大的認識潛能的。學生在理解詩意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王安石離家這么近為什么不能回家?這是學生的獨特體驗和課堂生成的需要,老師出示了一段背景資料,讓學生讀資料,并從中找答案。學生明白了作者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寫這首詩是在上任的途中。這次上任,實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鄉(xiāng)。寫“還”字是為了表達他強烈的回家愿望!懊髟潞螘r照我還”是他的憂愁!學生再讀他寫的《元日》,聯(lián)系詩歌的背景,從“總是新桃換就符”中學生看到了一個決心改革的王安石;讀他寫的《梅花》,學生從“凌寒獨自開”中看到了一個堅強的王安石。學生對教師的預設作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考,從獨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詩的中心,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語感,發(fā)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讀中欣賞、議中領會、品中創(chuàng)造,使古詩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5
《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詩是詩人第二次上京任職,坐船遠離家鄉(xiāng)在上京途中寫的。
這首詩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當時王安石并不是這樣寫的,沒有用上“綠”這個字,他改了十幾次才改成了現(xiàn)在的“綠”字。這一句也是本首詩的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句時,我將當時詩人如何改詩的過程告訴了學生,同時我也請班上的孩子們當一回詩人,也來改一改,此處還能用上什么字,話音剛落就有很多同學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手。我讓他們一個個輪流說,他們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過,掠,拂,飄,滿,抱,入,來,去,栽,見,返……”聽完孩子們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興,意外的是想不到他們會想出這么多替代“綠”字的字來,尤其是“暖”、“拂”、“掠”幾個字用得很貼切,他們說出這些字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揚了孩子們,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們更是來勁,又想出了一些字。
當孩子們沉浸在改詩取得的成就感時,我話峰一轉,引回到本課的教學中,我問道:“為什么詩人不用你們剛才所說的字,而要用這一個‘綠’字呢?”學生又炸開了鍋的討論起來。我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詩人是什么季節(jié)離開家鄉(xiāng)?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這樣一問,學生就更明白了,原來是春天來了,吹風吹綠了長江兩岸。這樣學生對于“綠”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詩人為什么會選擇用“綠”字,也更好的體會了詩人的這一份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教學又何樂而不為呢?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6
在五月份全縣古詩文教學比武中,我執(zhí)教了第九冊教材《泊船瓜洲》一課。教學這首學生耳熟能詳?shù)脑姼,我從新課標所提出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進行操作。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后根據(jù)查找的資料,小組內(nèi)交流,用現(xiàn)在的話說說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nèi)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xiāng)的詩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詩情
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
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如:辨別京口、瓜洲、鐘山方位時用簡筆畫的形式;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時,出示江南春景圖片,展現(xiàn)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讓學生形象感受;教學完古詩,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一邊欣賞情境圖,一邊跟唱歌曲。
三、讀中求解,讀中求悟: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一開始讓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講解詩句時,又指名讀、小組讀、男女比賽讀、全班齊讀。但仍然無法實現(xiàn)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shù)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為大家展示一節(jié)課,于我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良機。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的問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反思了。在學生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我就感慨:農(nóng)村學生的朗讀能力確實和實小學生的差距很大,連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詩文看是幾句話,其實蘊含的內(nèi)容豐富,以至于在初設計時想用畫畫的方法都無法施行,有些字詞的挖掘也顯得蒼白;課外延伸-----思鄉(xiāng)詩歌的收集也無法在課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7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古詩距離現(xiàn)在生活時代久遠,語意、語法等都有很大變革,且內(nèi)容少而空洞。常常會出現(xiàn)教師沒動力教,學生沒興趣學,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古詩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廣的語文教師一直探索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提出:
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巧用推想,不失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我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在理解第二句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一句時,學生的意見有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京口只隔幾座山;而有的學生認為,是鐘山與瓜洲隔著數(shù)重山。而且堅持第二種說法的學生人數(shù)居多,這是我備課時萬萬沒有想到的,教參中也未作重點、難點涉及到。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難點,我先讓學生各自闡明觀點,展開辯論,結果同學們爭論得面紅耳赤,勝負難分。這時,我抓住機遇巧用推想,對學生說:剛才你們的辯論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讓老師也不知所措了。這樣吧,讓我們置身于畫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會想些什么?弄清鐘山到底與哪兒隔著數(shù)重山。同學們各個學著作者背起雙手,挺起胸脯,翹首遠望。教室里鴉雀無聲,他們都進入了詩的意境中,靜靜的進行著各自的推想。突然間,他們驚奇的嚷道:老師,老師,我知道了,是鐘山與京口只隔數(shù)重山。我乘勝追擊,你怎么體會出來的,快告訴告訴老師?他們爭先恐后的說:因為作者站在瓜洲遙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離京口不遠的.家鄉(xiāng)鐘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太好了,經(jīng)你們這么一說,老師也明白了,來,讓我們?yōu)樽约汗恼。(掌聲不斷?/p>
分析:
本來干巴空洞的內(nèi)容,經(jīng)同學們這么身臨其境的推想,便變得情趣盎然,這一糾纏不清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學生將保持這種高昂的情緒,順利學完此詩,這真是無聲勝有聲。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巧妙運用推想不僅能解決一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使難點迎刃而解,還能體會詩歌主旨,升華主題。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了自主學習古詩的能力。社會在變革,知識在更新,時代在前進,新世紀賦予我們教師的任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自主、發(fā)展的人。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8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此詩對字的錘煉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仿佛有陣陣春風撲面。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后根據(jù)查找的資料,小組內(nèi)交流,用現(xiàn)在的話說說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nèi)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xiāng)的詩歌。
二、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詩意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傳統(tǒng)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通過板畫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系,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9
【教材簡析】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冊第二組“思鄉(xiāng)”主題古詩詞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該詩用蒙太奇手法描繪出幾幅生動畫面,詩句凝煉,意境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出濃濃的思歸思鄉(xiāng)情。一個“綠”字讓此詩曾獲“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彥周詩話》)的贊譽。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之于知曉詩面意義、領會詩含境界不是難事,難在“綠”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領會詩人才離鄉(xiāng)就思歸的復雜情感。
【設計理念】
營造相稱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形象思維去理解感悟,用詩般方法教學,讓課堂流淌濃郁的文化味,讓學生受到古詩詞文化的熏陶、感染,為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詞積淀一次頗有價值的學習之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有韻味兒地朗誦,并背誦詩文。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含義。 3、領會“綠”字的妙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吟詠中,形象感知詩的意境。
2、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聯(lián)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詩文學習,學生加深理解“家鄉(xiāng)美、家鄉(xiāng)親”,并再次喚醒其熱愛家鄉(xiāng)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營造相稱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形象思維去感知詩文的意境。
教學難點:領會詩人剛離鄉(xiāng)就思歸思鄉(xiāng)的復雜情感。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讀問結合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知人論世解詩題
1、思鄉(xiāng)導入。同學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边h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他們中不少提筆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由北宋詩人王安石寫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進作者。
(1)身世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學家、政治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進士。曾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2)解讀作者。
師:同學們,從王安石的身世簡介,你試著概括歸納、梳理提煉,你認為王安石是怎樣的人?他的人生怎樣?
引導學生認識到王安石:為官三十幾載,權至宰相;偉大抱負推行新法,政績有聲;仕途不順兩次罷相,新法終遭廢棄;文如其人才華橫溢,雄健清新。
小結過渡:同學們,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寫。讓我們通過欣賞這首詩,領會他剛離鄉(xiāng)就思鄉(xiāng)的復雜情感。
二、讀通讀順明詩意
1、讀出節(jié)奏: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讀出韻律:
間:應讀jiān,若讀四聲,則第二句的末字讀一聲,音調降度過大,讀來別扭;不妨讓學生比較一下兩音的朗誦效果(本詩的格律屬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
京口瓜洲一水間,
∣∣- - ∣∣—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 - ∣∣∣∣∣
春風又綠江南岸。
- -∣∣- - ∣
明月何時照我還。
- ∣- - ∣∣—
3、配圖寫詩:
師:詩中有畫,會學的同學們,請你們用簡筆畫為《泊船瓜洲》配幅插圖,并試著寫幾句散文詩,讓畫與詩輝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詩情
1、“一”字琢磨。
設疑:京口瓜洲一水間,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間,在詩人眼里看來,京口與瓜洲相距遠嗎?
1075年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詔進京,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耙凰g”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2、“只”、“數(shù)”字琢磨。
設疑:“數(shù)重山”之外的鐘山近嗎?那又為何是“只隔數(shù)重山”呢?
言為心聲,定是家在詩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鄉(xiāng),天涯若比鄰,依依不舍回望鐘山。
3、“綠”字琢磨。
設疑:據(jù)傳,詩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時,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后來他覺得“到”字不好,就改為“過”,接著又改為“入”“滿”等字。經(jīng)過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滿意。最后他從“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這句詩受到啟發(fā),才決定改用“綠”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認為一個“綠”字好在哪里?
一個“綠”字,令讀者目睹:百草從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為詩句著上生機勃勃的底色;同時也為下句“思歸”埋下鋪墊,因為草綠與思歸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維《送別》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4、“又”字琢磨
設疑:“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又”字,春風不只一次吹綠了江南岸,春風吹綠了江南岸吧,為會么非得說“又綠江南岸”?詩人言意何在?
引導學生認識到這首詩寫于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詔進京!按猴L”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綠江南岸”。
四、情境朗誦品整體
1、欣賞配樂視頻朗誦。 2、集體、個人配樂朗誦。
五、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教學反思】
中國是一個詩詞國度,唐詩宋詞絢麗多姿,滋養(yǎng)著我們。古詩詞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韻律,用語凝煉,并具很大的跳躍性。詩詞綜合靈活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構建,熔鑄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
“不同文體,閱讀的目標、思維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區(qū)別。”曾祥芹教授將這種區(qū)別稱之為“文體閱讀差異”。教學時,適宜的音樂配以詩意般的畫面,在反復吟詠中咀嚼品讀,師生一道享受讀,享受詩意般教學。于是整個教學流程從知人論世解詩題、讀通讀順明詩意、字斟句酌悟詩情、情境朗誦品整體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讀通讀順明詩意時,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譯詩歌”的教學舊窠,而是鼓勵、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詩進行創(chuàng)作式理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有學生如是寫:
京口與瓜洲, 就相距一條長江;
家鄉(xiāng)鐘山, 只隔著幾座山而已。
和煦春風, 又吹綠了江南岸;
明月呀, 你可何時照我還?
如此,學生既明了詩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語言訓練。散文詩與古詩兩相和,學生興趣盎然。 古詩詞用語凝煉、精警,具有很大的跳躍性。教學時,老師用語要簡潔、形象、生動,有韻味、富啟發(fā)。比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為自己還能變法圖強,造福黎民百姓而欣喜;可鑒于第一次罷相前夕朝廷尖銳的政治斗爭,實沒有信心,顧慮重重。于是,詩人剛離鄉(xiāng)就思歸。這首詩透露出詩人當時心里既然欣喜又惆悵,赴任就思歸,身不由己!
學生對“草綠”與“思歸”相聯(lián)系的理解不到位。下次教學時,可作提前預習鋪墊。即課前把《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凄凄”和王維《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推薦給學生,讓他們提前初步理解,為教學《泊船瓜洲》提供“先行組織者”,相信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0
五年級語文課上,講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饒有興趣地講起了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后,又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jīng)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同學們聽得如癡如醉。正當我暗自得意的時候,有個學生卻突然站起來說:
“老師,我想給王安石把‘綠’字改一下!”
“老師,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被同學們突如其來的要求給問懵了,怎么辦呢?是直接告訴孩子們,這是大詩人的選擇,是不能改的?還是……種種做法在我的頭腦中一一閃過。對了,新課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讓他們暢所欲言嗎?于是,我選擇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準備往下講的課,微笑著對大家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咱們班的大詩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覺得應該用‘來’!”
“用‘滿’比較好!”
“我認為用‘過’最合適!”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會兒,一個個鮮活的答案躍然黑板上:映、拂、到、過、吹、來、染、趕……同學們還在為各自的答案而爭論著。
“哈哈,同學們的詞匯可真豐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經(jīng)過反復推敲才選用了‘綠’字,肯定有他的獨到之處吧,請大家讀讀詩句細細體會一下。”我終于可以塞上一句話了。經(jīng)我這么一說,喧鬧的教室安靜下來。一陣沉默過后,終于有人發(fā)言了。
“對!老師,人家王安石想要表達的是春天到來,江南岸一片新綠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寫出了春風的到來,沒有寫顏色,所以我覺得不太合適!贝蠹叶键c頭稱是,我也比較贊同這個同學的說法,正準備“鳴金收兵”,不料又一個聲音冒了出來:
“老師,春天來了,萬物復蘇,不會只有綠色吧?我認為還應該有各種顏色的小花,我覺得用‘染’才準確呢!它可以‘染’出五顏六色來。
噫,這個同學的說法也很有道理。≡趺赐逻M行呢?我心里琢磨著。對了,何不放手讓同學們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討個究竟呢?“到底是‘綠’字準確,還是‘染’字好呢?我想,每個同學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接下來請大家小組內(nèi)盡情發(fā)表自己的高見!”
討論過后,同學們的發(fā)言令我十分欣慰。
“盡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們組認為春天應該以綠色為主。再說,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們認為還是‘綠’字好!
“‘染’雖然能表示出多種顏色,但‘染’上的顏色往往只是附著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們?nèi)绢^發(fā),時間久了可能會褪色。而‘綠’我們感覺是由內(nèi)到外產(chǎn)生的,王安石當時那種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當然是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所以我們認為用‘綠’字比較準確!
……
“當然,王安石所用的‘綠’字也不一定是最恰當?shù),我想,只要同學們善于思考,反復推敲,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比它正準確的詞語!弊詈,我充滿期望地說。
課后,我默默思忖著。在尋找替換“綠”字的詞語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最終也找不到一個非常合適的詞語來替換它,但他們在尋找、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王安石的思鄉(xiāng)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對“染”“綠”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們的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嗎?一提到新課程,往往老師們的思維總被“自主、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等詞語充盈著,但在具體的授課中卻總感到迷惘,不知道該如何去實施。其實,在我們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研討訓練的機會,只要我們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索,相信學生的心靈一定會在你的指導下得到放飛。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1
今天我上了 《泊船瓜洲》 這一課 。 這是我第一年帶語文,對于古詩詞我又很多想法,大多都不是很成熟。在請教了很多優(yōu)秀的老師之后,我對這首詩有了初步的框架。但上完課后,我又覺得有很多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好。
經(jīng)過聽課老師的指導與評價,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優(yōu)點
教態(tài)大方,思路清晰,語速掌控較好。對學生的引導也很成功。()課堂氣氛好,學生發(fā)言踴躍,有激情。在詩句的朗讀、節(jié)奏處理上非常突出。做到了在“讀中自悟”。對全詩中的“字眼”---“綠”做了較為精彩的分析與領悟。
二、缺點
1.在作者王安石的簡介中停留過多,政治性的東西給學生提提就行了,沒必要說的那么透。只要學生能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憂傷就可以了。
2.押韻未給學生普及,有點一筆帶過。古詩詞重在押韻,學生應細細體會。
3.“間”字的讀音在參考書中有兩個版本,我提前沒搞清,使該字在學生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最終我雖自己辨識為四聲,但還是業(yè)務部熟練,提前沒做好功課。
今后的工作中要謹記這次的經(jīng)驗教訓,爭取做的更好。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2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xiāng)、愛鄉(xiāng)和急于返鄉(xiāng)鎮(zhèn)的心境。
詩句語言凝煉,意境優(yōu)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懷念和熱愛。由此可見,本文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鑒于以上的認識,根據(jù)教材要求,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結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啟發(fā)想象,領會意境,進行熱愛家鄉(xiāng)教育。
2、動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充分理解詩意,并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詩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詩情,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再現(xiàn)詩歌描繪的情境是教學的關鍵。
根據(jù)以上幾點,在教學作如下嘗試:
首先讓學生回顧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樣,復習了舊知,加強了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同時通過有感情的背誦把學生引入到了學詩的情境當中去,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然后,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不是第一次學古詩。因此,學習課文的開始,我就讓學生回顧學古詩的方法。然后,進行歸納,給出方法。這樣設計實際是給出了學生的學路。同時,也滲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學統(tǒng)一起來。通過學法的運用,促進小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在理解詩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辦法。先扶學前兩句,“讀詩句----解字詞-----串講詩意----體會兩句話的作用”。為配合詩意的理解。教師板書,目的是在學法上“教”學生,使其掌握方法為其智力經(jīng)驗的形成奠定基礎。讓學生自學三、四句,并以匯報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板書)
通過對學習方法的運用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yǎng)。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大意,為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奠定基礎。
整個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我放在引導學生領會詩的意境上。
這一過程,我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進行。
第一種方法:設境想象法
運用畫面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fā)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第二種方法:重點字詞剖析法
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無層次的串講串問,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教學的第三個步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最后,讓學生動筆,完成以下的鞏固練習。避免在古詩教學中,只動口不動手的現(xiàn)象,通過練習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接收信息反饋。
總體上講,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詩句的內(nèi)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
2、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學法指導。
3、抓住重點剖析,進行扎實的訓練。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3
《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詩是詩人第二次上京任職,坐船遠離家鄉(xiāng)在上京途中寫的。
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一、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后根據(jù)查找的資料,小組內(nèi)交流,用現(xiàn)在的話說說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nèi)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xiāng)的詩歌。
另外關于“綠”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首先我讓學生找一個合適的字來代替“綠”字,學生先后找到十多個動詞,可謂五花八門。然后讓大家說說這個“綠”字的好處,是春天勃勃生機的象征。再請學生說一說自己腦海中春天的畫面。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來讓學生看課后補充資料,出示多媒體。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4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詩中悟情、句中品情、詩中入情等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術,優(yōu)化了課堂情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入情: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后根據(jù)查找的資料,小組內(nèi)交流,用現(xiàn)在的話說說意思;讀詩時,我把PPT詩配畫投放給學生,加上音響渲染、詩人范讀等方法使學生在自讀、聽讀、情境中悟情,學生很快就進入情境。
二、第二環(huán)節(jié),句中品情:
通過誦讀,PPT展示詩的韻律使學生在讀詩時能夠很輕松地結合詩的意境去體味詩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如讀“間”字品情;讀“綠”字品情(拓展詩人幾次改字的情景);(PPT詩人的背景介紹)按詩的節(jié)奏讀出詩人想回家卻又不能回的無奈之情。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開始讀詩時對詩句的情感把握總不到位,但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他們理解詩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引領作用。
三、第三環(huán)節(jié),拓展抒情。
誦讀拓展古詩文六首(PPT展示思鄉(xiāng)詩句六首),進一步感受詩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懷。學生在讀中繼續(xù)加深了對古詩的情感體驗。尤其是最后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出示的圖畫再配以詩,從而很好地體會出該詩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5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此詩對字的錘煉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仿佛有陣陣春風撲面。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詩意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傳統(tǒng)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通過板畫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系,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二、咬文嚼字學推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一詩句不僅寫出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話。于是我抓住“綠”字進行教學,使學生不僅為詩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還為他咬文嚼字的創(chuàng)作作風所感染,在王安石煉字的故事及教師過渡語言的激勵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了,不時地閃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對“自由填詞”的推敲,確實有了學生獨特的見解。通過這一教學,相信學生在今后的古詩文學習中一定不會忘記要“咬文嚼字”。
三、將“讀”貫穿始終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將“讀”慣穿始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由讀、默讀、齊讀和教師引讀。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讀出節(jié)奏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讀、看畫面讀等形式讀出詩詞蘊含的獨特情感,達到與詩人情感共鳴的目的。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20篇)】相關文章: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15篇03-07
《泊船瓜洲》說課稿02-07
《泊船瓜洲》說課稿12-22
泊船瓜洲的意思09-30
泊船瓜洲王安石詩詞12-28
王安石《泊船瓜洲》解析11-12
王安石泊船瓜洲詩句08-31
王安石泊船瓜洲圖片11-28
王安石泊船瓜洲 賞析11-27
泊船瓜洲王安石注音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