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1
在教學求平均數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設想的: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套圈游戲導入,把學生一下子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在例題教學中,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各自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的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我并沒有著急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2
求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能較好的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用來代表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學習前,我先讓學生課前統(tǒng)計出本小組同學的身高(單位cm)與體重(單位kg),做出統(tǒng)計表;課堂上再提出問題:比較兩個不同小組人數的體重統(tǒng)計表,哪組同學的整體體重輕一些?學生會憑著自己原有的經驗和判斷,發(fā)表各自不同的見解,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fā)起學生探索新知的熱情。
在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就是“移多補少”,確定平均數的區(qū)間范圍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并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再根據教學中收集礦泉水瓶的教學掛圖實際操作,配以磁性黑板演示,突出平均數“移少補多”的簡明、直觀;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擺法、算法,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求平均個數就=總個數÷人數”。
在解決完例1以后,讓學生再回到比較小組體重或身高的問題中,就能讓學生很容易的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正確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先確定平均數的范圍,再計算,更突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練習的設計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了數學的工具性。學生通過例1的學習,還可以分組總結出“求平均體重=總體重÷人數”,“平均身高=總身高÷人數”等,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的方法,分組合作,再用算的方法來完成,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教育,體現了知識的發(fā)現過程,有利于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3
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谶@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么要學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tǒng)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了解它的價值。
首先我以一個小故事引入新課,小紅去游泳發(fā)現游泳池邊寫著:此游泳池平均水深1.3米,小孩子請在大人陪同下游泳。小紅身高1.4米會有危險嗎?在孩子們的爭論聲中,讓孩子們帶著疑問和興趣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在出示例1情境圖后,當孩子們提出平均每天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后,我首先讓孩子通過觀察統(tǒng)計圖探索如何求平均數。由于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知道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數,其實這種方法也能夠利用教材上的統(tǒng)計圖很好地進行過程的演示;還有一部分學生數感較強,能夠根據提供的一組數據感覺出平均數大概是多少;而用總數除以份數得到平均數的計算,也不難,學生肯定會有這種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
學生雖然求出了平均數,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很多人對平均數的含義不理解。移多補少對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很有幫助,讓學生在移多補少中建立平均數的表象,通過學生移一移、說一說,教師直觀板書,從感官上理解平均數的由來,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怎樣讓學生理解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不僅從比較兩個“7”的含義,還原統(tǒng)計圖的過程中理解它的“虛擬”。如何感知平均數的區(qū)間,讓學生觀察課件上最多最少平均線3條線之間的關系,再閃爍最多最少兩條線,學生直觀感知了平均數的區(qū)間,為什么平均數會出現在最多最少之間,學生用“移多補少”來解釋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平均數”的表象已經逐步清晰起來。
一節(jié)課結束了,但是課堂上的問題和反思還是有很多,在這堂課中其實對于求平均數孩子們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而對于平均數的意義學生也理解比較透徹,而這堂課我把重點放在了求平均數和理解意義上,忽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比如說在計算求平均數時,學生可以通過本節(jié)課所學的移多補少的方法來簡化計算,減輕計算負擔,而我忽略了對孩子們這方面意識的培養(yǎng)。另外練習的層次不夠鮮明,在求平均數的基礎上再增加讓孩子求總數該如何求,數學應該培養(yǎng)孩子們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4
《求平均數》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fā),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教完這堂課后,覺得有以下收獲與不足:
在例題教學中,課件出示了“收集礦泉水瓶”的.圖片,我就問要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應先求什么?當學生感受到要先求出總數,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導學案設計從由條形統(tǒng)計圖呈現數據,讓孩子在活動中“做數學”,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討論合作、獨立探索、實踐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這堂課教學中,也有不足:有少部分學生對于平均數的意義還比較模糊,在實際習題中的應用還搞不清楚,因此還需要讓他們逐步地體會和掌握。計算中正確率不高,應培養(yǎng)孩子認真、細心地良好習慣。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5
“平均數”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統(tǒng)計與概率”里面的內容,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上,而難點則是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從而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如何讓學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確的.求平均數方法?我一開始就設計了保護環(huán)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過讓學生觀察統(tǒng)計圖,獲得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動手操作解決數學問題,掌握問題解決的多種有效方法,再聯系中注重數學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只是再生活中的作用,比較好的達到了教學目標。
這節(jié)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過程中去,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由于自己課堂節(jié)奏把握得不是很好,還有一些補充的內容如:增加一個數會對平均數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正確解讀生活中的平均數等等。有待在練習課中進一步展開。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6
之所以選擇這節(jié)課,主要得益于前些天從光盤上聽到張齊華版的《平均數》,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設計巧妙、穿插自如,將這一內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跡,一切似乎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經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現在是用導學案上課,而他所設計的課更注重于教師的步步引導。雖不能復制,但仍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如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著,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教學設計,但總感覺不太理想。每天都絞盡腦汁的在想,創(chuàng)設一個怎樣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學得到紅星的數量導入,而且人數不同,在質疑中使學生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以此作為切入點,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只是我們不曾去發(fā)現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隨后我又想到了在練習題中統(tǒng)計班里一部分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及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等。思路有了,怎樣進行呢?導案、學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難的,也是我的短板課件的制作。因為都是本班學生真實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華、小麗。下載的課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還要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更是難上加難。求助于微機老師吧。趙媛老師試著從 excel中輸入數據后轉化成圖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沒辦法,從word中畫吧。我也就跟著學會了從視圖中先畫出網格線后,再畫橫、縱坐標軸以及打格子,選中矩形畫出長條,改變顏色,添加名字、組合,真的是收獲多多。后來,又在李杰老師的幫助下把課件進行了整理完善。一切準備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緊時間印學案吧。
周四第一節(jié)課,我對前面的自主學習部分進行了檢查,孩子們太浮躁了,和我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準備的課,難道真的要這樣收場。正式上課了,在多媒體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儀。同學們的.情緒已不再像第一節(jié)課那么躁了。個個精神抖擻,發(fā)言積極。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能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題,張嘉銘就想出了與眾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除了我課前的精心準備,還和多媒體課件密不可分。鮮艷的顏色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再加上學生熟悉的統(tǒng)計內容,讓孩子們變被動為主動,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潛能。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很多的遺憾,比如我說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節(jié)課下來口干舌燥;還有由于整節(jié)課的內容較多,時間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幾分鐘等等。
課后,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在埋怨學生不注意聽講,其實是我們的心思花的還不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我們也就能與學生同快樂,并從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陽光總在風雨后,當付出終有回報,曾經的風雨也變得那樣美麗,那樣難忘。風雨兼程,一路成長……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7
3月31日,我校迎來了華師大新基礎的負責團隊,其中吳老師聽了我的一節(jié)課,內容是加權平均數。在聽完課后,吳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詳細的評述,是我對此堂課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此我對這堂課也進行了全面的反思,收獲如下。
一、小問題
1、有一個問題是估一估什錦糖的單價范圍在哪里?在這里可以改為兩個問題
(1)、配成什錦糖有幾種可能。
。2)、在什么范圍之間?
在這里,把一個問題改成兩個問題,把問題放大,讓學生有討論的時間和空間。
2、在第一大塊尋找學生的資源的時候,找答案的意識強,不關注全體學生,這也是問題,是只關注結果的一個病根。
3、在第一大塊教學的時候,沒必要兩次估計什錦糖的單價,這是在移植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二、相對較為突出的問題
1、對于資源的收與放吳老師作了以下解釋,她認為收資源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1)、辨析提升型。
。2)、有機溝聯型。
。3)加工生成型。
本節(jié)課屬于第三種。第一層次資源是當學生出現a(60+100×4)時老師可以問這是什么意思?學生可回答一千克水果糖與4千克巧克力合起來的價錢。第二層次資源是(60+100)÷(1+4),這里主要是讓學生體會總價是兩千克的,與5千克數量不對應。第三層資源是(60+100×4)÷(1+4),也是讓學生體會不對應的思想。另外一層意思是(60+100)÷2是求的一千克巧克力與水果糖的平均價,與這里的.要求不一致。
2、如何在一堂課中體現神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滲透數學研究方法,這里體現在配糖前交代研究的前提、目的。第一步:比如配置5千克什錦糖,可以是多少水果糖以及可以是多少巧克力呢?讓學生說一說。第二步:師先說怎么去研究呢?以此交代研究目的,那么多的研究方案,可以從個例開始,個例研究好之后,再大量例舉事實發(fā)現規(guī)律。第三步是例舉時,再一次問:怎么例舉有助于發(fā)現規(guī)律。
。2)、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這里可以先由一個學生研究其中的幾種情況,然后四個人一組匯總,通過這種形式一是激發(fā)參與意識,二是養(yǎng)成合作習慣。
。3)、進一步重心下移,在合作的過程中,第一種簡單要求可以是我講,同桌復述。第二種稍高要求兩人輪流講。第三種是進一步要求,四人合作,共同匯總。最后一種最高要求是個體與群體合作,當一個人會并說的時候,其他同學可以輕輕的說。千萬不要一起讀,重心要下移。
3、融練習與只是形成過程中的豐富性,比如在第三大塊的教學中,當巧克力多的時候,什錦糖是五千克。那說果糖多的時候什錦糖可以是多種千克數,這樣可以把總價與千克數的對應放到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又比如(100+60)÷2讓學生體會到可以同是5千克,或者是3千克等也可以這樣做。另外也要加強中間價的說明,什么叫中間價,是兩個價格的中間數。這樣就可以在巧克力多的是時候更容易發(fā)現什錦糖的更小價格范圍了。
以上是我在本次調研活動中的一些反思,當然也有不足與需改進之處,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還需進一步的提高,這也是我當下的我急需做的事。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8
學情分析:
數學學習必須確立在學生欲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學習內容應該是實際的、風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首要體現。學生對平均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應以引導法為主,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為輔,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教法與學法:
。1)教法:運用多媒體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2)學法:本節(jié)課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思考、操作、分析、決策等途徑,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以此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現結合本課授課情況,反思優(yōu)點和不足如下:
1、導入環(huán)節(jié),采用速算比賽,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問題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在這節(jié)課的呈現方式上,我注重了讓孩子們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能直觀主動展示物體的變化,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例1時,首先讓孩子們產生對平均數的強烈需求,在經歷了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后再去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合理運用網絡及多媒體信息技術,就可以具體形象地演示知識的推導過程,化“難”為“易”,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識的內容。
3、運用多媒體課后鞏固,增加練習訓練密度。利用多媒體技術編寫一些有坡度、多角度、多層次的自主性練習,練習時間不少于10分鐘。這些大容量帶有娛樂性的`練習,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興趣,還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使學生輕松鞏固已學知識。在獲取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解決數本節(jié)課我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應用數學知識要靈活。
4、板書設計,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并有利于對整堂課內容的梳理和回顧。
整堂課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氣氛中積極探索,讓抽象性的東西形象化,讓枯燥的數學生動起來,從而創(chuàng)設良好的數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在數學活動中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比起老師枯燥的說教,學生更樂意這樣去接受新知識。
不足之處:
從內容自身特點來看,離開教師講解,僅憑多媒體提供交互式學習方式以及聲音、動畫等新鮮刺激的東西是遠不能把學生全身吸引到學習中去的。過多過濫會使學生無法跟上講課的進度,只能被動地接受授課內容,缺乏思維的過程。
改進方法:
1、不能過多依賴于多媒體課件,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2、把握教學過程的難度突出重點,使多媒體輔助教學被合理運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使每一節(jié)課都越上越精彩。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9
1、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對于“平均分”的含義已經理解,也基本掌握“等分”用“除法”的計算的技能。所以本課沒有從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入手,而是采用了已知3根小棒的平均長度,讓學生逆向地想像出原來3根小棒各應多長。這似乎是在應用平均數問題,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并沒有感到有多大的困難。這樣引入新課,更加體現了思維的力度,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能在充分的想像中,借助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對3根小棒的長度展開猜想,此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數問題的理解。
2、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主要目標之一。我覺得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中逐步形成,而這種有效活動的關鍵,在于活動素材的設計。在本課的第二環(huán)節(jié),我提供給各小組的小棒除了根數不同之外,每組小棒長度也各有特點,比如5根小棒中有一根的長度接jin平均長度;又如5根中有3根是一樣長,這樣有意識引導學生如何去測量計算平均長度。在組織這一環(huán)節(jié)活動時,我先要求學生觀察小棒,估計平均長度,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自己的估計是否精確,學生自覺地采用了測量計算地出平均數。這一活動過程是把培養(yǎng)學生地數感和解決問題地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在第三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分組尋找身邊的材料求平均數,以及對商場10月份售額。這不僅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應用性,并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chuàng)設自主、互動的學習氛圍。
我覺得要達到有效的教學活動,課堂上必須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在以上的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中,我多次用到了:“真的嗎?你說得有點道理,你能舉一些例子嗎?”盡可能地做到以和平、商量的口氣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在組織集體反饋評價中,同樣在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的前提下,進行隨機調控,力求達到最佳的動態(tài)效果。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10
《平均數》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fā),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tǒng)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中我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什么是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tǒng)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它的價值。對于這節(jié)課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注重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從而激發(fā)了什么是平均數即怎樣求平均數的需求,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給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在尋找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時,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和交流,教學時,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礦泉水的情境,提出問題,雖然每個同學收集的瓶子數不一樣,但如果假設每個同學都收集了同樣多個,該怎么辦?學生積極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決方法,“移多補少法”和計算等數學思維方法,接著,我又創(chuàng)設了比較兩隊踢毽子的情境,該怎樣比較兩隊的成績?讓學生猜想,出現不同意見,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在小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終探索出用平均數來比較。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參與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的理解。教學中既重視“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更重視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jié)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4、存在問題:
(1)學生在計算總數量時,由于數據較多,學生計算經常求和出錯,應該指導這個易錯點。
。2)學生對于平均數的應用掌握的不好學生對平均數是反應一組數據的平均值或總體水平,理解的不夠深。
(3)移多補少法和計算法如何選擇使用講得不夠透徹。學生不能根據數據的集中程度靈活選用做題方法。
總之,在以后的備課中,我將仔細的研究教材,選擇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11
這節(jié)課成功之處在于:這節(jié)課是在“生本”理念的理論指導下的新型實驗課,課程類型:展示課。我從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件出發(fā),有淺入深,讓學生們在生活實例中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生活中的實例出發(fā),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平均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感悟“生活處處是數學,數學魅力源生活!”課堂上我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展現自己,能提出見解,能解決別的同學的疑問,讓大部分同學都能體會成功、收獲喜悅,使學生自主的學,快樂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本節(jié)課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概念教學中,主要以生活實例為背景,從具體的事實上抽象出三個統(tǒng)計量的概念,通過三個統(tǒng)計量的.計算與確定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并鞏固概念;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fā)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小組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思考”“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
這節(jié)課不足之處在于:課堂上“生本”理念還很不到位。在學法指導上,本節(jié)課針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根據學生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指導他們探究概念、交流合作,體驗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總體上還可以,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今后改進的方法:多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通過直觀演示,切實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構建循序漸進,注重思想方法的滲透。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平均數的教學反思03-09
平均數教學反思09-07
《平均數》教學反思09-05
平均數教學反思12-21
平均數的教學反思04-15
《平均數》的教學反思03-28
《平均數》教學反思09-06
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03-14
平均數的應用教學反思09-07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09-05